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稿:为了亿万农民喝上干净的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9:04 新华网

  编者按:“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是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国人作出的庄重承诺。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制定明确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速问题的解决。

  

特稿:为了亿万农民喝上干净的水

  (资料图片)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困难不少,但各地在实践中,也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一些地方将饮水工程规划与新农村规划相结合;一些地方调动各方积极性,运用市场方式解决投入难题;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引山泉水入户、联村供水等多种模式。为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的水,《半月谈》特推出一组专题报道,希望能为各地正在广泛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饮水安全:3亿农民的渴盼

  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基本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亿农民喝不上干净水

  根据调查评估,到2004年底,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3亿,占农村人口的34%。近年来,针对这一攸关广大农村群众生命健康的问题,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本刊记者在全国调查时发现,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生活在这个“水袋子”里的许多农民如今却为饮水发愁。在洪湖市峰口镇二洪村,55岁的村民许明英指着家门前的一条河说,我们以前都吃河水,现在从上到下无数个水闸把河水隔成一段段的死水,水面上漂满垃圾,水都变黑了,这样的水别说喝,洗脚怕烂皮肤,种田怕浇死庄稼。村里大部分人现在都改喝桶装水了。去年,洪湖市水利局对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5.6%。江汉平原是有名的血吸虫疫区,农民长期不能饮用安全清洁的水,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截至2004年底,安徽省5000多万农村人口中,饮用不安全水的有1626.6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31.3%。在沿淮农村,记者看到,居民面对的是常年处于5类水质的淮河及其支流。一些村只能打井取水,但由于氟及矿物质含量高,村民喝的水稠得如同牛奶一般。由于井水水质越来越差,村里有的小孩的牙齿还没有长齐就发黄了。

  记者还发现,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不少地方在“九五”、“十五”期间普遍采取了建设农村地头水柜、水窖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但与此同时,这一方式存在的饮水安全隐患却不容忽视。2005年3~4月间,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的谭山镇暴发局部流行疫情3次。郧县卫生局副局长张月琴告诉记者,这主要是由于群众消毒意识比较差,时间一长水就容易变质。卫生局曾经对发病农户正在使用的水窖水进行检验,发现细菌总数最高超标370倍,最低超标5倍,大肠菌群最高超标1600倍,甚至还发现了饮用水不该有的霉菌和痢疾杆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病毒学专家葛宪民说:在解决了量的问题后,提高水质已成为我国饮用水安全面临的最大问题。

  10年:让全体农民喝上“安全水”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尤其在农村,供水总体水平不高,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一直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300多万处,累计解决了2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自2000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5年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及地方政府投入和群众自筹共投入222亿元,使67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了饮水困难,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任务,农村供水工作也由饮水解困向解决饮水安全转变。

  此后,国家随即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今年,国务院更是决心进一步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速。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根据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出新安排,将原定“十一五”时期解决1亿人饮水安全的目标提高到1.6亿人,决定用10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这样,到2015年,我国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将基本解决。这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被人们称为“德政工程”。

  据记者了解,自去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并已开始启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驶入快车道。(记者 周甲禄 沈翀 熊润频)

  

特稿:为了亿万农民喝上干净的水

  新“水改”遭遇新困扰

  破解农村饮水安全难题

  新“水改”遭遇新困扰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在农村部署改水工作。然而,由于缺乏规划、管理落后、建设标准低,再加上水源地水质加速恶化等原因,这场轰轰烈烈的改水并未实现预期的目标。

  新的饮水安全工程启动后,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各地兴建饮水工程的热情很高,不少地方已开始大规模布点,建设新水厂。但是,受农村居住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如果找不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一哄而上的饮水安全工程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重蹈以前改水的覆辙。

  乡村建设规划滞后 影响饮水工程布局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规划布点。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人口流动性又增强,饮水工程建设的规划难度大大增加。

  记者在基层看到,随着中央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步伐加快,各地也纷纷在调整规划,缩短时间。在一些地方,省、市、县层层在压缩时间,省里规定10年完成,到市里就缩短为5年。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规划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就打了折扣。在有些县市,根本没有详细的规划,就开始上马建水厂。

  湖北省荆州市水利局局长耿冀威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现在各地饮水工程建设抓得紧,要求完成的时间短,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却相对滞后。整体规划还没有出来,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建设就已经开始了,没有统筹考虑二者到底该如何协调配套。这样的话,难免导致对在什么地方建饮水工程、工程规模应有多大、取水水源应如何确定、管网该如何布设等问题的考虑出现偏差,影响投资效益。

  而在湖北省监利县,这样的教训已经出现。监利县毛市镇陈赵村水厂,1998年花费20万元建成,去年却因为农民整体搬迁完全废弃。村支书陈敦斌说,建水厂时还不知道有一条公路规划从村边通过。等公路修好后,农民都搬到公路边上居住了,自来水厂只好关闭,村民只能又靠打井吃水。

