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民工”背后的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3:31 京华时报

  我不太了解老百姓眼里的记者是什么形象了,我只知道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自我定位为“新闻民工”。

  如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地市级电视台和市场化的都市报尤其如此。近年来,不少新闻媒体为了在激烈的新闻资源大战中求生存、谋发展,纷纷推出“末位淘汰制”,此项制度的“关键句”是,凡在月度考核排名中连续两个月或断续三个月位列倒数后三名的,视
为不能胜任工作,一律淘汰出局。因而有人戏称,现在是“铁打的媒体,流水的记者”,记者换新面孔的频率之高、速度之快,仅次于搞传销和卖保险的。

  显然,“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激发一线记者的动力,提高采编队伍的活力,然而,这种考核制度又是反合作的。必要的考核是应该的,但倘若在考评之下,记者人人自危,这种考评就值得质疑了。

  媒体现行的考核制度,还是默许乃至倡导浮躁的。因为考核更多关注的是“量”,对具体稿件的采编难度、精彩程度,未有足够的体现。在这种考核制度下,不可能产生多少深度的、平衡的、连续的、有影响力的名篇佳作。亲耳听说过一个全国知名的管理先进单位,每年的工作实绩考核,都要考出一两个抑郁症患者。从管理的角度,可能严格到位了,但其结果是正常的吗?管理的人性化应当体现在对所有被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上,不是简单的胜出或淘汰。

  管理首先要“管”在“理”上,应当激发活力、鼓励合作,应当尽可能地宽容失败,而不是“制造失败”。当新闻从业人员在发稿量、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连环考核中沦为“弱者”,甚至是抑郁症患者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正视记者们生存与发展的体制环境了!一个压力重重的新闻从业人员,我们能期望他以什么样的心情和视角去关注这个社会?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11月7日 文/周云龙

记者:周云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