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工程院举办三峡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科技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0:19 中国三峡工程报

  工程科技精英纵论热点难点 推动水电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工程院举办三峡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科技论坛

  钱正英等18位院士,李永安、蔡其华、杨清、曹广晶、毕亚雄、于文星等三峡工程建设代表出席论坛

  本报讯(记者 吴豪强 王媛华)10月31日至11月2日,以“三峡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为主题的中国工程院第55场工程科技论坛在三峡工地举行。

  工程科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于2000年1月开办,至今已举办了54场。论坛旨在研讨工程科技领域中具有重大方向性和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流,提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工程科技界的专家,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讲台。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由中国三峡总公司承办。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等18位中国工程院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杨清、曹广晶、毕亚雄、纪检组长于文星,长江电力总经理张诚,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崔郁、陈继忠等中组部挂职干部出席了论坛。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三峡总公司、长江委、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河海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委有关部门及三峡工程参建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论坛。

  在为期两天的报告和讨论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研究员殷瑞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股份公司顾问、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王基铭分别主持。13位院士或专家围绕三峡工程的决策、设计、建设、泥沙、生态环境、发电运行、船闸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论坛上做了专题报告。论坛通过互动的形式对三峡工程进行了阶段性回顾,反思了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的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更加深化了对三峡工程的认识。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旭日干在开幕辞中说,希望通过这次论坛促进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经验相互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新的工程理念造就新的工程人才和团队,为国家大型水电工程长远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钱正英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三峡工程的决策》的专题报告。她在报告中说,三峡工程的决策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三峡工程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前提,也将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接受检验。现在三峡工程的建设已进入最后阶段,如何保证建设任务的完成,如何主动迎接运行过程中的种种考验,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她首先从长江的历史演变过程阐述了修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她说,纵观长江两岸人与河流的发展史,我们只能求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在江河演变中争取主动,使人与长江和谐发展,这是修建三峡工程最本质的意义。钱正英还就三峡工程的投资、泥沙、移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影响三峡工程决策的因素进行了阐述。

  她说,现在看来,三峡工程的胜利建成,已经是指日可待了,当然还需兢兢业业,不可掉以轻心。三峡工程建成后,它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还需长期地经受历史检验,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有三大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注意:一是为了实现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还必须保证长江中下游河道在长江泥沙来量减少,河床发生冲刷时的安全;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如何利用三峡工程的有利条件,相应整治洞庭湖,使洞庭湖和江汉平原都达到长治久安。二是百万移民如何进一步实现小康。三是确保三峡水库的水质和库区的生态与环境。对这三个问题都要高度重视,继续研究,切实解决。

  李永安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四个一”的理念指导水电开发》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在三峡工程刚刚实现156米初期蓄水目标之际,中国工程院在三峡工地组织召开工程科技论坛,研讨三峡工程的重大技术与管理问题,这对于指导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促进我国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介绍了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的有关情况后,李永安说,在三峡工程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在实践中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四个一”水电开发理念,转变开发观念,创新开发模式、提高开发质量,把水电建设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四个一”的水电开发理念是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客观分析国际水电发展趋势和我国水电开发新形势及总结三峡工程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中国三峡总公司是以大型水电开发运营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四个一”的水电开发理念落实到三峡工程建设和金沙江水电开发的工作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四个一”的水电开发理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魏复盛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三峡地区水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说,良好的环境与生态是三峡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三峡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同步防治十分必要,工业污染要从源头抓起,要高度重视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与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要实行分区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要高度重视三峡库区人口控制问题,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有一个有权威的、有实权的、能掌握经济杠杆的机构,代表国务院来进行专门管理、协调安排三峡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的统筹和协调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委总工程师郑守仁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三峡工程设计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对三峡工程设计过程进行了概述。并就三峡大坝坝址选择,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的选定,三峡工程的任务,三峡工程枢纽布置及建筑物型式及枢纽建筑物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泥沙解决办法等进行了回顾和阐述。他说,三峡工程设计中的重大技术问题,通过大量的科学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并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经验,都已妥善解决。鉴于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我们遵照“在长江上建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教导,本着科学、严谨、求实态度、虚心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把三峡工程建成世界一流工程。

  曹广晶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三峡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说,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自1994年正式开工以来,进展顺利,左岸电站14台机组提前一年投产发电,年通航运量达到建坝前的三倍,提前两年挡水并开始发挥防洪效益。三峡工程建设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体现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提高了综合国力,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培育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三峡精神。曹广晶在报告中还介绍了三峡工程建设及长江治理和开发、中国的水能及其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中国的水能开发、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挑战,三峡工程建设管理的几点经验及三峡工程泥沙解决办法等有关情况,并就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对三峡工程某些问题的再认识和再思考等进行了阐述。