  记者在湖北江陵、洪湖、潜江等县市采访时,基层干部还反映,最近几年农村人口流动性大,也影响了饮水工程的规划。在农村,中青年大多外出打工,不少村实际在家居住的人口不到户籍人口的一半。江陵县水利局负责人说,如果不按户籍人口做规划,外出打工的人回家了没有水吃,如果按户籍人口做规划,不回的人多了,水厂用户不足,难以运转,又会造成闲置和浪费。

  建设和管理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制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另一难题是缺资金、难管理。这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虽然以国家投入为主,但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需要地方配套和农民个人出资。

  湖北省潜江市水利局局长康秋月告诉记者,国家核定湖北省解决一个农民的安全饮水平均投资为358元,由中央、省、市分摊。潜江共有53万人饮水不安全,市里为此要投入1.1亿多元。潜江市规划用5年时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资金压力非常大。

  农业大省安徽也面临着同样的资金困境。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审定,安徽解决一个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平均需要投入355元,国家补贴45%约160元,其余资金需要地方配套。按照每年解决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和“省级安排的资金不低于地方配套资金的30%”的要求,每年需要省级配套资金5858万元,“十一五”期间需要省级配套资金约3亿元。有关领导说:“筹集如此多的资金困难重重。”

  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也困扰着基层干部。记者在江汉平原采访时了解到,这个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扶持下,投入大量资金,建了很多农村自来水厂,但后来大部分都关闭了,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厂建起来后,没有一套好的管理体制,结果导致职责不清,谁也不对水厂的效益负责,最后只好关门。

  在这次调查中,基层干部对饮水工程建成后能否保证长久供水仍然心存忧虑。据他们反映,现在各地都在忙着饮水工程建设,至于建成后如何管理,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改水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速度

  农村饮水安全的最大威胁是水污染。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一些地方,水污染的速度甚至远远超过饮水工程建设的速度。污染已成为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最大问题。

  

特稿:为了亿万农民喝上干净的水

  垃圾渗滤液从黑色的防渗膜边缘流出,随雨水一起流到垃圾场外。(资料图片)

  据湖北省荆州市环保局介绍,污染已经威胁到当地水源地水质。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河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尤其是作为村民主要生活水源的内河,成为主要的纳污水体。同时,流河生态在大量的养殖中也受到破坏,水质不同程度地被污染。目前,在荆州市,除了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基本上还能保持3类水以外,境内的六条主要内河都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4类或5类标准,内湖都是4类或5类水。按国家标准已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

  导致水源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据环保部门统计,荆州市七成以上的工业废水没有达标排放。而在湖北省江陵县,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0,处理率仅为1.41%;公安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0.3%,处理率为16.04%;石首、洪湖、监利等县市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均在8%以下。大量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成为巨大的污染源,侵蚀着广大农村的饮用水源。

  除工业废水污染源外,新污染源也在迅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对农村饮水水源更大的威胁。新污染源主要指农业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在一些地方,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水量迅速增长,已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由于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大量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湖之中。

  更让人忧心的是,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污染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据荆州市环保局估计,到2010年,荆州市工业废水年排放量、工业污染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等三项污染物排放量,在现在的基础上要增长61%。

  面对严峻形势,基层群众说,政府如果不加大力度治理污染,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速度将追不上污染的速度,解决饮水安全措施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记者 沈翀 周甲禄 陈春园)

  破解农村饮水安全难题

  究竟该如何破解农村饮水安全难题,让全体农民群众尽快喝上干净的水?9月中下旬,本刊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创造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对其他地方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科学规划: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必须规划先行。只有经过科学规划,才能保证将宝贵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否则就可能花了钱却见不到实效。在这方面,湖北省潜江市的教训和经验同样值得吸取、借鉴。

  据潜江市水利局介绍,“八五”、“九五”期间,该市基本上是采取“大跃进”的方式建设农村水厂,几乎没有做规划和论证。结果,到1996年,全市共投入农村水改资金1.2亿元,390个村累计建设了378座水厂。可由于布点太多,供水规模太小,用水成本太高,水厂基本上不能维持运转。到2004年,90%以上的村级水厂都垮掉了,多数农民又回到了在房前屋后打井吃水的状态。为喝到干净水,前些年农民甚至挑着水到市政府上访。

  潜江市水利局总结了这个深刻教训,在近年来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不盲目大干快上,而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当前农村人口变动的实际,按照新的农村饮水安全标准进行科学规划,步步为营。

  经过反复论证,潜江市的基本思路是不盲目建新厂,充分利用现有的供水设施进行扩网,提高辐射半径。扩网分三个层次,包括将城市自来水扩网,向周边农村辐射;将镇中心水厂扩网到周边农村;利用现有的联村水厂,进一步扩网。据测算,新建水厂人均投资接近400元,而扩网只需200元左右,大大减少了投资。今年,该市已有17个水厂实施了扩网改建工程。

