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背后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9:44 河北日报

  倾听沿海强省的呼唤

  11月6日,经过作家王立新1年零8个月的艰辛创作,数易其稿,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终于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唐山人,王立新对曹妃甸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对家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作为一名擅长宏大叙事的报告文学作家,王立新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下曹妃甸正在发生着的举世瞩目的变化,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神奇之岛曹妃甸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美丽图画。那么,王立新眼中的曹妃甸是什么样子呢?在采写《曹妃甸》的过程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让这个北方汉子激情澎湃、热泪横流呢?

  王立新简介

  1949年出生,遵化市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王国藩沉浮记》、《毛泽东以后的岁月》、《要吃米找万里》、《中国往事》等。其中《王国藩沉浮记》获河北省第二届文艺振兴奖,《毛泽东以后的岁月》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1988年《昆仑》优秀作品奖。

  波涛中的古老沙岛

  〖书摘〗

  曹妃甸总面积为二十二平方千米,形状如同一颗漂浮在蔚蓝色波涛上的花生果,随着汹涌的海浪悠来荡去。该甸由北向南平缓倾斜,背靠辽阔的瀉湖区,面向陡峭的深水区。平日涨潮时只留下十六平方千米陆地,而一旦发生大潮几乎全部被淹没。甸上只长过少许芦苇,螃蟹横行。……尽管曹妃甸南岸水深七八丈有余,波涛万顷,航道畅通,但由于地质复杂,暗沙数道,风诡浪谲,险象环生,所以又被航海者称之为“海上八卦阵”。……当地渔民说:“英雄好汉,难过曹妃甸!”

  〖记者画外音〗

  王立新的故乡在唐山,因为文学创作的需要,经常深入到唐山的沿海采访,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从乐亭到丰南之间的所有岛屿。其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曹妃甸,因为在这座岛上流传着凄美的古老传说,这为他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种下了艺术灵感的种子,孕育了这部作品的诞生。

  〖王立新〗

  我第一次登上曹妃甸岛是在2004年的秋天。

  当汽车驶出唐海县城,一路向南,顺着刚刚贯通的简易通岛公路前往曹妃甸的时候,我的心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因为从唐海南部沿岸的零公里到曹妃甸之间过去一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现在一条巨龙似的大坝穿越了滚滚波涛,将大陆与岛屿破天荒地连接了起来。在大海上铺设18.47千米的通岛公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显示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雄浑伟力和突破性的构想。

  因为路况不好,汽车颠簸得厉害,直到夜幕降临才抵达心向往之的曹妃甸岛。我一直在想:究竟是谁最早提出了这一打通波涛的奇思妙想,又是谁在波涛上建成了这条史诗般的壮丽工程。这份感动一直在心头激荡,我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我要去看一看创造奇迹的究竟是些什么人。任何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是由最初闪电般的触动而激发的,而这次曹妃甸之行,正是激发我书写曹妃甸建设者们的原动力。

  这历史性的一嗓子!

  〖书摘〗

  时值3月下旬,天气依然很冷,飒飒的海风吹过来,很硬很硬。上海航道局、天津航道局、武汉长江航道局等施工单位的建设者们列队迎风而立,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典礼现场彩旗飘舞,锣鼓震天。

  从小听着信天游长大的白克明,一走下中巴轿车,就被这振奋人心的沸腾场面强烈感染,顿时激动起来。站在“主席台”上,他打量一下四周,看了看“唐山曹妃甸通岛公路工程开工典礼”的横幅,又向南远远地望了望波涛汹涌的大海,头一昂,手一挥,倾尽丹田之力,大声喊道:“现在,我宣布,曹妃甸通岛公路工程开工———”

  〖记者画外音〗

  唐山人是有一种精神的,这是一种擦干身上的血迹,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精神,这是一种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曹妃甸建设上,唐山人延续了这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唐山人知道,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与其坐着等,不如先干起来,为抢抓机遇创造更好的条件。曹妃甸具备得天独厚的天然深水港优势,建港是早晚的事,而不论何时建港,通岛公路是必须要修的,路通了,机会也就来了。对,先把路修通!