  水利部原科技司司长戴定忠代表清华大学教授张仁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三峡工程泥沙研究的有关情况。他介绍说,三峡工程经历了长时间的论证工作,泥沙问题始终是论证工作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可行性论证阶段主要研究的泥沙问题包括:如何长期保持三峡工程的有效库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后可能产生的淹没问题,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港区泥沙淤积问题,坝区的泥沙淤积问题,三峡水库运用对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等。1993年以来三峡工程的泥沙研究包括:三峡工程入库泥沙量的变化,重庆河段的泥沙淤积问题,引航道隔流堤的布置和坝区泥沙淤积问题,库区淤积和数学模型的改进,葛洲坝枢纽下游的水位变化,长江中游卵石夹沙河床向沙质河床变化的过渡河段芦家河浅滩河段的治理问题,下游河道的冲刷情况,洞庭湖的调蓄作用需要恢复和提高等。

  杨清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提高机组的可靠性》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杨清介绍了对三峡机组可靠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在三峡机组制造过程中所采取的“综合就是创造”的技术路线和“从以国外为主到以国内为主”的组织路线等。杨清说,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缩小国内与国外机组制造水平的差距,实现三峡机组可靠性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三峡升船机工程》的专题报告,他从升船机的功用、主要技术条件及技术特点、主要技术条件、主要技术特点、总布置与工程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三峡升船机主体段技术方案优化研究和比选过程和升船机主要技术难点及其设计与管理等情况。他说,三峡升船机是当今世界上技术规模和技术难度最大,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升船机,但它的建成将大大提高三峡工程的通航保证能力,促进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我们将紧紧依靠国内外技术力量和尤其是国内各单位的支持与配合,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精心安装与施工,通过严密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早日建成一座安全可靠运行的升船机。

  长江科学院总工张正宇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水下固体介质中的爆炸与三峡RCC围堰爆破拆除》的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水下爆破、水中爆破的物理现象、固体(岩石)介质爆破的破坏机理,水下固体介质爆炸装药量的理论分析,三峡三期围堰爆破拆除等情况,他介绍说,三峡RCC围堰拆除首创了围堰拆、建有机结合的工程建设理念,通过调整排水廊道位置和预置爆破所需的药室及断裂孔,减少了围堰爆破拆除的施工难度和工作量,该项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围堰拆除爆破树立了新的范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在论坛上作了《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概况,鱼类资源所面临的主要威胁,目前采取的自然保护区、长江禁渔期制度、人工增殖放流等主要保护措施。曹文宣还针对鱼类资源及其保护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协调水电开发与鱼类资源保护,保障繁殖条件、加强幼鱼资源保护,推广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才能促进渔业持续发展等建议。同时他还提出了在工程建设中修建鱼道及增殖放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向论坛提交了《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主要技术措施》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概况、工程量、特点、主要技术措施及实施情况等。他在报告中说,导流明渠截流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整个工程进展顺利。由于对上游来流量的准确预报,导流明渠截流既做到了提前实施,有关截流水力学指标又控制在设计范围之内,有效降低了工程施工难度,使得截流完成时间提前近一个月,为RCC围堰施工争取了工期,缓解了其施工难度。

  中国三峡总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金和平在论坛上作了《三峡工程管理资讯系统(TGPMS)的成功实践》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的建设背景、构成、技术特点及其应用实践情况,并对系统应用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系统建设的要点等。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水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臧小平在论坛上作了《三峡水库水质状况分析与建议》的专题报告。他介绍说,为掌握三峡库区的水质变化状况,研究蓄水对库区水质的影响,在三峡工程设计研究初期,即按照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要求开展了大量的监测工作。工程开工后,又针对工程进展情况,在库区、施工区开展了工程施工期、135米蓄水前后和156米蓄水等不同阶段水质监测和支流富营养化等专项调查与研究。多年系统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目前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局部支流库湾水质较差,近坝支流回水顶托区出现水华现象。除影响库区水质的点源、非点源污染因素外,库区网箱养鱼也正在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需要加强监测与管理,通过污染源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手段,保护好三峡库区水质。

  中国三峡总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孙志禹在论坛上作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综述》的专题报告。他说,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也是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的重点,因此,落实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发挥正面影响,减免不利影响,是三峡工程长期运行的重要问题。他在报告中介绍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论证和评价,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管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情况等。他说,在长期和全面的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三峡工程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国政府及工程开发单位十分重视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从政策、工程措施、监督管理上、科研和投资等方面均采取了得力措施,预防和减缓了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可以说,三峡工程是造福中华民族的绿色环保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电集团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梁维燕也向本次论坛提交了专题报告。

  陆佑楣作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举行。他说,通过为期两天的报告和讨论,本次论坛达到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峡工程建设与管理”这一主题的目的。与会院士和专家展开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很有水平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对今后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钱正英院士所作的主题报告《三峡工程的决策》,非常重要和具有哲理,从长江的历史演变这一全新的角度解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三峡工程这一问题。以这篇报告来审视三峡工程建设、运行与管理,对于我们实现三峡工程预期的目标,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三峡工程。

  

中国工程院举办三峡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科技论坛

  图为中国工程院第55场工程科技论坛会会场。本报特约记者 张爱忠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