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州外乡人—江西人:“老表”闷声过江“揾两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4:53 金羊网-羊城晚报

  立广州街头,听八方乡音。

  新近有一个调查,上半年广州光是纳入登记就业的流动人员就有148.37万人,这其中,又以湖南人、四川人、广西人、江西人、福建人为最。而拥有广州户口的和未纳入登记的在穗外省人,不易计数。

  广州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各乡儿女。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广州外乡人》,近距离解读“漂”在广州或已“扎根”羊城的外省市人群。

  印章注释

  江西人与世无争,“踏实做事、真诚待人”是他们的座右铭

  “江西人在广州”习性地图

  

  [职业]

  赣州人主要从商;九江人爱办企业,做木工;南昌人多是党政机关的公务员、白领职员;景德镇人擅贩卖瓷器;吉安人多为公务员、老师;抚州人承包建筑工程;丰城人泥水匠多。

  [居住地]

  散居,不喜聚。

  [婚恋]

  不拘地域,但假如是在老家谈的对象,一般都能“瓜熟蒂落”。婚姻离婚率低。

  “你是哪里人?”“江西人。”“我也是啊!我是南昌的,你是哪里的?”“新余的,今后多联系啊!”“多联系!”聊完了?聊完了!这就是两位江西“老表”在广州偶遇的典型场景。和福建人好抱团、湖南人喜热闹截然不同,江西老乡之间,奉行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江西人在广州,注重默默努力,犹如滴入羊城“大海”的淡水,迅速融入主流。

  在广州,江西人有多少?没有统计;聚集在何处?没有统计;主要职业是什么?没有统计……在江西省驻穗办公室,记者问得无可奈何,工作人员答得满脸歉意。“我们曾想做一个‘江西人在广州’的工作调研报告,几经努力,发现数据根本统计不出来,因为‘老表’太低调了!”

  据官方统计,在广东至少有250万江西人,还仅是近几年的数据;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下”大潮中,一大批江西人趁潮而来、落地生根。初步估算,每100个广东人中,至少有三个是在江西长大、到岭南打拼的“移民”江西人。

  而奇怪的是,老广却少有“江西人多”的感觉。也许,在你身边,讲得一口流利粤语、天天回家褒汤的同事,就是一位上世纪90年代才南下的“老表”。江西人在广州呆上几年,往往已经“粤化”,只有和他们接触深了,才能慢慢体味出藏在骨子里的江西“味”来。

  其实,这正体现了江西人的特点。江西地处“吴头楚尾”,一边是甜糯温软的浙江,一边是麻辣干脆的湖北,自古以来深受朱熹理学之道影响的江西人,普遍存中庸之心。广州江西人的这份“中庸”,更化为强大的适应力。

  低调务实与世无争做实业

  “唔该靓女,埋单!”叶先生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分配到广州某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的江西新余人。除了吃惯粤菜、粤语流利,他还娶了位“西关小姐”做妻子,甚至连记者的采访,也被他安排到早茶时段,“同事都以为我是广东人。”

  不过,叶先生谢绝照相,不出全名的坚决,还是显出了浓浓的江西“味”———低调。在采访中,几乎所有江西人都不愿意抛头露面,“没啥好拍的”、“让熟人看到不好意思”,低调务实,与世无争,中庸处世,使江西人在广州顺顺利利成了“新客家”。

  “在广州的江西人,做哪一行的都有,但都不喜欢抱团。比如说,政府公务员中副处级以上的赣州人超过150名,但你从来都听不到什么‘赣州帮’的说法。江西人从事的行业也很不明晰,IT行业、传媒行业、律师、广告,都做得不错;要说有什么统一的特点,就是江西人不好务虚,爱做实业。”江西驻穗办的一位负责人总结。

  在广州已经扎根多年的江西人李先生,算得上江西人低调做实业的代表人物。他任总裁的×高集团,今年9月获得“广州市优秀民营企业”的荣誉,去年销售收入近30亿元,主营冶金矿业、智能交通、工程材料,业务范围全部属于实业;而从1993年建立以来,公司的业绩也从来没有大起大落,而是一条稳定的上升线。

  中庸温和适应广州没问题

  江西人很中庸。在保留自身的同时,普遍都能迅速适应广州气氛;但是在适应的同时,他们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本原,常常广味、赣味两相存。

  江伯、周姨在南昌退休后,便南下和在广州工作的子女会合,几年住下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周姨已经学会好多广东菜,煲起汤来头头是道,做菜的口味也越来越淡,“江西人吃咸,不如广东人吃淡更健康,该学习!”不少过去没见过的广东海产,如今也成了江家的桌上佳肴,“不懂做就问档口的老板,广州人可热心了!”而早上和邻居的老头老太聚会锻炼,也成了江家二老的固定节目。

  不过,江家还是没忘记江西的“本”,腐竹、米粉、莲子,每年回老家探亲,都要大包小包地运回来,“时不时还是想吃点家乡风味。”至于子女们,则是在外说粤语,在家讲乡音,方便又融洽。