  而对于通过扩网不能覆盖的区域,潜江则因地制宜新建适当规模的水厂。对于新建水厂,实行全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逐年分步实施,避免重蹈上得快垮得也快的覆辙。

  潜江市水利局局长康秋月说,过去水厂倒闭的根本原因是建设时没有坚持技术标准,设计水厂规模时没算经济账。吸取这个教训,经过多番摸底,我们测算农村水厂的盈亏界限是“千吨万人”,即一个水厂必须有日供1千吨水的生产能力,用水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才能保本微利。按照这样的标准,该市规划再建20多个新水厂,目前已新建3个。

  多方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

  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量多、分散、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的特点,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而必须采取“多轮驱动”的方式,保证工程投入。为此,许多地方探索新方法,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为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些地方,对于自愿改水的农户,由政府补助300元~600元,这种“以奖代补”的措施大大激发了当地农民的热情。据统计,在2005年赣州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资金中,群众自筹的就达1510万元。

  而一些地方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更是使得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走上了一条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道路,这对于弥补资金缺口、让农民尽快喝上清洁水以及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马鞍山市采取BOT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即通过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投资者30年的特许经营权,由投资者自行解决不足资金,特许期满后,投资者将水厂所有权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这一方式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不仅吸引了新的投资,而且原有的投资商也加大了投入力度。马鞍山市太白镇华业自来水厂就将原来一两千吨的供水能力提高到1万吨,解决了37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湖北省潜江市,则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全面参与到饮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中。该市由此形成了三种模式。一是公办民营式。将由政府建造的水厂的经营权,卖给企业或个人自主经营,实现“以水养水”。二是民办公助式。该市广泛发动群众投资建水厂,政府对其中建设得好的水厂进行资助,以确保其运行。三是先建后补式。潜江农场多,水利局与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场签订协议,由农场先自筹资金建设水厂,不坐等国家计划安排,等国家专项资金到位后再按人均80元的标准补贴到位。这些措施,加快了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步伐,去年他们解决了2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今年又将增加5万人。

  因地制宜:为了清水长流

  由于我国各地情况殊异,因此,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过程中,绝不能千篇一律,简单地照抄照搬,而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寻求相应的解决途径。

  记者在安徽采访发现,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该省创造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一是宁国模式。宁国市山区面积占80%,通过引山泉水入户,解决了山区饮水安全难题。梅林镇花园村,以前有“晴三天没水吃,雨三天水不能吃”的说法。在对山泉水进行过滤和沉淀消毒后,由管道输送给每家每户,解决了该村的饮水问题。这一工程造价仅2.48万元,村民每人集资100元、投工5天,仅一个月时间就完工了。二是南陵模式。为给血吸虫疫区群众提供安全饮水,南陵市对现有水厂的供水管网进行了延伸。南陵奚滩水厂管网延伸工程从2005年10月起实施,目前各级管网延伸铺设任务已经完成。记者在当地看到,新增设的水质化验室里,一套崭新的设备已准备就绪,可随时就水厂出水水质进行常规项目检测化验;水厂大门外,一条粗大、密闭的自来水管道跨过被血吸虫污染的河道,延伸向周围的1110户农家。三是马鞍山模式。马鞍山市根据自身实际,采用划分区域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的办法,计划用3年时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记者在湖北、江西、广西等地还看到,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实行了多种饮水安全模式,如联村供水模式、单村供水模式、水窖供水模式等。由于与实际情况相吻合,都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为解决工程建成后的管护难题,确保群众可以持续享用安全饮用水,许多地方都对已建工程建立了跟踪调查和水质监测制度。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通过民主选举成立的农村用水者协会,也对农村饮水工程的管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维护农村饮水安全的“长效机制”。如江西省赣州市的“村民用水协会”,就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公布水费收支情况,商议供水设备维修和管理中的有关问题等。在甘肃省凉州等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协会管用水,家家户户有代表;安全有保证,浇水吃水都放心。”(记者 周甲禄 沈翀 黄会清 何丰伦)

  

特稿:为了亿万农民喝上干净的水

  汪恕诚谈农村饮水安全: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近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解决3.23亿农村人口存在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资结构和保障措施如何?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近日就此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保障饮水安全、维护健康生命是人对水的第一需求。汪恕诚说,自2000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5年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及地方政府投入和群众自筹共投入222亿元,使67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了饮水困难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任务,农村供水工作由饮水解困向解决饮水安全转变。 >>>点击详细

  

特稿:为了亿万农民喝上干净的水

   中国制定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农村饮用水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分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进行评价。

  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指标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为饮水安全或基本安全。在水质方面,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为安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为基本安全;在水量方面,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升至60升为安全;不低于20升至40升为基本安全;在方便程度方面,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安全,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基本安全;在保证率方面,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点击详细

  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