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心理素质训练营帮助啃老族重拾自信找到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12:36 新闻晚报

  □晚报王艳辉报道 摄影任国强 制图邬思蓓

  “我已经去找了很多地方,就是没有满意的工作。”“我觉得自己不比人家差,只是在家里没有关系。”“一个月赚1500元,除去开支剩下很少,还不如呆在家不出门呢。”种种理由,都造就了同一种人———“啃老族”。随着沪上首个青年心理素质训练营在普陀区的正式启动,在试点的长风和曹杨街道,已经有半数“啃老族”在心理专家的帮扶下走出
封闭的家门,参与到心理训练和抗压学习中。

  新闻事件

  老爸退休后找工作养儿子

  家住曹杨街道的孙师傅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匆匆早锻炼以后,便乘上开往市中心的公交车,为一家物业后勤公司做仓库保管。

  这是孙师傅退休后找的第二份工作,前一份工作是建材公司保管员,干了半年后,因为工作时间长身体吃不消,加上读大专的儿子马上要毕业,孙师傅觉得自己终于熬出了头,辞去了那份工作。

  谁知儿子毕业后,找了几个月的工作也没着落,不是嫌路远太累,就是觉得工资太低,最后干脆放弃求职,做起了“啃老族”。孙师傅无奈之下,只得再找工作补贴家用。

  社会现象

  未婚子女大多依靠父母

  与孙师傅有类似经历的居民不在少数。据长风街道统计,目前该社区20岁至30岁的“啃老族”共25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85人。他们中只有一半人有就业或继续就读意向,另一半宁愿呆在家里游手好闲。

  此前,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也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上海社会科学院一项调查显示,沪上不在读的未婚子女中85%需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一边是年迈的父母用羸弱的身子硬撑着辛勤劳碌续养“未断乳”的孩子,另一边却是麻木不仁的年轻人终日与

网络游戏为伴,这让不少爱儿心切的父母扪心自问:当初的溺爱是否已遭到无情的“报复”?

  心理辅导

  初进训练营儿子觉得丢脸

  在普陀区健康办新一轮建设健康社区的工作重点中,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合作的为社区“啃老族”做心理训练赫然在列。

  心理训练营也开到了孙师傅居住的小区内。听说到训练营可以帮助“啃老族”们解决“社会竞争压力如何适应”、“如何根据自身能力找到好工作”等问题,孙师傅很高兴,立即为儿子报了名。但让他想不通的是,儿子小孙却觉得这是件很丢面子的事,再三推托不愿参加。当华师大心理系的研究生闻讯上门与他沟通时,小孙却悄悄逃离了家门。对此,居委干部和心理干预队员们只能一次次发宣传资料和上门疏导。

  解决办法

  训练营治好半数“啃老族”

  华师大心理学系耿文秀教授分析认为,“啃老族”对工作存在强烈抵触情绪,很可能是不堪忍受家长和社区工作者的双重“压迫”,导致他抗拒工作,无法在工作中表现良好。因此,华师大心理学系的专家和研究生近期还将和居委会干部一起,走进“啃老族”的家,解开他们不愿工作的“心结”。今后,普陀区将在各街道建立一支稳定的由青年工作者、社工、团干部等组成的“啃老族”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当工作人员把一个个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本专科“啃老族”动员到训练营时,一批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啃老族”自然好做工作了。看到比自己学历高的同龄人都参加了训练营,他们就不再认为那是丢脸面的事情,也开始尝试走进去敞开心扉。

  “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现在已经有一半的‘啃老族’愿意与我们配合,走上再就业的岗位。我们也正跟职介和人事机构协商,多争取一些工作岗位。如果到今年年底,能够鼓励一部分青年找到工作,明年起还将在全区6个街道3个镇全面铺开。”普陀区健康办副主任李玲娣告诉记者,他们将用三年时间逐步帮助“啃老族”走上社会,最终目标是消灭“啃老”现象。

  专家分析

  “啃老”是一种心理问题

  一提到对“啃老族”心理疏导工作的难度,普陀区健康办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朱萍就禁不住向记者吐苦水:“真可谓是苦口婆心,阻力重重。”

  顽固、任性、不与外界接触,这是不少“啃老族”的突出特点。要打开他们的心扉,可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长风新村街道一位大学毕业的男青年小伟,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过度悲观失望的心情对融入社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家长因此而万分焦急,怀疑自己儿子得了精神病。

  华师大心理系研究生们得知这个情况后,尝试上门为小伟进行

心理测试和健康咨询,但一开始就碰了钉子:“你们能给我找份8小时工作制月收入5000元的工作吗?找不到就免谈。”无奈中专家亲自上门与其沟通,后经专家教授的反复测定,发现小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症治疗,小伟的情绪有了明显改善,开始主动参加训练营的活动了。

  【名词解释】

  “啃老”与“NEET”

  “NEET”一词,源自20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英文原意是指“不在读书,不在工作,也不在接受培训”的“三无”人员。

  “NEET”一族(也称“啃老”族)最先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中有很多属于高福利国家,不工作呆在家里领到的社会福利金有的甚至达到工作所获取工资的8成以上。因此很多年轻人索性就不工作。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NEET”一族,专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新闻观察】

  择业要求多 心理更脆弱

  大学生“啃老”也不少

  在这次沪上心理训练营试点中,普陀区健康办的朱萍指出,“啃老”现象在一些本科毕业生身上更为常见。

  朱萍认为,现在有很多20多岁的青年根本没有自立、自强的生活观,不少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又存在过度的溺爱,宁可自己多吃点苦头,也要默默忍受孩子的懒惰,最后发展到孩子心安理得地“啃老”。按说本科毕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更具优势,但健康办工作人员发现,不少本科生对求职择业的要求也最多,期望值也最高,达不到心理期望值宁可在家“啃老”。

  比较突出的一个情况是,沪北某居民小区内有20多名本科生,其中就有5名“啃老族”。家住桂巷新村的本科生小波告诉记者,他在毕业后两年的时间内曾换过5份工作,最长的一份工作干了两个半月,最少的只做了两天。

  因为自己应聘的基本都是销售岗位,做不出业绩只有六七百元的底薪,且还不一定能保证,因此像他这样的半途而废者非常多,最后感觉还不如呆在家里好好清净一阵。

  根据华东师大心理系耿文秀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制定的项目方案,“啃老族”训练课将尝试通过户外素质扩展训练、室内心理体验培训,帮助受训青年提高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其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另外,还将通过筛选分析导致青年在家“啃老”的不同原因,如失业、有心理或行为偏差、被勒令退学等,把受训青年按经历背景分成10人成长小组,进行自卑、人际障碍、焦虑、渴望自我成长等心理评估确定,继而进行主题团训。获得一定成效之后,再利用街道、劳动局的资源,为“啃老族”牵线搭桥介绍工作,帮助他们走上社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