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高速联网畅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6:48 扬子晚报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畅通。

  随着纵贯南北的沿海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的盐徐高速公路的同时全线建成通车,江苏高速通车总里程达到3300公里,密度为全国各省区第一,高速公路为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速。

  “千里江苏一日还”

  3300公里高速打造江苏新时速,江苏高速公路实现联网畅通后,从江苏最南边的苏州到江苏最北边的徐州,车辆可实现当日往返,全省境内实现了“千里江苏一日还”。

  省交通厅厅长潘永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1992年沪宁高速公路开工,揭开了江苏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江苏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目前江苏首轮规划的“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提前10多年基本建成了,这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驰骋在新通车的沿海高速公路上,平坦如镜的黑色路面在车前延伸,彰显着速度与韵律,中央绿化带旖旎多彩,反光标志熠熠生辉,海蓝色护栏如行云流水,任你放飞想象的翅膀。

  沿海、盐徐高速公路通车那天,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沿线有上万老百姓自发来到路边,敲锣打鼓,放鞭炮,看热闹……喜悦写在苏北百姓的脸上,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曾在苏北工作较长时间的仇和副省长说得好,“没有高速公路就没有大交通,没有大交通就没有大流通,没有大流通就没有大市场,苏北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资本跟着高速跑,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本在苏北加速落地。

  “苏北上来了,高速公路功不可设”,当地的干部群众都这么说。

  低路堤,四改六建成了一条条高品质的节约路

  在这一轮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中,江苏交通人贯彻节约优先的原则,建成了一条条高品质的节约路。

  行驶在沿海高速公路上,人们发现,沿海高速公路的路基高度比其它高速公路低了许多。省交通厅副厅长、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钱国超接受记者采访时算了一笔账:“连盐高速公路全线平均填土高度2.85米,比一般高速公路降低约1米,其中25%的路段填土高度不足2.5米。这样,连盐段全线,加上盐通段部分低路堤,一共少填筑土方1200万方,减少取土坑用地近万亩,节省投资近10亿元。”

  低路堤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设计者对工程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考虑到老百姓的出行、劳作等多方面的需要,对横向通道采用下挖通道,或者适当归并,设置支线上跨桥等形式,“下穿”与“上跨”有机结合,既降低路堤高度,又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中国的高速是从四车道起步的,沿海高速原来的设计方案也是四车道。2003年,省委省政府从加快苏北发展的需要和策应沿海开发的发展战略要求出发,果断决策“四改六”。沿海高速公路成为目前我国最长的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连云港到南通段),总里程达到320多公里。

  省交通厅规划处处长、规划中心主任惠先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四改六”,别看它增加了一个车道,实际通行能力增加了50%,这是打造节约型高速的最佳选择。

  十年路面百年桥

  车行在江苏的高速公路上,到了桥头没有跳车的感觉,如履平地。而在其他省市,公路桥头跳车的感觉还依然存在。解决桥头跳车,是近年来我省高速公路建设者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

  高速公路的质量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省交通厅曾提出一个全新的质量管理公式,即:“优质工程=科学的设计+优质的材料+精心的施工+严格的监管+科技创新”。近年来,建设者们把这个质量公式贯穿施工的全过程,“十五”期间,江苏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正是这些成果的应用推广,江苏高速公路建设者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十年路面,百年桥”的口号。

  为此,建设者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提高路面对重载车的承载能力,增强抗裂性,抗车辙性,并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力争沥青路面10年不大修。江苏地处冲积平原,软地基较多,软地基被称作高速公路建设的禁区,以沿海高速公路为例,有的路段软地基含水量高达80%以上,建设者通过技术攻关,全线采用了粉喷桩等多种软基处理方案,仅连云港段就打了2200万延米的各种粉喷桩,硬是在桩尖上撑起了一条高速公路。

  大桥和特大桥多是江苏高速公路的一大特色,沿海高速上的特大桥、大桥就有33座,尤其是灌河特大桥、淮河入海水道特大桥、苏北灌溉总渠特大桥、新洋港特大桥等结构新颖复杂,施工难度大,成为全线的控制性工程。灌河特大桥为主跨径达340米的双塔钢砼迭合梁斜拉桥,大跨超宽,施工难度甚至超过上海杨浦大桥,主塔承台的混凝土为7747立方,是南京长江二桥主塔承台混凝土土方量的1.5倍。五河口大桥作为盐徐高速公路上一座特大桥依次跨越京杭运河、盐河、废黄河、淮沭河等五条河流。这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实属罕见,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史上更是空前。该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刷新了中国桥梁史上的多项纪录。

  本报通讯员陈岩本报记者姜圣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