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洱源乳业富万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9:15 云南日报

  四年前,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邓川蝶泉乳业公司,经过4年的努力,一个始建于1959年的乳业企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新农村建设中引领群众踏上致富之路。

  在乳品行业有句老话,“得奶源者得天下”,洱源3万多头奶牛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邓川蝶泉乳业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只有建好奶源基地这个“第一车间”,让广大奶农得到实惠,乳业产业链才能拉长,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从2003年起,邓川蝶泉乳业公司每年出资180万元,建立“奶牛发展基金”,用于奶牛科学饲养、养殖科技推广,他们与政府联合推出扶持政策,饲养户贷款购奶牛,给予每头200元贴息,企业与奶农签订《生鲜牛奶购销合同》,对16度以上的合格鲜奶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并实行优质优价,根据不同质量,奶价按1.4—1.6元/公斤进行结算,保证对农户交奶付款“一月一结清”,不拖欠奶款。从2003年至2005年,先后三次提高鲜奶收购价格,鲜奶收购价格从每公斤1.2元提高到了每公斤1.45元,仅此一项,奶农户均增收近600元;与此同时,新建了19个冷贮奶站,购置了3套机械挤奶设备;购置了22辆不锈钢保温运输车,鲜奶的卫生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鲜奶从收购到入厂加工在8小时内完成,确保了鲜奶的质量。投资2亿多元引进利乐枕和百利包生产线以及灭菌奶生产线,新建了奶粉生产线。建起“大理州奶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18套,让所有奶牛进电脑,并定期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奶牛养殖专家对奶农、畜牧局技术人员、收奶员分层次进行培训,开展专题讲座,免费发放《奶牛饲养管理技术问答》等读本,提高奶农饲养水平。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激发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奶源基地从洱源扩展到鹤庆、剑川、大理等县市,奶牛由3万头发展到5万多头,日产奶量最高达270吨,奶农收入大幅提高。

  近日,记者到素有“乳牛之乡”的洱源县采访,田间地头,听到的都是老百姓夸自己家的“奶牛银行”。三营镇孟福营村的李玉山老人悠然自得地赶着三头奶牛放牧在田边,看着正在觅食秋草的奶牛,李老汉脸上露出了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当问到年收入多少,李老汉轻声说:“两万多元。”

  在九龙村,村民小组组长李富才如数家珍地说起这几年村里因养殖奶牛致富的事,2001年村里有167头奶牛,一个村子的牛奶收入一年才10万多元,年户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从2002年开始村里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现在全村奶牛养殖达500多头,年牛奶收入达120多万元。有了“奶牛银行”,村民收入增加了,户户有了电视、电话,种田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有拖拉机130台,耕田机100台,摩托车66辆,新建房屋149户,有的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像李玉山老汉和九龙村这样年户均收入达几万元的奶农、收入过百万元的村庄,只是洱源县4万多奶牛养殖户和上千个养殖村的缩影。

  云南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贤忠介绍说,5万多头奶牛每天产出大量的农家肥施放田间,培肥了耕地,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降低了化肥使用量,控制了有机磷,形成畜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畜多的良性循环。奶牛养殖的附属产品带动了种植业和加工业。用牛粪做肥料种植的大蒜,远销省内外,也发展成为一个亿元产业,养殖业带动种植业、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产业互动,打造了一条包含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多个行业在内的完整经济循环链条。

  本报记者李银发(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