  〖王立新〗

  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到今天,无数志士仁人都对这座古老的沙岛产生过宏伟的梦想。尽管曾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艰难,但是河北人民开发建设曹妃甸的热情一直没有退去。河北拥有437.94公里海岸线,应当和东南沿海一样成为对外开放的经济大省,要对外开放,必须具有大型的深水港口。显然,曹妃甸正是河北打造沿海强省的突破口之一!

  2003年春天,省委书记白克明亲自出席通岛公路开工典礼,拉开了开发建设曹妃甸的雄伟序幕。白克明书记的这历史性一嗓子代表了河北6800万人民积极向沿海推进的决心与气魄。我在采访中,发现曹妃甸的工程建设者们都满怀激情地感谢白克明书记的这历史性一嗓子,因为它使河北抓住了一次重大而难得的机遇。

  曹妃甸精神是一种无价的宝贵财富,是燕赵儿女不屈精神的再造,标志着河北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真正崛起,这种精神理应得到浓墨重彩的弘扬。我在作品中着力地描写了一些对河北经济和社会建设起决定作用的情节,其中包括胡锦涛总书记在大雪中视察西柏坡,白克明书记代表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白克明书记出席通岛公路开工典礼并召开议事会议将曹妃甸列为河北一号工程,时任常务副省长的郭庚茂召开有关部门的协调会具体解决

  施工中遇到的难题等等,这些情节可以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第三次经济浪潮正在渤海湾兴起的澎湃涛声。

  50年一遇的风暴潮

  〖书摘〗

  2003年10月10日,一场罕见的特大风暴潮从波涛汹涌的太平洋腾空而起,震天动地的大潮排山倒海般闯进宽阔的黄海,涌进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形成的“大门”,直扑渤海湾……整个渤海湾就像失重的摇篮一样,一会儿抛上浪峰,一会儿跌入谷底。位于深海的曹妃甸,被发疯似的海浪无情地撕扯着、绞杀着和吞噬着……

  (在这次风暴潮中,有90多人被困在曹妃甸灯塔,当事人杨义志后来在日记中写道———)

  10月11日1时半

  浪头快把整个岛屿都吞没了,平日涨潮时岛上剩下的面积本来就不大,可现在全成了水,真是汪洋一片,一眼望不到边。

  已经不是岛了,和大海连成了一片……

  岛上唯一的建筑是导航灯塔。

  我们就奔那儿去,也只能奔那儿去了……

  10月11日2时

  风浪仍然很大,只觉得导航灯塔也在摇晃,随时可能倒塌。

  终于盼到孟凡帝派大船来救我们了,可中间隔着水流湍急的浅滩,根本靠不了岸,即使靠了岸,我们也过不去。我伤心地用对讲机对孟凡帝说:“回去吧!回去吧!”

  实在无法救援,大船只好开回去了。

  我们望着大船掉头,都绝望地哭了。

  唯一的出路就剩两个字:坚持!

  ……

  〖记者画外音〗

  面对着50年一遇的特大风暴潮,人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脆弱,它根本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再渺小的生命也是生命,也都渴望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灯塔上那95条生命在风浪中飘摇的时候,当他们眼睁睁看着救援的船只无奈掉头的时候,他们内心的那种绝望可想而知。而这些人正是曹妃甸的建设者们,荒无人烟的曹妃甸只有在他们手中才能揭开神秘的面纱,一座未来的海滨城市只有在他们手中才能从构想变成现实,他们是曹妃甸真正的创造者。而此时,为了曹妃甸的明天,他们的生命却悬于一线,怎不让人牵肠挂肚。

  〖王立新〗

  曹妃甸是海中全岛,四周波涛汹涌,有时还会面临特大风暴潮的意外袭击,作业条件极其困难。曹妃甸开发建设初期既无水又无电,还无居所,缺乏起码的生活条件。令人感动的是所有曹妃甸工程的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利用他们超常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进行了当代最为壮观的“精卫填海”,完成了世界上单体吹填面积最大的围海造地工程。

  2004年10月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风暴潮,给曹妃甸工程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河北省委、省政府、唐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和以孟凡帝为首的渔民企业家奋力抢救被困民工令人感动,我侧重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上上下下解民倒悬的感人场面,把笔触深入到朴实的渔民中间,讴歌他们在巨大险情面前冒险出海救人的高尚情操。

