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9:35 云南日报

  “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扭转了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低的不良局面,迈出止跌、回升、加快发展三大步,2005年,云南经济驶入既快又好的科学发展轨道,2006年又赢得“十一五”的开门红。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百姓共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更新、更高的幸福指数。

  坐标:发展以民为本 “江水啊流啊流,流到天边大海头;那儿啊没有忧,那儿啊没有愁。”茫茫群山中,贫困的忧郁曾伴着九曲回肠的江水,在红土高原上世代徘徊;发展的冲动曾在闭塞落后的感喟中,与富裕的梦想长久对视。

  有过耀眼辉煌,也有过高歌猛进,但在起点低、底子薄的情况下,云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道路并非坦途:1994年至2001年云南经济增长连续7年下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全省乡村人口四分之一,数百万贫困人口令人牵挂;云南城市化率仅为27%,城镇人口就业形势严峻,人均受教育程度落后全国15年左右,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薄弱……

  在哪里生活,梦想就在哪里开始。

  从历史的大坐标上找寻发展的突破点,云南不会忘记——

  2001年12月,在省第七次党代会上产生的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铿锵有力的声音: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谋发展。

  省委提出,云南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又一次次旗帜鲜明地表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将学习贯彻实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看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受益不受益。

  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奏出了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强音;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扩大城乡就业,增加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省委以民为本,迈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坚实步伐。

  从平凡的工作中找寻不变的精神追求,党员干部们不会忘记——

  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省委要求,“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安居温饱工程、易地开发工程、劳务输出工程成为扶贫抓手,数十万基层党员干部为扶贫攻坚长年扎根在大山深处;兴边富民工程行动计划、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个又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依靠党员的务实工作,夯实了民生发展的基础。

  从家和业兴的景象里找寻生活嬗变的轨迹,百姓不会忘记——

  5年后的今天,云南全省绝对贫困人口已由2000年的337.5万人下降到248.4万人。云南这个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边疆省份,已成功实现从温饱向总体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城市:感悟数字背后的幸福

  迅速发展的时代,带给人们的既有黄钟大吕般惊响,也有细致真切的体悟。就像这抽象的数字,不动声色地在时光中积淀,回眸一顾,却发现飞扬激情正澎湃而来。

  ——来之不易的9265.9元。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324.64元增长到2005年的9265.9元,在5年中跨越了3个千元大关,超额实现了“十五”制定的目标。进入2006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30.1元,同比增长8.9%。

  ——迈进小康的42.8%。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达6996.9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超过34%,其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8%,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法判定标准,已达小康水平。

  90年代初,昆明机床厂的几位工程师出差到美国,惊讶地发现“外国的蔬菜竟比鸡肉还贵”,回来后传为新闻。而今,绿色生态的消费观念也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从量到质的新生活:居民主食消费量下降,副食消费量上升,鲜菜消费量比2000年增长19.8%左右,人们在吃饱基础上,更注重营养、均衡和多样。

  从温饱型转向享受型,消费结构趋于优化,消费热点、亮点不断涌现:2000年与2005年1-11月相比,人均外出用餐支出692.6元,增长87%;每件衣服消费单价由63.64元上升到2005年的82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旅游的花费达380.66元,增长1.48倍;居民人均娱乐及服务支出214.13元,增长97%……

  ——促进和谐的2550.6元。云南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生活,几年来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了最高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努力提高早期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给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带来实惠。2005年1-11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550.6元,比2000年增长1.52倍,年均增长23.3%,成为居民家庭收入构成中增幅最大的部分。

  在众多的增长中,也有着不同凡响的“减少”和“降低”。

  ——淡入历史的34.1%。“九五”是购买冰箱、家具、洗衣机等家庭设备用品消费的高峰期,而到2005年11月,居民家庭用品及服务支出开支人均为253.09元,比2000年下降了34.1%。

  家用电器的普及,让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交通、信息与健康保健等新消费。调查表明,几年来,以家用轿车为龙头的交通工具快速进入居民家庭,至2005年下半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辆,比2000年的1.4辆增长了4.7倍;几年来,居民通讯消费一直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单2005年的11个月,人均通讯消费支出就达495.5元,比2000年增长96.8%,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达131部;普通家庭医疗保健消费成倍增长,去年,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612元左右,比2000年增长1倍多,其中各种医疗保健器材增长5倍左右,各种滋补药品支出增长超过3倍……

  ——寓富于民的15.8%。2005年1-11月,城镇居民总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1.8%,比2000年下降15.8个百分点,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发生了新变化,财产性收入等其它各项收入比重则在上升。

  炒股、收藏、加盟开店、投资增值……时尚经济名词在百姓间的流行,昭示着一个寓富于民时代的来临。摆脱单一的银行储蓄渠道,在居民财产性收入中,出租房屋收入和有价证券等其它投资收入迅速增长,2005年,居民家庭人均出租房屋收入已达335元左右,比2000年增长了6倍多,而其它投资收入则增长了13倍。

