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西安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10:00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西安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图)

  参加首届“丝绸之路投资论坛”的各国代表在南门瓮城签名留念。城市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节点和载体,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以谋求更为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思路,2005年初,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
化”的四化发展理念。我市举办的首届欧亚经济论坛、首届丝绸之路投资论坛、承办的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三大国际盛会随之敞开了西安国际化的大门,借助国际性会议的平台,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正以她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进发。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15届大会在古都西安举行,此次大会是ICOMOS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而这历史的第一次便选中了西安,在这我市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中,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950多名国外及国内代表以“背景环境中的古迹遗址———不断变化的城乡景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围绕古迹遗址的环境定义、古迹遗址环境的脆弱性、如何应对背景环境的动态变化和古迹遗址线性环境的挑战等议题展开讨论。保护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热议,让全球联手保护及监督濒临破坏遗址的思路更加统一。

  时隔不到一个月,伴着悠扬的驼铃声,带着拓展区域合作、追求协同发展的诚意,应邀的俄罗斯、中亚四国、蒙古、巴基斯坦、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来到古城,共赴由西安发起的首届欧亚经济论坛之约。旅游合作会议、金融合作会议、市长圆桌会议和能源合作会议的召开,使得此次论坛成为中亚各国在全球背景下寻求经济互动、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多边和双边相补充、政府和企业相结合、西部大开发和中亚地区发展相促进的合作模式,为中亚地区的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推动作用。

  一条丝路,承载着多少历史的感动,蜿蜒的古道,流传着无数开放合作的佳话。而今这种谋求发展共赢的传统,又在我市今年6月举办的首届丝绸之路投资论坛上得以传承发扬。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加强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金短缺和市场不足等问题,由此构建的开放市场将为彼此投资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通过论坛这一平台,让中亚各国创建了复兴丝路的新团体,也同时为丝路的重现繁荣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西安,将因举办此次论坛提升其在丝路沿线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也将因其成为这一国际大会的发源地而载入史册。

  记者感言

  走向国际的新西安借国际性盛会的召开之机,将更多地被世人了解与熟知,也必将使西安这个世界闻名古都在新世纪获得更大发展机遇。正如参加首届欧亚经济论坛的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钟长鸣所言,“博鳌论坛让海南的一个小渔村一夜成名,欧亚经济论坛也将为西安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使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西安起点更高。”

  作为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会址,总投资约15亿元的西安灞欧亚经济论坛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11月在灞生态区破土动工。该项目的建设预示着西安迈向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列车再次“提速”。感受着西安每一次走向国际化的铿锵步伐,都让我们对西安这座古城的光辉前景充满信心。

  国际化进程•服务

  一丝不苟为论坛

  “这次论坛举办得非常成功”,“西安的筹备工作非常细致”,“论坛的接待是一流的”……在首届欧亚经济论坛期间,论坛的主办方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德广、协办方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以及参会的各国部长、官员对论坛的举办以及西安所做的筹备工作均给予了高度赞扬。

  回眸首届欧亚经济论坛的筹备工作,点点滴滴都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和各界市民的心血。为了2005年11月的盛会,市委、市政府当年8月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随后论坛秘书组、会务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接待组、环境整治组等6个工作机构迅速成立。从11月8日起,各国政要和与会人士纷至沓来。接机后使宾客安全入住人民大厦,上百名服务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论坛开幕后,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新闻记者人手一份《记者手册》,中英俄三种文字详细表述会议日程。宽敞的新闻中心大厅配备有20台上网电脑,欧亚经济论坛官方网站的开通,使得了解论坛的背景情况、动态新闻、会议进程、组织机构及官员访谈等内容更加便捷。

  此外,还有120位大学生志愿者、30辆论坛专用车、2万多名警员在为论坛的圆满召开尽职尽责。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中外来宾展现了一个安全优美、温馨美丽的西安形象。论坛闭幕后,各国嘉宾仍恋恋不舍,并纷纷表示“下届论坛还想来西安”。

  国际化进程•反响

  国内外关注西安

  作为西安迈向国际化的开篇力作,2005年11月召开的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浪财经、中国经济时报和塔斯社、新加坡联合早报、哈萨克通讯社、共青团真理报、劳动报等国内外72家新闻媒体全程跟踪报道论坛盛况,新华网、人民网、雅虎及国内30多家新闻网站播发消息,1500多篇新闻报道让古城西安一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新华社在《古都西安快步迈向国际化》的报道中这样指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中亚各国的交往源远流长,欧亚经济论坛的举办,将西安发展战略置于新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的背景之下,必将拓展西安的发展空间,使西安逐渐融入欧亚产业经济链中,进入世界城市体系,真正分享到全球化的益处,实现西安的国际化目标。”

  近年来通过改造顺城巷、提升大雁塔古迹韵味等举措,西安的古都味愈加浓厚。而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上发表的《西安宣言》,更体现出中国在古遗址保护方面的全新理念与历史担当。西安社科院副院长李骊明说,《宣言》在西安发表,印证了中国对世界文化保护规则制定的参与,显示了中国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大国态度。宣言是人类文化保护新阶段的标志,体现了国际与东方文化资源相融合的关系。对西安来说,《宣言》具有象征意义,为西安做了文化身份的界定,也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起了积极深远的作用。

  国际化进程•成果

  古城今朝显活力

  三大国际性盛会在古城的相继召开,让西安这座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它更加动人的活力。西安依托独特历史文化背景和古迹遗存,兴建规模宏大的“大唐西市”项目,在首届丝路投资论坛上一推出,便引起了乌兹别克工商会的强烈兴趣。论坛闭幕式刚一结束,乌兹别克工商会便与西安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两地将全面参与项目的投资、设计和经营,乌方还将组织乌兹别克商人、工匠手艺人和歌舞演员承包商铺和表演节目。一处汇集古代中亚文明的丝路风情旅游亮点即将呈现。

  今年10月,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胜利召开一周年之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等官员再次聚首西安,为我市成立的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挂牌。作为ICOMOS全球范围内的保护规划、研究和培训中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培训基地和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的设立,将有力提升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也必将助推西安申遗前进的脚步。

  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其成果不仅仅是我们眼前看到的。在与会嘉宾对旅游、能源、古遗址保护等重要议题达成诸多共识的同时,更提出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和可操作的方案。每一次图谋长策的会议,其效果都必将在西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日益显现出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