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37栋古屋合成一座宅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10:3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37栋古屋合成一座宅院(图)

  不同时期古建筑分解后重新组合而成的亭台。本报上海讯9年前,安徽休宁县清代古民居——荫馀堂被整体搬迁至美国马萨诸塞州,开中国古建筑异地保护的先河,引来一片质疑之声。几年后的今天,这种备受争议的迁移式古建筑保护方式再次演绎。

  这个工程2005年4月启动,到明年年底全部完成。实施地为古徽州首府,如今的安徽歙县。按照实施者徽州学学会常务会长徐普来的构想,总共有37栋当地古民居被迁移,然后在歙县县城被重新“组装”,形成今天的“徽商大宅院”。

  实施者徐普来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因为两百多年前这个地方正是徽商第一人鲍志道的老宅——保艾堂所在地。据悉,“徽商大宅院”布局为一个“喜喜”字,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总投资达1.5亿元。徐普来说,组成徽商大宅院的古民居来自古徽州下面的一府六县,都是一些濒临坍塌的明末、清代及民国期间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按照“复原”的原则,整体搬到这里。不过,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迁移,而是根据考证的鲍家老宅原样进行搭配,把这些买来的古民居首先分解,然后重新组合。

  “买之前,它们都面临坍塌,再不管就要消失,所以我是在抢救。”徐普来说,这算是给后代留下一份古徽州的记忆。他透露,这里将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歙县文物局局长汪利权认为,对于那些没有列入保护对象的古民居现在的确是个难题,但“徽商大宅院”迁移式保护方法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探索,解决了保护的资金难题,调动了社会的力量。

  著名文物专家谢凝高说,对于这些没有列入保护对象的古民居原则是不能迁移保护。“徽商大宅院”的做法有一定的可取性,但这些建筑经过迁移面目全非,其原有的价值消失殆尽,重新组成的建筑即使用的是原来的材料,也是一座古建筑的赝品。《新闻晨报》供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