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位亲历中非友谊进程的学者讲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10:18 法制早报

  “中国正在影响非洲”

  本报记者(李亮)11月3日,备受关注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在此次论坛召开前,一些西方媒体制造了所 谓“中国威胁论”和“对非新殖民主义”的荒谬言论,想藉此破坏源远流长的中非友谊。本文通过对一位研究中非问题45年 之久的学者的访问,让人们看到,中非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中非合作走的是“互利合作、互补共赢、共谋发展”之
路, 不会影响到任何第三方。

  非洲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中国,伴随着中非论坛北京峰会,这片神秘的大陆愈加清晰地走入了国人的视线。

  在45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院研究员高晋元已将“毕生所求”锁定于非洲。

  71岁的高晋元老人有着很深的非洲情结,他多次奔赴非洲,去过8个非洲国家,至今,研究非洲已经整整45年。

  他的家中摆放着许多非洲特色的木雕和纪念品。他将去坦桑尼亚考察的日记装进一个信封里妥善保管:“这些是我的 宝贝。”他从信封里抽出泛黄的横纹纸抚摸着说。

  可以说,他是代表中国去非洲交流的先行者,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的到来,他们那代人最为期盼。

  坦桑尼亚人欢呼

  “毛泽东”、“China”

  1966年,中国派出第一支到坦桑尼亚进行社会考察的队伍,由亚非学会副秘书长李志和带队,总共5个人,高晋 元是其中之一。

  “当时,我们对坦桑尼亚几乎是一无所知。”正是带着这种求知的欲望,考察团走访了这个东非国家的大部分国土。 高晋元称坦桑尼亚是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国家,当时他31岁。

  “其实不仅是坦桑尼亚,当时中国对整个非洲大陆都不甚了解。”在那个年代,非洲在很多人眼里是“荒凉”、“神 秘”的代名词。

  高晋元第一次到坦桑尼亚时,被中坦两国人民称为“友谊之路”的坦赞铁路还没有修建。但是,当地人民却相当热情 :“我们考察团并不是官方机构,但是对方却按官方礼仪接待我们。”对方友好的行为给高晋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考察团主要调查当地的社会发展、合作社、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据高晋元回忆,他们每到一地,都有两百多人欢迎 。

  非洲居民能歌善舞,甚至在机场迎接考察团时就开始唱歌跳舞,领舞者是负责接待的几位行政长官,而周围的人则一 起欢呼“毛泽东”、“China”。

  当时的坦桑尼亚是一党制国家,由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领导。在这之前,坦噶尼喀(坦桑尼亚大陆地区)曾经一度 是德国的殖民地,在

二战结束后,被英国占领。而桑给巴尔(坦桑尼亚岛屿地区)则一直是阿拉伯人的辖区。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被侵占,坦桑尼亚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外心理”,但是,对中国人却非常友好。

  在坦桑尼亚国内一个大型活动里,高晋元听到演奏的乐曲居然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和《我们走在大路上》,甚至连 小孩都在哼唱。身在异国的高晋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祖国歌曲让他找到了“家”的感觉。

  “那场大型活动并不是专门为中国人准备的,而是他们自己搞的一个演出,通过这件事让我了解到,中国正在影响着 非洲。”说到兴奋处,高晋元老人打着拍子,哼唱起《我们走在大路上》。

  中非感情因积淀而成

  上世纪60年代的中非贸易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当时非洲并没有中国需要的东西,但中国仍然在援助非洲。”高晋元说。

  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政府签订了关于修建坦赞铁路的协定。9年之后,伴随着坦赞铁路的通车 ,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变得空前强大。

  据高晋元介绍,赞比亚是一个盛产铜的国家,想把铜运出去,一边向安哥拉,一边向南非,但是苦于没有发达的铁路 ,于是求西方国家进行援助,结果遭到拒绝。在向中国求援时,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

  高晋元曾经在非洲生活一年半,一个喀麦隆官员经常向他提起喀麦隆国内中国帮助建造的大厦。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 ,比如帮桑给巴尔造体育场等等。

  桑给巴尔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独立运动时,桑给巴尔的革命领袖之一曾经在新华社工作,对中国非常了解 ,所以坦桑尼亚也就成了和中国最早建交的非洲国家之一。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独立,中非间的贸易进展迅速。中国开始向非洲出口一些轻工业品,换 回来的是非洲的咖啡、棉花和石油。

