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报告解读 ③——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10:20 河北日报

  核心提示

  “今天,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是基于我省已具备的发展基础所作出的客观判断;

  这是基于我省面临的难得机遇所作出的客观判断;

  这是基于我省面临的严峻挑战所作出的客观判断。

  这是报告对我省所处发展阶段和面临形势的科学概括,标志着我省由此踏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征程。

  未来五到十五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如期或提前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时期至关重要。

  报告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所带来的“三大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鲜明指出,“环渤海”崛起是对我省作用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机遇难得,稍纵即逝。在这关系河北发展前途的重要关口,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嘱咐我们,要牢牢把握难得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也是6800万燕赵儿女的强烈意愿。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优势,再创新业绩!

  本版解读专家:苏银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士锋(省委研究室调研员)

  ■深刻认识三大机遇

  机遇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报告要点]

  置身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浪潮,我们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难得机遇。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这些都有利于我们赢得较长时间的和平发展环境,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

  [专家解读]

  ■融入全球化进程,打造新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国内大环境。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的今天。

  面对这一难得机遇,谁能积极应对,自觉融入全球化进程,谁就会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特别是我省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新兴产业,都需要借助这一大趋势,主动加强与国际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这不仅可以带来国际资本,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也完全有能力抓住用好这一机遇。

  [背景链接]

  据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调研发现,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使用跨国公司母公司比较先进技术的企业最多,占调查企业的45%;使用母公司先进技术的企业次之,占42%;使用一般技术的最少,占13%,这表明大多数跨国公司向在我国的投资企业提供了母公司的先进和比较先进的技术。

  机遇二:我国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报告要点]

  置身我国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难得机遇。当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方略、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引领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必将加速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既为我们立足于河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更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又为我们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实现更好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专家解读]

  ■利用广阔空间,提高经济素质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仅是中央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受产业结构的影响,资源依赖及高消耗是我省的“软肋”。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矛盾也更加突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显得十分紧迫。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有更高的自觉和更大的作为,切实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更快”和“更好”的统一。

  [背景链接]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资源和生态环境目标中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机遇三:“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

  [报告要点]

  置身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发展大势,我们尤其面临着充分发挥河北独有的“两环”优势、加快自身发展的难得机遇。中央已经把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对我省来说,这是作用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为我们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专家解读]

  ■“两环”迎来潜能大释放时期

  上世纪90年代,我省就提出了“两环”的概念。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因为受诸多因素制约,“两环”区位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时移境迁,如今,中央已经把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环渤海”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我省这一独有的区位优势终于迎来破题时刻。

  而经过多年培育,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综合实力的增强,主导产业的日益壮大,基础设施和港群体系的逐步完善,与京津之间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衔接,京津冀一体化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宏观环境和区域协作两大势力促动下,可以预见,我省“两环”潜能将迎来大释放时期。

  从区域协作环境看,未来几年是环渤海尤其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期。特别是在生产力布局、产业分工和基础设施衔接共享等方面协调合作的态势明显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主动参与到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共同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让“两环”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背景链接]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中将全国分为7个跨省区的经济区域,环渤海地区是其中之一。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这一区域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

  ■曹妃甸战略支撑作用凸现

  曹妃甸建港条件得天独厚,是渤海海域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多个3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以此为依托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曹妃甸工业区,在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现代物流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由于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不仅仅是河北的“一号工程”,还是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在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发展大势下,正如报告所说,“曹妃甸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为我们用好这一机遇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目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曹妃甸与天津滨海新区一样,都是渤海湾上最值得期待的“明星”。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将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把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有力地带动我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快速培育。

  曹妃甸对循环经济的探索,对可持续发展与节约型社会建设,对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都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链接]

  2005年2月初,国务院签批同意《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该方案;2005年12月初,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被列入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名单;2006年3月,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曹妃甸工业区,指示要把曹妃甸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打造两大新的优势

  [报告要点]

  抓住机遇,我们就能充分释放“两环”潜能,打造新的开放优势、产业优势,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做大做强我省主导产业,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

  [专家解读]

  ■打造开放新优势需“内”“外”兼修

  三大机遇就在我们面前,抢抓机遇,打造我省新的开放优势,一个基本前提是尽快培育我省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近年来,我省对内对外开放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度不断深入。除了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外,同时也得益于我省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对外开放,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定位水平得到提升,正在学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些企业开始选择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竞争。正是在抢抓机遇中,我省的开放型经济得到明显发展。

  但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各地也都在竞相加快发展。要打造新的开放优势,需要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苦练内功,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275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11.3%。

  ■铸造产业新优势呼唤“新军”助力

  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最要紧的是产业基础。我省已明确要重点发展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医药、建材、食品、纺织服装、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十大主导产业,着力建设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产业发展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入手:首先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抓住必须而且能够做强的产业;其次是大力推进能够而且必须做大的产业发展;第三是积极培育壮大有望为未来提供战略支撑的“新星产业”。

  [背景链接]

  2006年前三季度,我省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9.2%,钢铁、装备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80.4%。在产业基石的强力支撑下,我省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实现了良好起步。今年下半年,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迈出更大步伐,省政府决定选择5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支撑项目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予以推进。

  本报记者张许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