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希望这种感动变成大家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18:31 深圳晚报

      本报记者童俏方勤陈莉黄雪梅报道目前,深圳书城七大募集点共收到四面八方汇来的“漂流书”上千册!据了解,“图书漂流”活动正式启动一周以来,市民的热情依旧高涨。

      在七大募集点中,来罗湖书城放漂书的首漂人是最多的。据工作人员介绍,捐书的市民职业和身份多样:作家、官员、白领、书法家、工人、学生
等等,捐书的册数从一本至十本、百本都有。有的市民将自己最喜爱最想分享的一本书捐出来漂流,也有的市民无偿地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希望借漂流找知音。

      在采访首漂人的过程中,记者挖掘了许多动人的阅读故事。“我们希望这样的感受不仅仅是你的、我的,他的,而希望通过漂流,变成我们大家的!分享才是阅读的意义!”首漂人王小姐将自己多年心爱的书掏出来漂流时,这样告诉记者。

      

      1.它让我肝肠寸断泪眼迷离

      

      ■放漂图书:《活着》

      ■首漂人:深圳市某广告公司策划人王小姐

      

      我非常诚挚地推荐《活着》这本书。最早念这本书是11年前,我在读高二,那是我疯狂阅读的年代,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了《活着》。我非常清楚地记得,一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我哭得肝肠寸断泪眼迷离,几乎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久久地心痛。

      《活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就是“活着”两个字这么简单。福贵的父亲同样是一个败家子,但它至少留足了100多亩地传给福贵,事实上是留足了福贵败家的赌资。不可否认,年轻的富贵游手好闲,全然没有抱负和志向,最终由一个“阶级”变成了另一个“阶级”,却意外地避免了因为地主的身份被杀头的命运。

      福贵被抓壮丁、经历饥荒、文革,跟着时代振动,随着时代的发疯而被抛起或者落下,但终究保住性命。他的儿女悲惨或者痛苦地死去,女婿和孙子最终也撒手人寰。只有他一个人看到了最多的风景,和他的老牛一起每天劳作。

      读完《活着》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活着?福贵那么地痛苦,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他,他为什么还能安然无恙地活着?后来,我想明白了,活着本身是有意义的,活着本身就是克服磨难,活着本身就是不断地悲欢离合。要想像福贵一样终老,我们也许都要有颗平常心,淡然面对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

      “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韩国《东亚日报》1997年7月3日。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意大利《共和国报》1997年7月21日。

      “这本书不仅写得十分成功和感人,而且是一部伟大的书。”——德国《柏林日报》1998年1月31日。

      

      2.爱需要传递书需要漂流

      

      ■放漂图书:《假如我是海伦》

      ■首漂人:深圳中学张悉妮

      

  (记者注:16岁的张悉妮是深圳中学的一名学生,在深圳市东湖中学读初中的时候,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假如我是海伦》,目前是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张悉妮3岁时失聪,这位失聪的中学生作家被称为“中国的海伦”。因为张悉妮的语言交流还是受一定局限,所以对张悉妮的采访是通过她的爸爸来完成的。)

      《假如我是海伦》是我的一本“随笔”式自述,我不知这算不算“纪实文学”。

      5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海伦的故事,当时感觉海伦和我差不多,是一个不幸的人,但她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海伦那样失聪,我比她幸福。

      我将我的《假如我是海伦》捐出来,请您阅读,请您指正,请您也参与漂流“悦读”——让这本书流入“爱”的海洋。

      图书漂流,是“爱”的海洋,是和谐之美,是智慧、勤劳、勇敢的升华。

      爱,需要传递;书,需要漂流。

      写书,需要真情实感,需要作者、编者、读者的良性互动!爱书、读书、写书,需要您的智慧、勤劳和勇敢的行为。

      《假如我是海伦》已经被认为是张悉妮对比美国聋哑盲女作家海伦的成长经历写下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3岁时突然因病聋哑,为打破无声世界所做的种种努力。因为聋哑,张悉妮的倾诉便显得比常人更急迫,来得更猛烈,表达得更透彻,这也是该小说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书中描写的小作者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路坚强地走来的心路历程,读者能看到悉妮身上焕发出的自尊、独立、自信、坚忍却不失幽默、乐观、大方的情怀,从而得到富有积极意义的启迪。

      

      3.那一夜,我难以入眠

      

      ■放漂图书:《德胜员工守则》

      ■首漂人:深圳市中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正林

      

      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习惯,每晚12时睡觉,睡前看半小时书。晚上看书,看乏了就睡着了,但在看《德胜员工守则》这本书时,我却失眠了。德胜公司是美国在华全资子公司,以木结构的别墅建设扬名。说起来,这并不是一本称得上经典的书,却好像有把提琴,在我心灵空间上拉响了共鸣的节奏。

      我领导着的中航物业公司,是综合实力深圳“老三”的大型物管企业,每每想及公司3000多名员工,我总在思忖,用什么将3000多人的力量和智慧拧成一股不可摧毁的精神,指引公司稳健发展呢?《德胜员工守则》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思维和线索。

      事实上,各种培训、各类书籍,都在讲述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向,但我觉得不够,远远不够。因为高筑在象牙塔上的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融合到每一位员工的血液里,难以成为一个企业不可复制的DNA。尤其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其所拥有的员工大多不是高学历者,但却欲求打造一流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时候的企业文化灌输,是无法用冷僻高深的文字可以达及的。

      但是《德胜员工守则》做到了这一点。它的文字极其口语化,任谁看了都明白。通篇文字虽然不及10万字,却是从百十万字中精选出来的,有各项规章制度,有领导的讲稿,有管理者的观点,有员工的声音。所有的文字都好像在跟你唠家常,内在的管理思想、文化思想却不知不觉地钻进阅读者的心里。

      目前,我已经把这本书“漂流”给公司文化小组的成员,大家开始传阅,书上也被批注了一些话。由是,我们开始撰写中航物业的首部文化手册,这在国内整个物业行业内也是领先而为的。

      呵呵,我这个“首漂人”,这回做了德胜公司的文化推销员。

      “作为君子公司,德胜公司永远不实行打卡制。员工可以随心所欲地调休,但上班时间必须满负荷工作。”

      

      4.探寻“油画第一村”背后的秘密

      

      ■放漂图书:《大芬村的崛起》

      ■首漂人:深圳市卓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友平

      

      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一次偶然的机会,将油画带到了特区外的一个自然村落——布吉大芬村,开始在这里从事行画“来料加工”。从此,这个客家村落便与这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油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由此名扬中外。

      油画这种“舶来品”,它漂洋过海,能够在这个昔日偏僻的小村落里“安家落户”,并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迅速地在深圳这块曾被称之为“文化沙漠”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成为“中国油画第一村”、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一定有值得品味的丰富内涵和神奇之处。

      由此,我在2006年的阳春三月,便一头扎进了大芬村。在整整两个多月的采访过程中,从每天早晨八九点到晚上十一二点,我几乎都在大芬村的街道、画廊、画室、办公室、咖啡馆等地方度过的。

      正由于这一切,成就了我的《大芬村的崛起》,这是这第一部全景纪录大芬油画村发展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

      今天,适逢深圳读书月这个博大平台,此书成为第七届深圳读书月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同时,我更搭乘深圳读书月“图书漂流”这叶读书之帆,放漂那凝聚我心血的《大芬村的崛起》!

      一部大芬油画村发展历程的全景纪录;一群构筑大芬油画产业崛起的创业故事;一幅中西文化交融的美丽画卷;一种深圳文化立市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一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