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们在路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0:00 东南早报

  纪念记者节/早报特别访谈

  编者按

  今天是第7个中国记者节。

  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东南早报这一次特别把采访的镜头和笔触伸向自己的同行——全国40多家新闻媒体数十位名编名记。但愿这期特别访谈《我们在路上》,能向广大读者彰显记者的职业精神,亦以此与新闻人共勉:新闻,永远在路上。

  社会责任

  □于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当一名好的记者,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考虑诸如个人成名的需求。

  作为一名记者,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为群众谋得多少利益,能为社会作出多少贡献,这是一个标准。

  一名好的记者又应该是注重学习的,饱读各类书籍,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深入实际生活,贴近群众,了解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党的政策,反映民生及人们的各种需求。

  好的记者需要专业的素质。因为光有正确的立场是不够的,更应有真正感染力的作品出炉。写的作品也好,发表的图片也好,电视节目也好,要让人们爱看、爱听,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效果。

  记者节是一种责任

  □胡颖(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记者是个很神圣的职业。记者节的设立,是人民对我们的一种尊重,一种鼓励,一种希望,更是一种责任。

  现在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要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录现实、推动现实、保留现实。

  过去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那是有道理的,但这不是一个美称,反而使我们压力更大,责任更重。我们只有尽职尽责做好记者,不忘一名记者的本职,多做一些伸张正义的新闻,多做一些反映社会真善美的新闻,多做一些推动社会发展的新闻。

  责任重于泰山

  □张蔚飞(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主任)

  从业几十年,感慨很多,最简单地概括吧: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记者心中首先想到的是责任,而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好这份职业,没有一份顽强的事业心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辛苦正义神圣

  □韩敬(新华社编辑)

  记者这个职业,首先是很辛苦的。在我眼里,它更需要从业者具备正义感和良心,这是个神圣的职业。

  净化社会感化心灵

  □刘杰敏(沈阳日报主任)

  其实记者跟老师差不多,角色不一样,性质一样,都需要具备好的品格,扬善贬恶,教育受众、净化社会,感化人的心灵。只要精神上有追求,向往达到一定的境界,无论付出再多,当好的作品见报,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不可形容、无可替代的。

  责任感令记者自豪

  □程颖刚(哈尔滨日报社长党组书记总经理)

  选择做新闻并坚持二十几年,我永远不后悔。虽然我们这个群体不是身处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干线,新闻报道也不一定直接创造多少财富,但一个优秀新闻人在履行其职责时,社会责任感比其他岗位的人都要强,也更能体现社会价值。

  永远读不完的书

  □霍玮(人民摄影报社长总编辑)

  当记者的那一天,责任感便伴随我走过一生,记者是党的喉舌,我们要把党和人民的声音及时传播到社会。

  作为一名记者需要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以及勤奋的身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者这个职业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我们要读懂大千世界的真善美、假恶丑,要珍惜社会对记者这个职业来之不易的尊重,认真用好手中的相机和笔,记录社会。

  珍爱自己的行业

  □赵康(陕西日报主任)

  好记者首先是珍爱自己行业的。

  记者要会写文章,不是简单地记事,而是懂新闻规律,不断提高学养,有各方面的知识。好的记者在实践中还善于带着问题去采访,有自己的命题研究,通常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着几十个,甚至是几百个思考的话题。

  总之,方法加上勤奋才能成就一名优秀记者。

  记者要多跑基层

  □张英杰(保定日报副总编)

  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首先必须敬业,要有一份强烈的责任心,深入基层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要抓住鲜活的新闻,一般要亲临现场,因此,记者在工作岗位上要多练兵,多往基层跑才能提升各方面的素质。

  记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写出读者爱看的文章。对整个报社来说,市民喜爱了,才能带动整份报纸的发行量及广告量等。

  好记者就像好厨师

  □周凤桥(中国记者杂志社高级编辑)

  好的新闻记者应该是能够正确把握新闻价值与新闻导向的记者。

  在尊重新闻导向的前提下,用舆论引导人鼓舞人。

  要懂得动脑子分析新闻,懂得研究读者需求,好的记者就像好厨师一样,懂得研究顾客口味。只有这样,才能出精品,才能写出市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来。

  要有火热的事业心

  □王忠家(人民日报主任)

  记者的职业是令人羡慕的,却又是辛苦的。

  好的记者首先要有敏捷的观察力,懂得快速发现新闻。好的记者懂得在新闻上做文章,他们关爱真情,贴近百姓,弘扬正义。

  一名记者更需要的是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只有一颗火热的心,才能投入工作做好本职。

  记者也要尊重被摄者

  □尹玉平(人民摄影报主任)