  在咀东渔港的采访期间,面对着那些言语木讷的渔民们,我顿生敬意,流下激动的泪水。他们非常憨厚质朴,每条船都是他们的家业和生命,为了救素不相识的外省民工,他们舍生忘死,没有一个人索要金钱。救灾时,他们英勇无畏;救灾后,却很少提起自己的贡献,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首钢,凤凰涅槃

  〖书摘〗

  他(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在全公司干部大会上百感交集地说:“此时此刻,我是什么心情呢?如同出嫁的姑娘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了,如同漂泊的游子就要回来了,好比出远门的人今天就要回家了……”

  他的话拨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弦,不少人喜泪交加,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这的确是历史性的悲壮告别。

  ……一个不在首都的新首钢将像朝阳一样在渤海湾中部地区冉冉升起。

  〖记者画外音〗

  首钢搬迁曹妃甸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首钢搬迁不仅关系到北京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关系到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工业布局的调整,还关系到首钢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钢铁竞争力。然而,将一个八百万吨级、有十多万名员工的钢铁企业整体搬迁到二百二十千米以外的一个小岛上去,史无前例,其难度和复杂情况难以想像!

  〖王立新〗

  我是怀着一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心情去采访首钢的。

  首钢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是中国闻名遐迩的特大型钢铁企业,知名度之高、人数之多,在全国钢铁行业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环保的原因,为了2008年的奥运会,这个首都人引以为豪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不得不面临着整体搬迁的严峻现实。

  首钢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北京,对企业的依恋情节很重,要“抛弃”自己的家园,到渤海湾的一个荒岛上去,开始第二次创业,曾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激起过巨大的波澜。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他们必须去;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活,他们也应该去。但是,这两个“去”,却是极其艰难的,等于“姑娘离开了自己的家门”。在作品中我抓住了两个点加以描绘:一是“痛”,失去家园之痛;二是“别”,难以割舍之别。我特别用一章的篇幅描写了5号高炉停产的过程,以及那些依依不舍的人们。我还描写了5号高炉第一位炉长崔德贵的临终遗愿,目的在于揭示这种痛别的艰难。

  一边是繁华的京都,一边是荒寂的岛屿,写作中我的脑海里常常重叠起这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我加强了这两个画面的强烈对比感,目的在于揭示新世纪、新首钢的美好未来。

  一幅正在描绘的美丽图画

  〖书摘〗

  2006年7月28日,不仅是唐山抗震30周年纪念日,也是唐山由重工业城市向沿海城市全线推进的标志性时刻。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唐山视察……

  7月29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一行驱车百余里,来到曹妃甸工业区视察……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曹妃甸是一张白纸,要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新就新在科学发展,美就美在科学发展,要把它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你们讲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还要把它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也就是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争取最大的综合效益。曹妃甸是河北一号工程,已列入国家发改委议事日程,要把这张画画好。

  〖记者画外音〗

  胡锦涛总书记的曹妃甸之行,意义重大而深远,他对曹妃甸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的意见,是党中央关于曹妃甸工业区未来建设的重要战略指导方针。曹妃甸的意义,不仅仅是一般的港口经济和腹地效应,也不单纯是产业重组和循环经济,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种定位,展现出中国发展战略的世界性前瞻性眼光。

  〖王立新〗

  今天,曹妃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座25万吨级进口铁矿石码头已经实现国际通航、首钢与唐钢联合建设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围海造地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迁曹铁路年底通车、进口原油码头和液化天然气(LNG)码头工程正在超前谋划,此外供水供电工程已经完成,通岛公路2号路也已贯通,今日的曹妃甸正在呈现出未来海滨城市的美好雏形。

  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只是写出了曹妃甸工业区的第一抹绿色和第一支花朵,未来将是五彩斑斓的崭新世界。无疑,我的作品只是抛砖引玉,只是一次不成熟的记录而已。希望更多的作家艺术家到曹妃甸去,书写他们更加美丽的篇章。

