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楚山汉水构建和谐]一“网”情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07:33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黄俊华 张进 通讯员谭思曌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

  无论是社保制度的完善,低保制度的出台,还是特困救助制度的实施,无不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对民生的高度关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情关怀。

  社保,逐渐关联人的生老病死

  今年5月1日,《宜昌城区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开始施行。该《办法》规定,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实行一次性医疗终结报销制;符合工伤医疗支付项目的,按规定据实支付,最高限额为10万元,超过10万元部分的医疗费由用人单位承担。

  该《办法》同时规定,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并按时足额缴费后,发生工伤事故,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的,其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和工伤农民工或其法定代理人共同一次性领取,并同时终止工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关系。

  有关专家认为,该《办法》的出台实施,将为保障农民工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起到积极作用,是对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保制度的有益探索。

  我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合同制工人、全民固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1996年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从“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养老保险坚持扩大覆盖面,覆盖范围不仅从原来的国有企业逐步延伸到混合所有制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而且目前已有49万国有农场职工、146万灵活就业人员被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走在全国前列,科研转制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工作也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我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工伤保险工作不断加强,失业、生育保险稳步开展。社会保险正逐渐与人的生、老、病、死密切关联起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中受益。

  低保,从城市向农村延伸

  低保,从城市向乡村延伸低保,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救济制度。

  1996年3月1日,武汉市率先在7个中心城区开展低保工作,当时每月享受低保的仅6000余人。此后,该市两次扩大低保范围,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其中。

  为规范城市低保工作,确保贫困居民受益,2004年4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对分类保障、资金筹措、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等作出明确规定。

  7月,省民政厅印发《湖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重申了申请、审核、评议、审查、审批各项规定要求,同时要求实施限期保障。这是我省低保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为扩大低保受益面,给更多贫困居民带来福音,2004年9月,武汉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93万名农民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该市将有农业人口的13个区划分为两个类别,分别确定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和1500元的农村低保标准。至2004年底,我省低保资金发放基本形成民政、财政、银行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全省市县中心城区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乡镇达90.6%。

  目前,全省共有142万城市居民、10.7万困难农民享受到低保援助。有关专家评价,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低保饱含了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温情关怀,折射出以人为本的熠熠光辉,它是转型期有效缓解弱势群体的社会压力,帮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润滑剂”。

  特困救助,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成果

  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农村困难户的救助力度,救助工作正从过去临时性救助向长效救助机制转变。2004年初,我省正式下发《关于完善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并将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纳入省政府承诺的“八件实事”之一,省财政下拨3000万元专项救助金。全省各县市配套1520万元特困户救助金,基本做到按月或按季度发放。各地的救助对象一律经过本人申请、村民代表评议、乡镇公示、县民政部门审批等程序,统一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证》,建立救助档案。当年,实际发证发款救助45万人,救助人数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1%。

  2004年10月,我省出台《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方案》,内容包括:资助农村五保户参加合作医疗;有条件的地方,资助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大病保险;对患大病的贫困群众适当救助;降低定点医疗机构收费,力争在全省建立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

  今年,我省又将农村特困户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孤儿救助列入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范畴,筹措资金1.32亿元救助农村特困人群116万人,筹集资金1亿元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医疗救助。同时,“福星工程”自2004年3月实施以来,基本实现了农村五保老人在自愿前提下的集中供养目标,惠及16万多名孤寡老人。

  此外,我省还先后开展为残疾孤儿实施手术康复治疗的“明天计划”,帮助特困优抚对象解决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的“关爱行动”,以及覆盖残疾人生活、学习、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特困救助行动。

  随着特困救助面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