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考首日未见白鳍豚踪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7:51 长江商报

  六国专家考察长江淡水豚类专家推测三峡工程或致白鳍豚迁徙

  本报讯(记者姚德春 龚莉)昨日,由中、美、英、瑞士、德、日等六国科学家组成的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小组,沿着武汉到洪湖180公里的长江江段,经过数小时的奔波完成了第一天的科考。当晚,考察小组宣布,科考首日他们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影。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介绍说,虽然他们还没有发现白鳍豚,但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
两只科考船沿途各发现一到两群江豚,总数约有10余头。他说:“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白鳍豚,但我们每个科考队员都希望能有所收获。”

  外国专家带来先进技术

  据介绍,此次考察,中、美、英、瑞士、德、日等六国科学家乘坐三艘考察船,将在长江1700多公里江段上开展寻找白鳍豚的考察活动,这也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对濒临灭绝的国宝白鳍豚和长江江豚进行的全面考察。这是一项旨在拯救白鳍豚和长江江豚、保护长江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公益活动,由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

  据介绍,此次科考的主要目的是调查长江中白鳍豚和同样濒危的长江江豚的现存数量,并研究长江水质,活动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将成为中国政府和有关科研机构保护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的依据。

  “国外很多水生物学专家都很关心中国的白鳍豚生存现状,他们参加这次科考带来了很多在海洋考察领域中使用的领先技术,为寻找白鳍豚提供一定的帮助。”王克雄说,科考期间,科学家们采取截线取样的方法,借助高倍望远镜和声纳系统,调查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记录种群活动水域。考察后,将合作产生一份国际考察报告,供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白鳍豚长期保护战略时参考。

  不能武断认为白鳍豚已灭绝

  王克雄介绍,4年前,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成活的白鳍豚“淇淇”在武汉白鳍豚馆生活了22年后,最终还是告别了深爱它的武汉人。至此,全国其他地方,还没有任何一处地方再次圈养过白鳍豚。那么长江中到底还有没有白鳍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

  王克雄说,在这次考察之前,多国科学家曾于今年3月份沿武汉至岳阳250公里长的江段上进行过一次预考察,那次的考察虽然没有寻找到白鳍豚,但不能因此武断地认为白鳍豚已灭绝。

  三峡工程或致白鳍豚迁徙

  针对外界三峡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白鳍豚灭亡的说法,王克雄说,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白鳍豚的生存环境的确有间接影响,但没有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截流与蓄水,可以改变下游河道的环境,从而改变白鳍豚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导致一些白鳍豚的迁徙,但还不至于使白鳍豚因此丧命。”

  “白鳍豚是一种喜欢定居的动物,一旦它找到适合生存的环境,一般不会轻易离开。”他说,目前整个长江流域白鳍豚的数量的确不容乐观,早在10年前,就有专家预测长江流域仅剩下近百头白鳍豚,现在估计可能只有几十头。现在,白鳍豚仅在长江干流才能发现少量的个体,且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湖北的石首天鹅洲、洪湖新滩口至螺山江段、江苏的镇江、安徽的铜陵等地。

  据介绍,1992年,国家国务院批准在湖北省的石首天鹅洲和洪湖新滩口至螺山江段建立两个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在1995年建成使用,对我省白鳍豚的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

  洪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负责人曾强告诉记者,他们在保护区内共设置了7个白鳍豚监测站,今年4月曾有渔民发现过白鳍豚的踪影,但后来工作人员却没有搜寻到白鳍豚的下落。

  长江中白鳍豚远少于100头

  水生生物学家日前发出警示:白鳍豚总数已不足100头,如再不采取特殊措施加紧抢救,它将在20年之内彻底灭绝。

  据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白鳍豚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先锋博士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白鳍豚的种群数量为400头左右。1986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湖北枝城到江苏浏河口的1628公里长江江段,共有白鳍豚48个群体,总数量下降到约300头。1990年调查不足200头,1994年调查已降到100头以下。现在,白鳍豚种群数量仍在迅速减少,濒临灭绝。

  实际观测也证实了白鳍豚面临灭绝的趋势:1997年,农业部共调集渔政船53艘,组织对长江白鳍豚同步考察,共观察到白鳍豚13头。1999年,农业部再一次组织长江白鳍豚同步考察,只观察到白鳍豚5头。

  中科院院士朱作言说,目前长江里的白鳍豚远远少于100头,白鳍豚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因为物种的消亡规律是:减少到一定数量就很难恢复了,而不是以最后一个的消亡为限。专家们按多年来白鳍豚的下降率计算预测,在今后不到10年时间内,白鳍豚很可能减少到只剩少量残余个体。到那时,即使再采取拯救措施,也将会因为近亲繁殖和基因退化,导致白鳍豚不可避免地彻底灭绝。

  白鳍豚灭绝造成的空白将无法弥补

  一些外国专家在了解白鳍豚的现状后预言:“白鳍豚将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一个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豚类动物。”白鳍豚是中国的特有品种,迄今既未获得人工繁殖成功,又未在其他任何国家得到保存,它的灭绝所造成的空白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面对白鳍豚如此险恶的处境,心急如焚的科学家及关心白鳍豚的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原地保护、人工繁殖、克隆技术以及迁地保护等多种方案。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副所长王丁说,人工繁殖是拯救野生濒危动物有效途径之一。大熊猫、扬子鳄等珍稀动物的人工繁殖成功,使它们走出了面临灭绝的险境。近20年来,有关部门和专家们致力于白鳍豚的人工繁殖,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离成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专家说,豚类是难以人工繁殖的动物,美国研究海豚人工繁殖,搞了70多年还未完全成功。

  本报记者刘渐飞

  □专家观点

  白鳍豚不宜圈养需易地保护

  如何保护白鳍豚,为它们创造一个适宜生活的环境?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为此,我省建立了石首天鹅洲和洪湖新螺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其中两个地方分别采用了易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两种保护措施。他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易地保护是最好、最有效的一种保护方式。所谓易地保护就是一种半天然性质的自然保护,它可以为白鳍豚提供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针对一些专家提出对白鳍豚进行圈养,我个人觉得并不合适,因为白鳍豚是野生动物,进行圈养并不有利于它的生活。”

  王克雄说,长江里有没有白鳍豚还是衡量长江水质好坏的一项指标,因此,本次活动还将调查长江水质。此次科考活动,他们将沿着宜昌到上海线的长江江段,每隔50到100米,就选取当地的水样和水下的泥样进行分析,从而对长江的水质进行调查,研究白鳍豚数量变化与水质之间的关系。

  本报记者 姚德春龚莉

  □链接

  白鳍豚

  白鳍豚体表和各“鳍”都为灰白色,腹面为白色。成体的重量一般约为一百公斤,大的也不过二百公斤。嘴狭长呈鸟喙状,向前促出三十厘米左右,约有牙齿一百三十颗,都很锐利,却不是用来咀嚼的。白鳍豚是一种哺乳动物,二千万年前原在陆地上生活,后来由于水陆变迁,才移居水中。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前肢成为鳍状,后肢退化消失,身体外形变得同鱼类相似。

  科学家说,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且白鳍豚更为珍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