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西安工业挺起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9:58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西安工业挺起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图)

  西安西玛电机(集团)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

  工业化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企业是城市建设、公共环境功能完善、百姓幸福的财富源泉。“十五”以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方略,采取一系列有效
举措,发挥工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积极挖掘我市工业潜力,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四化理念的引导下,政府一系列准确有力的宏观引导政策的出台,优良、快捷的配套服务,促进我市工业经济走上健康、和谐、快速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工业———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正在强力挺起。

  2002年底,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西安工业振兴计划》,强劲叫响“工业强市”口号。2005年初又下发了《西安市培育扶持“十一五”期间产值超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实施意见》。2005年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经委组织完成了《西安市“十一五”工业强市和产业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和《西安市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市科技局完成了《西安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的编制。“一规划、两方案”提出了我市“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关于工业强市举措的推动下,“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精彩纷呈、可喜可赞。

  “十五”期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56.59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市GDP的34.1%;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26.1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19.99亿元。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306.04亿元,是2000年的1.6倍;实现利税总额62.36亿元,是2000年的1.7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92.8提高到2005年的119.6,年均提高5.4个百分点。

  工业发力强劲,投资支撑有力。“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累计完成444.2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7.2%,是“九五”期间工业累计投资的2.67倍,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新亮点。比亚迪公司轿车项目、陕汽集团重型汽车项目、陕西发士特重型汽车变速箱项目、西电公司高压直流站引进技术及国产化项目等,有力增强了我市工业经济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实力。

  传统工业活力焕发,科技产业异军突起。“十五”期间,我市以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0.46亿元。截至“十五”末,全市在册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164家,一大批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企业也正在有效改变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市产业经济科学发展的闪耀新亮点。

  五大产业优势明显

  “十五”以来,我市进一步强化了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符合国际化市场分工要求的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地位。航空航天、光机电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装备等5大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上半年,西安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49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带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1.4%。

  汽车产业取得突破

  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汽车产量就已突破6万辆,实现工业总产值90亿元,汽车产量和工业总产值超过去年全年水平。陕重汽、比亚迪项目全面投产发挥效益,初出茅庐的比亚迪F3在群雄逐鹿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持续热销,陕重汽商用车产业集群初显规模,以汽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亮点。

  工业投资大幅度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亿元,同比增长76%,相当于2004年全年工业投资水平。支撑投资的重大项目引人注目: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在西安高新区投资2.55亿美元设立全球开发中心,我省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外资产业项目记录被刷新;投资24.8亿元的中钢西重项目落户西安经济开发区。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十五”以来,我市以丰富的教、学、研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和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2%,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2006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完成投资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56%。“科技创新十大工程”的实施,使我市初步形成了以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产业链。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形成以西飞集团、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庆安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制造业形成以东盛集团、步长集团、利君制药、西大北美、力邦制药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西电捷通等骨干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撑起工业经济半壁江山

  宏观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政府微观服务的周到、细致,有效激发民间资金转化为投资资本的积极性。非公经济已开始撑起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2005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549.93亿元,占全市GDP的43%,比200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市非公经济GDP年均增长20%,高于全市增速6.7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0.3亿元,比2000年增长3.1倍,所占比重由“九五”末的30.9%提高到2005年的54.2%。

  优良的投资环境,资本的顺畅增值,使民间资本投入产业领域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提高和扩大。“十五”期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累计完成1083.5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5.6倍,占全市投资比重由“九五”时期的23.7%,提高到“十五”期间的42%。

  民间投资增长,带动百姓就业机会增加。目前我市非公有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达125.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23.2%提高到2005年的30.2%。2005年末,全市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中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到92.9万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在增强全市工业经济活力、增加公共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对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城市就业压力的有效缓解,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规划方案再展宏伟蓝图

  根据《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西安市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方案》和《西安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我市又新出台了《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以“行动”为特点,以一系列有效举措为支撑的《行动方案》,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再展宏伟蓝图,再促我市工业经济走向全面辉煌。

  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增加值可望占到全市GDP35%以上。

  “十一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将达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2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将由2005年的1.5%提高到2%以上;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

  加快工业企业的培育,实施“1123”企业发展战略,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过亿企业340家,比2005年增加230家。其中超过百亿元企业10家,超过50亿元企业10家,超过20亿元企业20家,超过亿元企业300家以上。积极推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链的延伸,逐步提高本地产品为大企业集团的配套率。

  通过对已有的12个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定位明确、产业聚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以汽车及零配件、航空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为主的10大产业聚集地;加大区县现有工业产业的培育力度,逐步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实施二环企业搬迁改造,到2010年,基本实现城墙内无工业企业,二环内及二环沿线无高能耗、高污染、不符合城市规划及安全生产的工业企业。力争2008年底前完成50%左右政府主导性企业的搬迁任务。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份额由2005年的43.3%提高到50%以上。

  积极推行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到2010年,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5%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4%以上;工业废水、废气排方100%达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记者感言

  工业是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功能改善、城市百姓生活依托的最为重要的财富源泉,工业财富涌流是城市实现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尊重市场资源配置基础地位作用的前提下,努力发挥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服务作用,《西安工业振兴计划》、《西安市培育扶持“十一五”期间产值超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实施意见》、《西安市“十一五”工业强市和产业布局调整专项规划》、《西安市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方案》、《西安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有效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标志着市委、市政府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把握、促进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春江水暖,工业发展有证,城市兴盛,百姓切身有感。工业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正在强力挺起,她以源源不断的财富涌流,书写着西安人的自豪,支撑着城市百姓的物质幸福。

  ■本栏稿件由记者肖持纲采写

  ■本版图片由记者张万山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