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龙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9:58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孙佳薇 韩雪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龙江

  “十五”期间,我省民政在加强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上,在基层民主政治和民政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等方面,在拥军优抚安置的变化上,都向前跨越了
一大步。

  “民政为民,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者在新时期提出的现代民政工作理念。省民政厅厅长沈玉成和记者这样谈起了我省民政工作。

  【困有所依】———

  四个市县开展农民低保试点工作

  救助最困难的人永远是民政工作的首要目标。截至目前,全省15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已经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今年,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标准从68元提高到80元。在国家民政部的支持下,黑龙江省低保的标准越来越高,困难群体的人数却逐年降低,和2002年相比,低保人数减少了约10万人。

  为给农村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今年年末我省已经在全省推开农村低保制度,目前,已有32.1万农村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待遇。

  沈玉成介绍,自1998年我省率先在绥芬河市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以来,全省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贫困农民已由原来的4000余人扩大至现在的10万余人。2004年5月,我省在双城、兰西、富锦、讷河4个县(市),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为全省全面实行农村低保制度积累经验。4个试点县(市)2004年农村低保标准为627元,2005年标准调整为637元,年人均补差额原则上不低于230元。4个试点县(市)现已实现“应保尽保”,保障人数为9.7万人,约占4县(市)农业人口的5.2%。

  【难有所急】———

  应急预案保障救灾扶危

  沙兰镇水灾、松花江水污染、七台河矿难……2005年的天灾人祸并没有让人们慌了手脚,除了省里的国家物资储备库外,在省内的七个中心城市还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全省各地还有50多个储备网点,保证了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下拨救助物资。沈玉成说,今年,黑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也将相继出台,这就使应急救灾工作从机制上得到了有效保障。

  冬令时节,受灾群众的衣食冷暖牵动着民政工作者的心。沈玉成表示,我省将全面推行灾民救助卡制度和村级公示制度,确保灾民救助公开、公平、公正。按照提高设计标准、增强抗灾能力的要求,我省对灾民倒塌房屋重建工作进行科学规范化项目管理,明确标准,加大投入,将完成农村11700户特困群众倒危房改造。

  【老有所养】———

  社会福利机构发展到1070家

  沈玉成告诉记者,我省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全省社会福利机构发展到1070个,其中国办福利机构29个,集体办、民办福利机构1041个,收养人数达2.8万人,初步建立了以供养机构为载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服务老年人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黑龙江省现有老年人386万,占全省人口的10.2%,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实施了以完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星光计划”,三年里全省共兴建726个福利服务设施项目,初步缓解了老年人对福利服务的需求。

  “加快城镇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建设迫在眉睫!”沈玉成说。“十一五”期间,我省各地级市以上城市至少要建有一所200张床位、以入住为主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城市的各城区要建立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福利服务中心。县城镇至少要建有一所100张床位以上的老年公寓。90%以上的街道要建立可容纳30名以上老人的养老机构,老年人晚年的生活环境也将大大改善,居住房间是类似于宾馆的标准间。

  新闻链接

  全会相关内容

  六中全会《决定》中确定的9项任务,多项任务都与民政工作息息相关。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为民政部门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社区建设和乡镇政务公开等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民政部门推进城乡低保、救灾救济、社会福利事业等工作提供了新的展示舞台;“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为民政部门推进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培育和发展、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民政工作切入点

  ■建立以低保为中心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发挥好关爱民生、为民解困的作用。

  ■加强社区建设和村务公开,发挥好维护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益的作用。

  ■培育民间组织,发挥好服务和推进作用,构筑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保障和维护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发挥好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

  ■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发挥好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作用。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发挥好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作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