  每当记者节的时候,各媒体就去了解一年全国有多少名记者因公受伤和牺牲。其实我们除了要了解自我,让读者尊重记者,我们也还要去了解别人,记者更需要去尊重被摄者。

  职业体验

  □吴骞(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记者生涯当然经历很丰富,也很辛苦,但我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做新闻管理的主要责任人更辛苦。我做了11年总编辑,还有两三年的记协主席,深感做好一个总编辑相当不容易,我概括为几个“如”:

  如临深渊,时刻都要保持一种紧迫感、危机感。

  如坐针毡,思想上需要不断更新,超越自我,与思想作斗争。

  如走钢丝,需要具备娴熟的新闻操作技巧,不敢出现失误。

  如牛负重,报纸承担着舆论宣传、教育读者的重任,关系重大。

  总之,政府舆论宣传很重要,老百姓也有知情权,记者的使命和责任同等重大。对于年轻人,我想新闻真的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事业。

  我多活了好几次

  □黄文(新华社高级编辑)

  记者这个职业使我比别人多活了好几次。

  作为一名记者和新闻人,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特别是摄影记者,每天走南闯北,遇到的人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不一样,学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未来的媒体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的媒体会排山倒海向我们而来,而受冲击最大的是纸质媒体,所以现在媒体要越早地关注它、面对它和适应它。

  急报社之所急

  □王芯克(浙江嘉兴日报视觉总监)

  范仲淹说古代文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个在报社干了二十来年的新闻人,我认为当代的记者应该想报社之所想,急报社之所急。忠于自己的报社,忠于从事的这份职业,顺应当前的市场发展。

  克服平庸保持激情

  □骆永红(京华时报图片总监)

  干新闻这个行当,真的不容易。不是说采访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而是你必须始终要去克服平庸,让自己保持采访的激情,这种坚持不容易。

  坚持特别重要。有时候采访面对很多艰难,比如被打、家人的担忧等,而且常常疏于对家庭的照顾,会在职业以外失去很多。

  热爱是做新闻前提

  □张安朴(解放日报主任)

  我归纳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就是两个字:热爱。

  美术家需要热爱艺术,记者需要热爱新闻,需要保持一种兴趣。沈从文讲:单单喜欢是不行的,还要信仰。热爱就是不单单喜欢,但接近信仰,非如此不能做好新闻。

  看似轻松耗尽心力

  □陈更生(河南日报记者)

  咱们记者可以说是需要投入感情和精力最多的一个职业,要干好它非常耗费心力。

  在平常人的眼里,记者看似轻松,其实大家都希望拍出不平凡、有震撼力的图片,写出精彩出色的文字,心里时刻绷紧着弦,丝毫不轻松。

  做记者首先是要做人,这一点对于很多职业是共通的。做记者还需要用心,需要能够面对采访带来的危险、威胁,需要忘我地去付出。

  珍惜这份事业

  □赵康(陕西日报主任)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深感这是一个很辛苦但很可贵的职业,做新闻也是一份不平凡的事业。

  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来如此近距离地直面社会、体验人生的,摄影记者职业要求的特殊决定了我们对于新闻事件、民生百态有更多的感受和体验。摄影记者必须到第一现场,当然辛苦,但要拍出好的照片,却需要悟性、勤奋和思想。你可能因为一件好作品而一夜成名,但这样的成就是跟付出分不开的。

  一种全面的锻炼

  □孙蓓红(贵州卫视制片人)

  就像那句广告词,“干我们这行,风吹日晒的”,我已经做电视新闻19年了,一路走来感到真的很辛苦。作为电视记者,需要比报社的记者更善于把握现场变化,随时作出快速应对,也比电台记者在综合素质上需要更全面的锻炼。而作为女记者,就更不容易了,尤其是不能照顾到孩子,常常很歉疚,我甚至希望最好不出差。

  甘苦自知值得去做

  □王瑞林(成都日报主任)

  做记者有苦有累,是甜是苦只有自己最清楚。当对创作的作品感到满意时,别人再多的不解和自己经受的辛苦都不算什么。记者是个高尚的职业,不论是传达政府政策也好,还是反映百姓疾苦也好,真的值得一做,一辈子去做。

  善于“以小见大”

  □黄裕南(深圳宝安日报主任)

  我是这次新闻摄影年会与会人员中最基层的代表。作为基层的记者,我们的感受颇深。十几年前,我自己就开始在基层跑新闻,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应该从基层做起,立足该区域,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一些独有的新闻。

