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消失多年复建终上日程 陶林二公祠将栖身九华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13:04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2001年6月3日,陶林二公祠——这座杂居了51户居民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陶林二公祠被拆10天后,南京市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将尽快复建二公祠,但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项工作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一晃时间过去了5年零5个月,记者连日多方采访了解到,陶林二公祠复建工程终于有了眉目。有关负责人昨日透露,近期南京市建委将对该工程正式立项,并列入明年的城市建设计划,预计春节后可启动前期工作。

  回放:整治环境,整体移除

  陶林二公祠原址位于长江东街4号,是光绪九年两江总督左宗棠为表示他对民族英雄林则徐和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陶澍的追慕景仰之心所建,199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外立面破旧,但整体形制保存尚好,屋里面居住了51户居民,导致内部墙体结构损坏比较严重。

  2001年南京市举办华商大会,有关部门当时考虑到大行宫市民广场总体改造效果、中山东路沿线景观以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决定对“陶林二公祠”实施拆移复建。2001年6月2日,陶林二公祠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公祠的拆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事件发生10天后,南京市相关部门向各方公开承诺,将择址尽快复建二公祠。

  曲折:五年多终走通复建路

  很快时间就过去了5年零5个月,长江路4号这块地的用途也几经变化。本来打算修建一处市民广场,后来方案发生变化,不久后又变身成为一个临时的美食一条街,生意非常火爆,2005年美食一条街又被拆除,被定位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并于日前开工建设。

  在这段时间里,陶林二公祠在何时何地复建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今年65岁的林鸿汉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林则徐的第六代孙,记者采访时他急切地表达了自己希望重建二公祠的愿望,林鸿汉表示,作为全国唯一的一座林则徐祠堂,它体现了林则徐政治生涯中与南京不可或缺的关系,如果能够尽快复建‘二公祠’也了却了我的心愿。”

  今年6月,玄武区建设局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合作完成了“陶林二公祠迁建立项报告”,并提交南京市建委。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项目已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将于近期正式立项,进入明年的城市建设计划。

  选址:二公祠移身九华山

  为什么复建工作会周折5年多的光景?有关人士透露,因当时拆除陶林二公祠是完成市政府的建设项目,因此复建二公祠也需由市政府统一协调后才能作出安排,当时考虑是二公祠重新回归长江路,可是随着原址确定建设省美术馆新馆,一下子让陶林二公祠的选址成了最大的问题。

  目前长江路沿线地块开发几近完成,无法找出相对合适的复建地块,因此回归已不具备条件,玄武区建设局、规划部门、文物部门等多方选址,选出了北极阁、九华山两处地方。后经多方讨论,更多倾向于九华山。今年9月,南京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对现场进行了考察论证并批复。记者在规划区位图上看到,地块在九华山公园的东南角落,是一块带有一定山体坡度的空地。

  规划:力争和原来一个样

  新的陶林二公祠大致会是什么模样?负责该项目的玄武区建设局副局长王继宁告诉记者,目前立项没有批复,土地前期手续也没有办理完毕,因此现在谈这个项目还有点早。不过他说,陶林二公祠项目定性为“文物异地复建”。形象地说,就是把原来的二公祠挪动位置,换一个地方按原来的样子重新放好。不过王继宁担心地说,在陶林二公祠被拆除前,关于它的档案资料很少而且相对简单,再加上原来居民对内部结构的破坏,文物究竟原来是什么模样,谁都说不具体。为此,王继宁找到了东南大学的古建筑专家,目前他们正在根据场地条件和现有资料进行一些初步设计。

  一块块拼出当年模样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张十庆教授是一名古建筑专家。受玄武区建设局的委托,张教授承担陶林二公祠复建工程的大量研究工作。昨天上午,张教授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金陵晚报记者的采访。

  推测出二公祠平面图

  “接手这个项目后发现,有关陶林二公祠的档案资料非常少,在拆除前,只有一些局部照片记录了当时建筑的情形。经过大量收集整理,我们才大致摸清建筑的样子。”张十庆拿出一张根据资料推测绘制的平面图告诉记者,陶林二公祠为砖木结构,位于长江东街4号,2001年被拆除前,建筑面积为479平方米,院落面积683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形制为二进三开间,其中有前厅、大厅、左右廊,构成一个近正方形的院落,院落东侧为厢房。“这张图我们估计反映了原建筑七成以上的建筑样式,要想更准确,则需更多具体的资料作补充。”

  主要构件封存仓库

  张十庆告诉记者,陶林二公祠在拆除时,拆迁单位保留了当时建筑的主要构件,编号后封存在后宰门的一处仓库里,并由专人保管。“这对于下一步研究建筑原来的模样非常重要。”张教授告诉记者,这些构件反映了当年公祠的建筑规格非常高。比如大厅通面阔三间12.9米,进深9.3米,高11米,采用硬山屋顶,心间两缝架为抬梁式,用料较大,有精美的雕饰,山墙边缝则是穿逗屋架,简洁清晰,大厅的前檐十四攒七彩斗拱,非常精美。

  半年时间“拼凑”公祠

  虽然主要构件保存了下来,不过张十庆担心地说,当初在拆卸陶林二公祠时,一些工人的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一些编号混乱;另外构件的栖身之地不是很理想;再加上5年时间过去,一些构件存在被盗或者腐烂的现象,因此复建工作非常迫切。

  张十庆告诉记者,现在复建工程正在前期审批中,估计很快就可以启动。启动后,建设单位要在现场搭建一个大棚子,把所有陶林二公祠的构件放在里面。然后张十庆将带两个博士生进驻工地,用这些构件拼出二公祠当年的模样。文物复建尽可能要体现其原真性,必须得想方设法了解建筑当初的真实状态。他说,由于这是一个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光拼出原样可能就要花费半年左右的时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