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乌篷船师傅的“造船”秘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5:12 杭州日报

  

乌篷船师傅的“造船”秘籍
一根木头,经过手工造船师傅的手,变成一条乌篷船。徐梅杨 摄

  □文/见习记者 王维龙 通讯员 盛淑红

  坐上乌篷船,游客在茴香豆里品味着绍兴。可是,如果有一天少了乌篷船,游客或许只能从鲁迅的小说、导游的介绍中去想像“坐乌篷船去看社戏”的情形——在绍兴,会造
乌篷船的师傅手艺好得不得了,可好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家住绍兴柯桥镇后诸村的沈水虎就是其中一位。在他看来,尽管船舶的现代化修造技术日益发达,然而传统的手工技艺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三五天就能使木头变成船

  今年57岁的沈水虎造了大半辈子的船,14岁开始他就跟爷爷、父亲学习这门祖传的造船技术。经他的手造出的船,连沈水虎自己都记不清了。

  即便如此,沈水虎造每一条船时还是非常仔细的。“给我一根长五六米、直径18至20厘米的木头,过三五天时间,我就交给人家一条船。”

  绍兴江河错落、湖泊棋布,早些时候,绍兴人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掌握一门造船技术活,自然很吃香。在后诸村,村民要到湖里捕鱼、捕虾或养河蚌等,小木船用起来方便、灵活。

  如今,全村1000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做生意的做生意,进企业的进企业,留下专门从事水上作业,用得上木船的人便少了许多。记者日前找到沈水虎时,他正赋闲在家。老人说,下半年是淡季,他已有一两个月没造船了。

  造小船一点不比造大船容易

  据《绍兴县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木船制造企业转产水泥船、钢质船,绍兴柯桥、东湖等地交通、旅游用乌篷船和农户用零星木船,由民间自行修造。

  沈水虎的徒弟冯新昌40多岁,他激动地指着停靠在村边河道上的一排排木船告诉记者:“绍兴的乌篷船,都是经过我们这些人的手造出来的。”

  造木船主要是以木材、油灰、钉、麻丝为材料,先固定船主体骨架,然后把一块块木材用铁钉连接,再在缝隙之间用麻丝塞满,再抹上油灰,反复抹上几遍,风干后就可下水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这些活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就说最后一步在缝隙间塞麻丝和抹灰油,要是抹不好就会出现漏水的情况,造好的船也就没用了。”沈水虎说。

  有口碑、技术精湛,这些年专门请沈水虎他们去造游船、乌篷船的人多了起来,不仅绍兴城里的旅游景区,连萧山、嘉兴、上海、深圳等地的人也慕名前来。

  “不要看小小的一条木船,造起来不比大船容易。”沈师傅说,每条船的承重不同,船体的结构要求就不同,给捕鱼的人用起来可能很舒服,给捕虾的人用就不舒服了;如发动机、螺旋桨装得太前面或太后面了,水的阻力就大,船就开不快,位置装偏了,船开得快时可能会翻掉。

  沈水虎26岁的儿子沈红江,耳濡目染,对这活也略知一二:“造船前先要把木头刨光,船上起码有400个孔,一个个用铁钉钉上去,8块木板还要一块块拼起来……这一道道工序,蛮复杂的。”

  手工造船技术年轻人不愿学

  作为造船人的后代,沈水虎内心充满了矛盾和遗憾——担心木船制造工艺要失传。“据我了解,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全绍兴市也不到10人。冯新昌是最小的一个,其他的年龄多数在60岁左右。”沈水虎说,他们的后辈没有人愿意学这门技术。

  造船比较辛苦,收入也不算好。沈红江也不愿意子承父业。他说:“现在村里人有钱了,小车都有10多辆,出行方便。木船作为交通工具,会越来越少。还不如在厂里学点更实用的技术,一年能拿到3万多元,比造船挣得多。”

  绍兴市港航管理局有关人士认为,传统的手工造船技术,如果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真有失传的可能。

  但沈师傅却对造船情有独钟,他觉得绍兴作为水乡,即便交通再怎么发达,木船还是不可或缺的。“旅游区还是需要木头船的”。

  他也想把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如果有兴趣的人想拜我为师,我会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