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博士捐资贫困生被指作秀小额助学金直面生存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09:58 江南晚报

  本报讯记者祝筱筠报道日前,江南大学医学系的一名博士发起设立了一个“春雨助学金”。然而,这件好事却意外的引来了“非议”,甚至被预言这个助学金“存活”不久。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种由个人发起的小额助学基金确实常常存在长期生存的尴尬。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坚定的信念至关重要。

  “春雨助学金”的发起者是江南大学医学系副教授邬敏辰博士,他的缘起很简单,
“看不过身边那些学生求学艰难”。从邬博士开始带研究生起,一名贫困生忙于打工耽误了学习的情况就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邬博士自己每月拿出300元资助了这个学生。为了更多接触了解贫困学生,今年他首次提出做新生班主任。之后,他就有了设立助学金的想法。他开始向自己所在民主党派、江南大学支部的成员们“募捐”,加上校内一些老师的慷慨解囊,最后共募捐得到5400元,其中邬博士一个人就拿出了2500元。募捐已经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有人觉得他实属多此一举,但是更令人难过的是随之而来的非议。

  前不久,该院系6名特困新生拿到了第一笔800元的助学金,因为举行了仪式,此举引起了别人的关注。一些旁观者认为,邬博士的行为就是作秀。对此,邬博士觉得很气愤,他说,我又不是第一个做这些事的人,谁也没靠这个出过名。还有人则用看热闹的口吻预言,这笔基金今年还募捐得到钱,以后就说不准了,看来“活”不了多久。对此,邬博士坚定的表示,就算到最后只有他一个人出钱,他也要连续四年资助贫困学生,直到他们顺利毕业。

  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学校,从中职学校到各类大专院校,几乎都有过由学生、老师或是一小部分人发起的一些小额助学基金,但是这些基金的生命力确实不长久,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这种小额助学金的存在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是人们道德的提升,爱心的体现,应该鼓励。但是,无法长久生存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人。首先,募捐并不是中国人擅长并且喜欢的“集资”方式,因此往往到最后会出现资金短缺的尴尬状况。其次是管理,即便是一个小额基金,也有一系列繁琐的管理工作,如果管理不善,或是无人专门管理,最后也会以混乱收场。因此,专家建议,为了资助别人而建立一些小额基金的行为时,发起人一不能光凭借一股热情,还要深思熟虑,并且有坚定的意志,这样才能把好事做到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