  截至2005年年末,中国对非投资已达60.2亿多美元,设立企业800多家。中国已同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 投资保护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中国目前在非洲承包的工程涉及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通讯、水利、冶金、铁路等领域。和高晋元赴非时仅 有建筑行业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中非关系三步曲

  用高晋元个人的观点,中非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由于面临美国和苏联的双重经济封锁,中国对非洲的外交策略发生变化。

  与非建交初始,中央对非的政策主要是“政治上的支持”,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上还没有“第三世界 ”的称谓,于是毛泽东将非洲划入“中间地带”,认定非洲为中国在国际上统一战线的兄弟。

  这一阶段,中国首先在非洲树立起自己的形象,最具震撼力的事件是坦赞铁路的开通,影响了整个非洲。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代表中国形象的大厦、高楼、体育场馆等在非洲大陆拔地而起。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其中非洲国家占26票)、35票反对、17票弃 权的结果,通过了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的提案。 用毛泽东的话说是,中国被非洲兄弟抬进了联合国。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好的声音传出。”高晋元意指来自西方国家少数反华势力的言论,在某种意义上还在动摇非洲 。实际上,受其影响,一些非洲国家并没有完全对中国敞开怀抱,他们仍在观望。

  1964年底,高晋元曾经在加纳进修豪萨语(当地部落语言),宿舍就在中国大使馆的旁边。而中国的研究人员喜 欢打乒乓球,大使馆的守夜人阿达姆经常在门口张望里面打乒乓的场景。由于身份,阿达姆不敢进去,但是来自中国的研究人 员却经常邀请阿达姆一起参与。“我们不看重身份贵贱,一律平等地对待每个人。”高晋元回忆说,“后来我们和阿达姆成了 无话不说的好兄弟。”

  加纳军事政变时,受西方反华势力的鼓动,有一部分反华学生表现出对中国人不友好的行为,甚至发生暴力事件。高 晋元等只好撤回使馆,这时,守夜人阿达姆拿着砍刀出现了。他说:“你们别慌,我保护你们!”

  事后,高晋元非常感动:“从细节中,我看到了中非人民间的友谊。”

  非洲记者眼中的中国

  此次北京峰会期间,赞比亚派出了一个4人采访组,包括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制片人和摄像。他们每天都要向国内 的电视台和报社发送论坛的相关报道。赞比亚通讯社的制片人乌穆伊玛·穆瓦纳表示,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论坛取得的成果,同 时也很关心中国和非洲领导人将采取哪些方式确保北京峰会上达成的协议得到彻底落实。

  穆瓦纳介绍说,近年来,赞比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呈双向流动的良好态势。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赞比 亚,在农业、纺织、矿产、城市建设等领域进行投资,赞比亚商品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特别是铜类制品等。这次共有13家 赞比亚企业来华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并将在6-7日举办的“非洲商品展览会”上向中国采购商展示和推介自己的产品。“现 在和中国人提起赞比亚,我们不再只谈当年中国帮助赞比亚修建铁路的那段历史,而更多地聊起两国互利互惠的现在,展望合 作共赢的未来。”

  参加本次论坛的很多非洲记者倾诉,过去3年里,去他们国家的中国人比以前明显增多了,而且也不仅限于公司负责 人、工程师、餐馆老板等传统职业。在喀麦隆街头,中国人甚至卖起了当地人爱吃的甜甜圈,还把

摩托车带到了喀麦隆的乡村 。如今,当地村镇的小路上和巷子里到处跑着来自中国的摩托车。

  然而,大部分非洲人并没有因为中国人的到来感到恐慌和不安。许多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承包工程,除了管理和技术 人员,其他岗位一律雇用当地人。中国

纺织品、小商品和家用电器的涌入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它们不仅在价 格上具有优势,而且比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商品耐用。

  加蓬电视台的一位记者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在非洲投资和建设的批评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一些老牌殖民国 家担心非洲在中国的鼓励下会变得不听话,所以片面强调民主和人权对非洲发展的重要性。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非洲国家还没 解决温饱问题,总不能让人饿着肚子谈民主。在遭受贫困困扰的情况下,非洲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而中国在这方面比一些 西方国家对非洲的帮助更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