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俄罗斯年为深化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注入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16:57 国际在线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谭晶晶、常璐、陈玉芬)历时10个多月的中国“俄罗斯年”活动9日将在北京落下帷幕。中俄两国总理将共同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盛大闭幕式并致辞。作为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活动,“俄罗斯年”进一步巩固了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在中俄元首的共同倡议下,两国决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互办“国家年”是中俄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是在两国关系快速发展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正如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所说,“国家年”活动既是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双方领导人发展中俄友好的政治意愿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社会民意,同时也给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立体舞台。

  与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动不同,“国家年”活动是在政治、经济、人文、军事等各领域构筑中俄友好的系统工程。

  自今年1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中国“俄罗斯年”先后举办了200多项活动,内容涵盖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传媒、科技、军事和地方等中俄两国合作的各个领域。

  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年3月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俄罗斯年”开幕式。胡锦涛主席指出,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是双方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采取的重大步骤,目的是深化友谊、密切合作,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普京总统说,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活动,充分体现了两国合作健康、快速发展的主旋律。

  一年来,“俄罗斯年”活动规模空前,影响广泛,成果丰硕。“俄罗斯年”增进了两国政治互信,巩固和充实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使中俄“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胡锦涛主席表示,“俄罗斯年”各项活动进展顺利,达到了增进友谊、促进合作的预期目标。普京总统也表示,互办“国家年”活动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政治领域,两国高层交往密集程度创下中俄关系史上的新记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已4次会晤。两国议长、总理也分别举行了会晤。两国领导人面对面地坦诚交流,使双方互信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经贸领域,双方在“俄罗斯年”框架内举办了大量活动,推进双方的务实合作。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俄联邦区在华推介活动及即将举办的俄罗斯国家展、中俄投资促进周等大型活动,水平高,质量高,规模大。中俄经贸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今年前9个月,中俄贸易额达246.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预计全年贸易额可达36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两国领导人确定的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在民间交往领域,通过举办俄罗斯文化节、“中俄友谊之旅”、北京“莫斯科周”、上海“圣彼得堡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中国人近距离接触了俄罗斯的灿烂文化,在中国社会各界掀起“俄罗斯热”,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俄罗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增进了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正如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所说,“俄罗斯年”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扩大双方务实合作、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说,俄中互办“国家年”使两国人民更加亲近。

  2007年,双方将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中俄两国均高度重视,目前正积极着手筹备工作。俄方组委会主席、第一副总理梅德维杰夫8月底来华,同中方组委会主席、副总理吴仪举行会谈,商定“中国年”活动将注重质量,打造精品,突出重点。

  借助“国家年”活动提供的巨大空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显现出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中俄规模空前的“国家年”活动,向世界表明了两国政府致力于巩固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的决心。可以相信,“国家年”活动必将在两国交流史上留下永恒的印记,也将为构筑“和谐世界”、促进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