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聊城大规模建设激起有关大楼与大师的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3:15 国际在线

  

聊城大规模建设激起有关大楼与大师的争论

  聊城大学南校区俯瞰图。本报记者 叶铁桥摄

  国际在线报道:聊城大学所在的聊城市是鲁西的地级市,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令人瞩目,有媒体曾以“小城大变”予以概括。据报道,这座城市规划者着眼未来之城,整体
规划“最少是站在2010年的未来的”。

  与城市建设基本同步,聊城大学同样经历了一个大兴土木的校园建设高峰期。据该校年鉴显示,2001年,该校校舍建筑面积为“45.6万平方米”,2005的数据达到“110万平方米”。校园面积则由最初的四五百亩增加到3000余亩。

  其间所暴露出来的有关大楼与大师之争,在当今众多高校大兴土木的热潮中,颇具样本意义。

  大门背后的大广场和大楼

  聊城大学有三个校区,不同的建设时期显露出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东校区和西校区中间隔着一条河,两者相距2000米左右。但西校区也分为南北两个校区,虽然两者联为一体,但北面是老校区,南面则是2000年前后建设的新校区。

  南大门正是南校区的建筑。从南大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地规模数十亩的大广场。广场十分空旷,在偏西南一隅,有3台标有“驾驶培训”字样的车在训练。

  穿过广场,是一栋形体巨大的大楼。聊城大学2003年年鉴显示,该楼名为“综合实验大楼”,“东西长187米,高12层,塔楼14层,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

  这栋大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台阶面宽占地广,且直接铺上了二楼。台阶一共31级。两侧还有车道,汽车可直接开到二楼门口。据目测,这栋楼台阶东西长度在80米左右,占地面积近一亩。而且,北面的台阶与南面情况一致。

  记者走进大楼后发现,这栋门口标牌上注明竣工日期为“2004年8月10日”的大楼,其使用情况并不理想,虽然是教学时间,但多数房间都是“铁将军”把门。尤其是大楼西侧的一些楼层,甚至连进出楼道的大门都被锁着。管理人员说,这些楼层暂时还没有被使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较高楼层的一些房间外墙上,还挂有“此房间已配置救生缓降器”的标牌。一位女老师告诉记者,这是考虑楼层较高,为防止出现火灾等突发情况配备的紧急出逃器具。

  站在大楼顶上环顾南校区的布局,记者感觉到,南校区建筑的庞大,已经对南校门的型制产生了约束:确实,小的校门无法与这种大的格局协调起来。

  但到了北校区,情况则为之一变,布局顿时局促起来: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院系办公楼等各种建筑挤在一起,房屋低矮,从外墙的陈旧程度看,明显经历了相当长的岁月,而北校区正是聊大的老校区。

  相对于整个西校区,聊大2001年后开始建设、最近才基本建设完成的东校区则更像是个巨大的公园。校园内有规模可观的广场,广阔的绿化带,占地数十亩的人工湖,鳞次栉比的装饰性路灯以及大规模的假山、喷泉及占地1.1万平方米的东湖宾馆等。全新的教学用房、办公楼、宿舍等建筑坐落于其间,一如该校2006年年鉴介绍的“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

  与学校升格同步的是大兴土木和大规模扩招

  “学校这些年的建设,与学校的‘独苗’地位和学校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该校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一位硕士生介绍说,聊城大学是鲁西地区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地位非常独特,所能获得的资源很多,尤其在更名为聊城大学后,学校的建设更是突飞猛进。

  该校的年鉴也显示了这些变化。2001年3月1日,“教育部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就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进行了考察”。同年,“聊城师范学院南校区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启动”。“11月,学校南校区二期工程开工,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2002年2月22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将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同年,南校区3座教学楼竣工,建筑面积达4.9万平方米。同时,新建篮、排球运动场,田径运动场(塑胶跑道)及附属工程计达7000平方米。开挖完工了南校区的人工湖,并完成东校区新征420亩土地的建筑规划与论证工作。

  2003年,“在四个区域内全面开工建设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基建工程”。2004年,“续建9000平方米的办公楼、1.1万平方米的东湖宾馆”等。2005年,学生餐厅、校医院等数万平米建筑开工,跨越徒骇河、长约两公里的东西校区连桥——“彩虹桥”紧张施工。

  与学校大规模建设相对应的是,学校招生规模近些年也迅猛增长。年鉴显示,该校2001年“在校生14920人”,到2005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为2.8万余人。

  “总体感觉,这几届领导挺有魄力,挺大胆,敢投资。”接受采访的一名硕士生评价。

  学校如此大规模的建设,经费从何而来?

  该校年鉴显示,2002年学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情况为:“省拨850万元,单位自筹基建3030万元,借入款项7530万元”。这表明,借入款项为主要来源。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一位姓王的老师表示,据他所知,学校已经开始偿还银行利息了。

  该校副校长李剑萍表示,学校的贷款总量在省属高校中不算高的,控制在上级部门规定的额度之内。但他同时表示,不便透露具体数额。

  有了大楼,能否吸引来大师

  学校大规模建设也激起了大学的“大楼与大师”之争。在该校“风华正茂”论坛上,有学生就表示:“聊大,多费点儿心。用点儿精力,用点儿财力在聘请优秀教师上吧。”

  有人则反对:“建个校门有什么?硬件上不去,能做到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吗?”“我不知道,如果不是这些大楼,哪一位博士毕业会到聊城来任教?”

  该校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的一位大二女生表示,好的教师也是有物质需要的,如果他们看到学校破破烂烂,也不会愿意留下来。但她同时也表达了对学校加强师资数量和质量工作的期盼,“我们班都是大班上课,几乎每门课都有100多人一起上课,很多同学感到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是不足。院里的博士不多,今年有个新来的博士教我们课,高年级的同学都很羡慕。”

  李剑萍则认为,“大楼与大师”之争,最早出自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论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说这个话有很强的针对性,但要用理性平衡的思维看待它,不能因为梅先生讲这句话,就是指光有大师,不能有别的。也不是光有别的,就不能有大师。”

  李剑萍表示,他注意到梅先生讲这个话有具体的历史情境,“梅先生1932年1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当时清华已经完成了以4大馆为代表的学校基础建设,建好了大楼,且经费充足,却面临着当时国家政治中心南移而导致的人才激烈竞争。当时清华已经有了部分大师,还需要更多大师,在此历史情境下梅先生才讲了这个话。”

  李剑萍说,到2006年,聊大已经基本完成了大规模基础建设,正准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但他也坦言,学校要吸引到高水平师资并不容易。(记者 叶铁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