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专题 > 正文

外报:中非跨洲融合 中国外交和谐哲学引发共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9:3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6日电 “中非合作的意义在于开创了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模式:一国对一洲,并试图实现跨洲、跨文明的自愿融合。”中国亚非学理事赵昌会如是说。

  中国和非洲昨天宣布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报道援引了赵昌会的看法,并表示,11月初的北京仿佛是个小联合国,48个非洲国家齐聚开会,中非关系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论坛联合主席国埃塞俄比亚外长塞尤姆抨击西方媒体的负面言辞,强调新型伙伴关系是一个双赢、尊重彼此文化和价值、没有任何政治先决条件,对中非的发展都有益处的合作模式。“中非合作所要解决的发展、教育问题都是人权的核心部分。”

  报道认为,西方舆论的关切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非洲本身如何看待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才是关键。南非总统姆贝基的胞弟莫莱茨·姆贝基(Moeletsi Mbeki)对《纽约时报》发表的看法就有一定的代表性。

  担任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董事会副主席的姆贝基说,中国侧重商业互利关系,市场公平原则,完全摒弃意识形态的做法,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模式。

  他说:“他们(中国)并非第一个抵达非洲的,但是他们可能是第一个不自以为是地自命为赞助人、导师或征服者的。在这个意义上,双方产生了共鸣。”

  报道指出,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和谐世界”理想,确实衍生自其内政上要建构“和谐社会”的施政蓝图。这套强调“和”的政治理念与中共尝试从中国自身文化里吸取理论的努力不无关系。

  报道说,在对外建构“和谐世界”方面,北京与非洲交往时体认彼此的差异,尊重对方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不正是“君子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参加北京峰会的48个非洲国家有41个由总统或总理率团,其中也不乏对中国有异于欧美的外交哲学所产生的共鸣。

  报道最后写到:“如果参照《论语·子路》篇说的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冠盖满京华的盛况在儒家逻辑里似乎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局了。”

  相关专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