  升与降、涨与落,数字间耐人寻味的辩证关系,丈量的是世纪之交云南这段富有内涵的里程,展现出的是一条从温饱迈向总体小康的跨越发展之路,是两个用绚丽生活托起的大字——民富。

  农村:让改革成果惠及百姓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而热点的核心是农民收入。

  我省77%的人口在农村,农民的增收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每次到基层调研,省委书记白恩培总在强调,“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每次走访困难农户,省长徐荣凯总在叮嘱,“要时刻把农村基层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

  省委领导率先垂范,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基层,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实施《云南扶贫开发纲要》,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安居温饱、边境民族地区综合扶贫工程、小额信贷扶贫……73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成为向贫困宣战的主战场。至2004年,全省已建成2234个安居温饱村,24.6万特困农户告别了茅草房。至2005年底,云南全省绝对贫困人口已由2000年的337.5万人下降到248.4万人。

  连续多年多次的中央一号文件解决的都是“三农问题”。各级党委以最大的关注、最大的决心将扶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减免农业税更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据统计,2000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税费支出为34.5元,到2004年降到了20.5元,累计下降40.6%。特别是2004年,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催生了大地的活力,当年农民收入就比上年净增167.1元,增长达9.9%,一举改变增速低迷态势,创造了云南省1997年以来的新高。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全面提高生活水平的另一个含义是加大对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5年来,我省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29.8亿元,45个县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有450多万农户、约20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目前,我省农村户用沼气池总数突破100万口,居全国第二;与此同时,自来水受益村比重达83%,98%的行政村通电、通公路,92%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鼓起的“钱袋”有了发言权:2001年至2005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33.8元增加到2041.79元,突破2000元关口。

  有了钱干啥?消费市场的繁荣活跃,毫不掩饰农民的喜悦。2000年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270元左右提高到1789元。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34.4亿元,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4.54亿元,增长13.1%;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9.86亿元,增长12.9%,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建房、买车、出游,建剧团、舞龙狮、学书画、赛体育……这些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符号背后,是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健康多样的生活方式。

  发展,用最贴近农民情感的方式,让人们品味着生活的滋润。

  未来:把幸福装进人们心头

  2006年,一个新鲜的词语迅速深入人心——幸福指数。

  生活富裕了,可为什么人们的生活却有了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就业难,房价蹭蹭地往上涨,社区环境少了配套更少了绿色……人民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在云南4450多万人口基数上,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4450万,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4450万,也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国富是为了民乐,富强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而幸福用什么来衡量呢?

  2006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高度重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省委领导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不仅要思考怎样把钱放进人们的口袋,还要思考如何把幸福放进人们心头。还是那句话: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受不受益是评价任何政策和效果根本标准,共产党人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

  自2001年以来,全省动员党员干部开展以“带感情、下基层、办实事、抓落实”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扶贫挂钩点、项目点和农户家,把党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从2001年开始,在省委的领导下,政府每年承诺办理的实事成为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益面广、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内容涉及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就医、就学、行路等方面。 “拿到捐助款,孩子拉着我的手哭了。要让山区娃娃不辍学,摆在党委面前的是让老百姓增收”;“朝阳自然村15户农民雨季受到山体滑坡威胁,要尽快搬迁建新房”;“个别困难户的社会最低保障金还没有办”;“孙家巷道路难行,要尽快反映,还社区居民一个干净环境”……一篇篇民情日记,记录着党员的恪尽职守,升华为百姓的幸福指数。

  但凡下乡,白恩培书记必看学校。他说,云南要发展,就要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停留在GDP上,停留在修路架桥上,要以战略眼光、长远观点,以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抓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省长徐荣凯说,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宁愿少上几个经济项目,也要迅速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

  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两免一补”工作,惠及全省589万名学生,让贫困学生获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各族人民期盼多年的教育“两基”目标基本实现;

  云南顶住“十五”期间巨大的就业压力,构建就业服务网络,2005年末,实现全省城乡就业人员达到24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几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云南2005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58.6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32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今年增至52个县,参合农民达1419万人,参合率达85%;

  云南基本建立了省、州、县、乡、村,从医疗、预防到保健的卫生服务体系,而今又提出新建50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云南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实施“奖、优、免、补”奖励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7.97‰,计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云南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2005年全省下达10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1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正在昆明、玉溪、红河、曲靖和大理5个州市实施建设……

  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可以有很多,决定生活幸福的理念却只有一个: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新的“幸福目标”已经确定: “十一五”期间,云南要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果,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低收入人口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如何实现?五个统筹、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行动的关键词。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们正奔向幸福新路。

  沈向兴 刘晓颖(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