  简单地举例,基层的报纸不可能去拍摄诸如伊拉克战争之类的题材。其实,在一个地方特别是一个不大的城市,立足本市,在当地多写、多拍一些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人和事,才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优秀的记者在每天的工作中,他们善于发现小事件,从中引发一些大的新闻题材。记者要做到最好□徐冶(光明日报主任)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我的感受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换个说法,就是一手写好文字报道,一手拍出精彩的新闻图片,这些都是在知识积累和勤奋刻苦的基础上去实现的。现代记者文图双全□冯楠(贵州日报主任)在受众先读图、再读题和文的阅读习惯下,要满足速览需求就要加重图片在报纸上的分量,这也要求从业的记者既要会写,还要能拍。文字记者需要拿起相机,而摄影记者也得会写文章。很多题材是需要文字和图片配合的,好的图片需要精炼、到位的文字来支撑,图片也不能完全包含、传递新闻信息。所以,现代的记者需要努力提高素养,做一个文图双全的记者。好记者要有好体力□徐小蔚(上海文汇报主任)好记者的标准首先是体力好。特别是摄影记者,比较艰苦,往往需要奔跑在新闻现场的第一线。与以往不同的是,老一辈的摄影记者不是很注重文字水平,缺乏深度报道的文字功底,而新一代的摄影记者应该是图文兼长,甚至在某些地方超过专门的文字记者。所以,我们近几年拼命地把喜爱摄影的男记者往部门里抢。

  时代挑战

  军事记者必须是勇者

  □孙晓青(解放军报总编辑)

  优秀记者应该是不知疲倦的行者,不懈求知的学者,不断思索的智者,需要做到不辍笔耕。

  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军事记者还应具备他的特殊性,即不怕牺牲。解放军报很多获得大奖的记者,都有过战争经历,他们直接面对军事考验、生命威胁所带来的体验与震撼,是一般记者所不能想象和很难承受的。

  丰富人生充满挑战

  □居杨(法制日报主任)

  记者是一个挺好的职业,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很多素养也是在职业生涯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近几年报纸产业高速发展。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记者尤其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及时增加能力储备。

  做服务读者的服务员

  □崔波(北京竞报编委、图片总监)

  以前大家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我觉得不是,记者现在就是服务员,一名服务读者的服务员。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钱捍(大众日报主任)

  作为一名记者,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感很重。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要对自己手中的笔,手中的相机负责任,使我们记录的东西能成为历史的符号,对当今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未来人人都是记者

  □李楠(深圳特区报图片总监)

  未来的新闻内容会更加细化、贴近化和个性化。读者大众会变成小众和分众。

  新闻从业人员会发生变化,两极分化,一种是全民参与,人人都是记者,全社会的人都可以向媒体提供信息,或者自己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而另一种是媒体和读者互动,高端行业精英加入媒体成为记者,然后,在网络上或者在别的平台上与读者直接面对面交流和发布信息。

  记者要进一步职业化

  □孙进(长春新文化报副总编)

  据我考察,跟国外,甚至港澳台的记者相比,我们的职业化程度还比较低。

  随着这两年新兴传媒、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出现,记者群体也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也是记者个体发生蜕变的一个时期。所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现在国内的记者在职业化水平的提高上,还有很大的潜力。

  时代于记者喜忧参半

  □符伟(海南日报主任助理)

  对于记者来说,最好的时代,往往也是最坏的时代。

  感到高兴的是,我们能与时代贴得最紧,身在其中,记录时代的脉动,见证时代的最新进程。

  感到担忧的是,新兴的媒体代表了新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传统的记者职业是一种颠覆。记者无疑也会产生困惑和危机感。

  我们需要职业记者

  □张扣林(嘉兴日报总编辑、党委书记)

  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职业精神。

  一名优秀的记者肯定是一名职业化的记者和职业新闻人,这就需要记者要有很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你的职业中,你才能将你的职业发展到最好。

  目前媒体竞争的最大敌人是自己,竞争其实一点都不可怕。我认为现在的媒体是区域性的媒体,你只有做好本地新闻,将本地新闻做强做大,你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

  抓紧机会学习充电

  □徐青(甘肃日报主任)

  我深深被泉州这座幽雅别致的城市给迷住了。比起我们西部来,这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更是一个出新闻的地方。

  这对记者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应该抓紧时间学习充电,积累经验,写出更多的深度的文章,才能抓住读者,也才能有更多的作品获得好评,甚至获奖,这是优秀记者的表现。

  远离“记者群”

  □蔡勇(新文化报主任)

  我的观点是:记者只有远离“记者群”才能写出好稿。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拿到独家新闻!

  有一个比喻,鹰的寿命一般是70年,每当它们活到35年的时候,它们就会找一个僻静的山洞,把已经老化的爪子、翅膀羽毛蜕掉。然后经过大约120天,它们才能长出新的爪子和羽毛,延续后35年的生活。因此,不断学习上进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记者来说,学会抓住平民视角去挖掘新闻,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