  男女平等相濡以沫长相守

  在广州的江西人,婚嫁并不限于乡亲,但在江西老乡中,很少会听到“离婚”两个字。男女平等,相濡以沫,在广州的江西人仍然恪守祖宗教训。对于婚姻,江西人往往十分“本分”,正如一句江西老话,“宁拆一座房,不拆夫妻俩”,在广州的江西人,往往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而江西女人,也从来不以“弱者”自居,在家是“贤内助”,在外是业务骨干,家庭、事业打拼两不误。

  “老婆就是娶来疼的!”在广告公司担任创意总监的熊亮31岁,已经结婚四年,太太是云南人。虽然加班不断,还是会腾出时间来陪太太逛街,更烧得一手好菜。“她最喜欢吃我烧的辣椒炒肉!”熊亮不仅没有不好意思,言语间还挺骄傲。他觉得,平时没空料理家务,到了周末,就应该好好补偿太太。

  和先生在南昌就是青梅竹马的余莹,虽然在广州已经是一家报社的中层干部,天天忙得连轴转,也还是觉得应该做个尽职太太,“孩子、老人头疼脑热的,我是女人,应该照顾他们。”为了照顾家人,她宁可把电脑带到医院远程办公。

  当年雄辩世纪大匪张子强的“王牌公诉人”、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处长吴筱萍也是位“江西妹”。她随军人丈夫辗转江西、湖南、广东,一直从事公诉工作,获得荣誉无数,在“世纪大案”张子强案件中,她负责张子强的主罪审查、起诉和出庭,与对手斗智斗勇,公诉意见全部被采纳!

  图:一看到“瓦罐”就让人想到江西

  另类江西人·邓建国

  

  “上天”嚣张脱鞋“专签”话题女郎

  说到“炒作大王”邓建国,不少江西人都很吃惊:“他是江西人?!”对了,他不仅是江西人,还是临川人,跟“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曾巩是老乡!

  其实,邓建国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江西味”。在他出生的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一大批江西孩子都叫“建国”,而这种孩子的出身,一般也比较普通,因为但凡有些家底的江西人,都喜欢翻翻典籍,为孩子取个更“文化”的名字。

  三年前,记者曾经在飞机上偶遇邓建国。第一印象,就是他的样子比较年轻,虽然那时他已经44岁;第二印象是这人好嚣张,说话大声,还脱了鞋把脚顶住前排。要说他是江西人,只能说他是江西人的例外,“挖”走女明星作女主角,并与之订婚;找一票“话题女郎”签约……一切的一切,都让江西老乡瞠目结舌。

  但是,邓建国成功了。从一个家乡林场的电影放映员,到巨星影业的大老板,并闯入酒业经营,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却在影视圈里所向披靡的邓建国,让老广也不由赞一句:“聪明!”

  江西菜

  走了煨汤馆来了赣味轩

  赣菜虽然属于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但到了广州地头,也不得不“称臣”。经营赣菜的餐馆,当年有环市东路上的“江西人煨汤馆”,如今有天河北路边的“赣味轩”,偌大个广州,一直只有一家称得上规模。

  “煨汤馆是九江人开的,今年初,据说一是生意不佳,二是铺租到期,便只能关门大吉。而赣味轩的老板,则是在深圳的江西南昌人,他开的‘小南昌’在深圳就颇有口碑,到广州开辟第二家店,也算是顺理成章。”江西驻穗办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一本广州的本土美食刊物介绍,“赣味轩进入广州后,将香辣偏咸的口味进行调整,减轻了辣味,减少了油、盐的使用量,但仍然保持农家菜原汁原味的特点,注重鲜味和酱香。赣菜的几个‘招牌’,包括藜蒿炒腊肉、南昌啤酒鸭、农家土鸡汤等”。

  江西人

  个个称“老表”到底是何因

  见到江西人,无论哪里人,都喜欢亲切地喊一声“老表”。江西人为何有此称号?据传,第一个喊“老表”的,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末期间,在江西鄱阳湖的一次战斗中,朱元璋被另一位起义军首领陈友谅打得全军覆没,挨饿受冻,终于逃到一处江西地块,名叫康郎山,村民们敷药喂饭,使朱元璋很受感动,便问他们姓什么,村民们说,我们全村都姓陈。朱元璋高兴极了,表示凤阳老家的娘舅也姓陈,如此说来,大家还是姑表兄弟!自此以后双方都亲切地称呼彼此为“老表”。

  朱元璋登基后,恰逢江西水旱接踵,地方衙门贪官还要征收田赋捐税,老百姓苦不堪言。有人想起朱元璋,便由三个村民日夜兼程,冒死到皇宫前打钟撞鼓。朱元璋见到,想起当年恩情,对“老表”好言相慰,好酒相待,并下旨拨出大批银钱粮草,赈济江西灾民,康郎山则永远免交粮赋税收。从此,“江西老表”就在全国各地传开了。

  三件宝水土不服

  米只能打入中低档市场卖瓷器的成“游民一族”“瓦缸煨汤馆”关门谢客

  江西素来以“鱼米之乡”著称,“三年困难、十年动乱”期间,江西米支援广东,帮“老广”解了不少难,而江西的景德镇瓷器、瓦罐煨汤也在广州历有名气。遗憾的是,近几年来,米卖不上价、瓷器成了“甩卖”货,煨汤也失去了人气。这三件“宝”,在广州有点“尴尬”。