  □本报记者 崔立秋

  书评

  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

  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是河北作协2006年重点创作选题,也是中国作协2006年重点创作选题。王立新生活在唐山,对唐山人民加快发展,特别是推动唐山从煤都历史向海洋经济发展的愿望,有深切的体验和强烈的感受,这次接受省作协提出的创作选题后,又围绕曹妃甸开发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广泛而深入的采访,占有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深深地被建设者的脚踏实地的劳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这是完成这部作品不可缺少的前提和基础。从书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曹妃甸精神,这是一种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是精心策划、审慎决策的科学精神,是心系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是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王力平(省作协副主席):

  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是“报告”,同时又是“文学”。

  它的“报告”的价值在于,客观地、真实地揭示了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对于河北的意义以及对于全国的意义,曹妃甸是河北的“一号工程”,但曹妃甸不仅仅属于河北,它更属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当代中国。

  它的“文学”的魅力在于作者又借助描写的力量,努力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为外在的行为、活动和事件,寻找到内在的心理、思想或情感的依据,人的行动和行动中的人物因此成为立体的,成为有体温的,可以亲近的。

  鲁守平(原河北文学馆馆长):

  报告文学《曹妃甸》是一本及时的书。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每一次都有一个标志性地名进入人们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人们记住了深圳,90年代记住了浦东,进入21世纪,环渤海地区经济起飞的标志性地名之一就是曹妃甸。曹妃甸就是在实现前人的夙愿和肩负未来发展的期望中,显示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司敬雪(省作协《河北作家》执行副主编):

  充满朝气的题材和充满想象力的叙写,使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更像是一首长诗。它见证了燕赵大地上一次瑰丽的蓝色浪涌,见证了河北向沿海强省迈进的历史时刻,激发起人们丰富的诗意想象。河北有很长的海岸线,有中国最早的自主开放港口秦皇岛,可是长期以来没有人把河北当作一个沿海省份,河北自己似乎也早已遗忘了自己的沿海身份。曹妃甸的崛起,将推动河北人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彻底改变自己的精神风貌。《曹妃甸》一书有力地彰显了河北的这一历史性蜕变。

  访谈

  [对话王立新]

  一部蔚蓝色的史诗

  新闻纵深:《曹妃甸》是省作协策划的一项重点选题,为什么让你来完成这部报告文学?

  王立新:我是在2004年春天接受撰写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这个任务的。省作协之所以交给我,据我猜想,基于如下三个原因:一、有过撰写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尝试和努力;二、对现实生活有一种比较饱满的创作激情;三、对曹妃甸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比较熟悉。

  新闻纵深:采访用了多长时间,查阅了多少资料,做了多少笔记?

  王立新:大致用了1年零8个月的时间,采访了方方面面数十个部门和百余个相关人物,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勘察研究报告,做了近60万字的笔记。目前作品中只写出了主要部分,因为篇幅的缘故,大量的人物细节和动人故事还需要在新的作品中去完成。

  新闻纵深:在创作过程中,你如何处理报告与文学的关系?

  王立新:报告文学本质上是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段去反映所要报告的内容,因此,文学是第一位的。但是为了写好报告文学,尤其是时段较长、人物较多、情节繁杂的报告文学需要把好以下三个环节:一、必须对事件的来

  龙去脉有深入了解和总体把握;二、必须掌握相关主要人物在历史关键点上的相互衔接;三、必须用人物的心灵世界和感人细节作为基础来塑造文学形象。

  新闻纵深:像《曹妃甸》这样宏大叙事的报告文学,刻画人物非常困难,你怎样解决这个难题?

  王立新:对于宏大叙事的报告文学的创作首先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要以人带事、以人带情,着力揭示心灵世界;二是选择关键情景和关键时刻来展现人物的风采;三是把宏大的叙事过程作为背景,把人物和细节推向前台;四是小人物大命运,用特写镜头来折射和透析历史的内涵。

  新闻纵深:现在,以曹妃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还不多,今后会不会在文学界出现一个曹妃甸热呢?

  王立新:省作协选择曹妃甸题材实际上是一次引领,目的在于动员和号召更多的作家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正在激烈变化的时代,关注戏剧般丰富多彩的生活。随着曹妃甸工程的开发建设,相信会出现新的文学作品,同样也会昭示更多的作家写出有关河北改革开放和沿海经济发展的文学作品,希望它成为一种渐进性的趋势,成为一种前瞻性的启迪。

  采访/本报记者 崔立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