  江西粮,含水量高不适广东天。据统计,广东每年消耗的粮食中,江西粮的比例正在不断减少。当年江西粮独霸一方的局面,已经被湖南、湖北、广西、东北粮“抢”了不少市场。在福今路菜市场内,一位米店老板告诉记者,“江西米都是一元多、两元多一斤,口感不如丝苗米、东北米好。”有关人士介绍,江西粮在广州不好销的关键原因,还是因为含水量偏高,不适应广州的潮湿天气。江西粮含水量达到16%,假如不加晾晒,很容易发霉发臭,而广州天气潮湿,场地狭小难以晾晒,江西粮便只能凭价格低廉,主打中、低档市场。

  景德镇瓷,品质难保身价跌。在广州街头,常常能看到一些出售景德镇陶瓷的小店,但这些小店常常有一个特点,就是租用即将拆的危旧铺面,“卖一票”就走。环顾出售的瓷器,大多质量粗劣,与景德镇威名甚不相符。“没办法,景德镇已经从追求高品质的瓷都,沦落为几千个小作坊,相互压价导致质量越来越差,现在已经沦落到地摊货了。”在北京路附近,开店的景德镇人郑亮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景德镇“卖瓷游民”,在广州有几百号人,“都只能糊口,发不了财”。

  煨汤馆,汤味油腻不讨好。曾经“杀”入“汤王国”广州的江西煨汤,随着“江西人”民间瓦缸煨汤馆的关门,渐渐走向静寂。“江西煨汤虽然味道醇厚,却太过油腻,广东人喝过两次,便失去兴趣,难赚回头客。”曾经帮衬过的“老广”许世清建议,煨汤如果做得到去油留味,一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有意思的是,几乎在“江西人”败走羊城的同时,南昌的著名煨汤店———“绳金塔”又来到广州,店面距离前者不过几百米之遥,主攻小盅煨汤,不知可否制胜。

  ■赣人小调查

  先天有优势粤语学得快

  江西人学习粤语特别快,已经不是秘密。在广州居住超过一年的江西人,个个能听懂粤语;居住超过五年的江西人,讲粤语八九不离十。江西人学粤语为什么这么快?除了好学之外,原来,江西人方言本来就和粤语有些类似,颇有先天优势。而赣南地区由于属客家人聚集区,客家话也讲得非常地道。

  且以南昌话为例,看看江西人学粤语有什么便利———

  发音相近

  普通话南昌话粤语

  太阳日头日头

  倒闭关张关张

  说话话

  打架打ga(一声)打gao(一声)

  语法类似

  普通话南昌话粤语

  能吃得下饭吃得下饭食得落饭

  动词+得+补语+宾语

  动词+得+补语+宾语

  入穗多为“读书郎”

  “放下锄头拿起书”是江西的一句古话,在江西,好好读书,精学本事,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在广州扎根的不少江西人,都是当年考进名牌大学,靠自身能力谋得一份美职的“读书郎”。

  建筑工程业、电子产业的江西人还真不少!在一家知名IT公司的技术支持部门里,十名职员中有四位是江西人,清华、北大、武大、中科大,个个都是名牌大学出身。“大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攻关能力特别强!”其中一位告诉记者,上个月,公司开发的软件被发现“硬伤”,他们四个人愣是呆在公司三天没回家,找出了所有的“BUG”(错误),“结果被同事称‘江西铁人组’”!

  在建筑设计工程行业,“老表”同样让人不可忽视。从工民建到建筑学、给排水,到处都有江西人的身影。“工程行业造桥建房,若有失误,人命关天。从业人员既要求专业教育,态度严谨认真,又应具备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江西人沉得住气,适合做这份工作。”广州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位院长告诉记者,让江西人办事,放心。

  能工巧匠层出不穷

  “广州市面上的木雕,不少都是靠江西人巧手。”一位工艺品老行尊感叹。9月份开幕的“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上,一张临时“加位”、偏居走廊一隅的“莲花如意床”,竟成为展览上最夺目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仿佛御风而动的荷花、荷叶木雕,让人流连忘返。

  “连设计带雕刻,这张床用了两三个月才做好。”两位羞涩的赣州小伙子是如意床的作者。虽然还不到30岁,其中的小黄已经南下了11年:“跟过好几个师傅,‘一技傍身,不愁吃穿’嘛。”小黄介绍,在木雕一行中,江西人很多。

  如今,江西手工业者在广州不仅出了名,还闯出了名堂,九江人余静赣创建的广东星艺装饰有限公司,经过以广州为根据地的十多年拼搏,如今已经拥有分公司256家,遍布全国65个大中城市,拥有员工35000多人,年产值近20亿元。在他的带领下,三万多江西老乡进入他旗下的装饰业,成为能工巧匠,走上了富裕之路。

  

广州外乡人—江西人:“老表”闷声过江“揾两餐”

  图:江西人雕的“莲花如意床”在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受好评钟佩璐摄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