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优化中小学布局?生源是个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06:39 长江商报

  武汉公布中小学布局规划,欲破解“就近上学难”尴尬

  最多走500米,小学生就可到学校;住家附近1000米以内,也会有中学。10日,武汉市规划局公布的《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确立了这一目标。

  根据规划,该市将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撤并53所普通中小学,到2020年中小学减
少到508所。通过“撤拆并留、调整优化”后,老城区将以中心学校为核心完善布局;在新城区则以兴建教育园区为主。18个班以下的学校将予取缔。

  同时,还将扩大学校规模,用地总面积由现在的607公顷增至1027公顷,实现净增教育用地420公顷,让学生们拥有更宽敞的玩耍空间,为今后中小学校建设提供“蓝本”,逐步解决武汉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难”的问题。

  按规划,武汉主城区及南湖、后湖片等居住新城,小学服务半径将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控制在1000米左右,让中小学生就近入学。

  针对这一规划,一些家长、老师表示,小学生走路上学不超过500米,这在某些小区并不符合实际,因为生源难以保证。小区的人口是否密集,适龄的入学儿童是否多,这些因素规划也应考虑在内。

  目前,武汉城区有中小学561所,占地9105亩。但分布不合理,有的规模过小,有的学校不到10个班,最小的学校学生人均占地仅1.97平方米。

  □规划解读

  主城区办校不能少于18个班

  规划:学校用地按三级标准划分

  按规划,在武汉主城区范围内,中小学用地按主城旧区、主城新区和开发区及居住新城三级标准划分。

  其中,主城范围区内,小学以建24个至36个班的规模为宜,每班最高45人,办班规模不能低于18个班;新城区人口密度虽然较小,但也要结合学校交通设施的配置,学校规模不能缩小。在学校的用地指标上,主城旧区内的人均建筑用地、体育设施场地和绿地面积,不得低于10.05平方米;开发区及居住新城内的小学,每个学生的用地标准不得低于20.47平方米。

  初中的办班规模,应以24-36班规模的初级中学为宜,最低不能低于18个班,每班最高50人;高中的建设规模,应以30-36班规模的学校为宜,最低不能低于24个班,每班最高50人。

  在老城区内,每个中学生的用地指标,不得低于12平方米,开发区及居住新城的中学,不得低于20平方米/生。

  现状:老城区学校用地紧张

  江汉区黄陂街小学校长范永岁:该校虽是武汉市的示范中小学,但学生人均用地面积却不到5平方米。目前该校共有38个班,学生人数上千人,该校和武汉其他一些学校同样面临着学生活动空间狭小的问题。目前,汉口地区中小学人均仅6.85平方米,少的不到2平方米。

  “老城区用地的紧张程度远甚于城市其他地区,很多学校在用地面积上得不到保证,想把学校建大一点根本不现实。”范永岁说。

  江汉区明显地存在学校分布不均的情况。江汉区南部老城区学校较多,分布比较密集,基本达到让学生步行500米就能上学的要求,但江汉区的站北地区则由于很多是新建小区,没有配套的学校,以至于学生就近入学难问题相对集中。

  江岸区也存在分布不均问题。记者了解到,江岸区后湖街地区分布了曙光学校、红桥实验学校、育才中学、解放小学、武汉七一寄宿学校、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和育才小学7所中小学,而且这些学校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新城区几乎没有学校分布。尤其是在金桥大道沿线根本没有一所中小学。

  江岸区最小的一所学校,人均教学用地不足2平方米;西北湖菜场里有个农民工子弟学校,地方小得除了课桌椅什么都没有,且这种建在菜场或废弃工厂里的农民工学校还不在少数。

  武汉市将分成37个教育片用地

  规划:南湖等4片将兴建学校

  按规划,为促使中小学名校的均衡发展,武汉市中小学用地将采取“化整为零”方式,全市将分成37个教育片用地。其中,包括南湖、后湖等4片居住新城,沌口和东湖高新2片开发区等。

  每个教育片区内,按照建成区、新城区分别形成多所小学、中学联合体,并结合新旧城区的用地情况,确定不同的中小学布局模式。

  城区建成区的每一个区片内,规划一所或一所以上最大规模的中心学校,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地、200米—300米长的跑道。其余,另设置10所以上自成特色的用地达标学校。

  学校的建设模式,可以是单个学校独立建设,也可以是学校与学校建设模式、学校与公共设施建设模式或学校与住宅联建模式。同时,使中小学校教育设施向社区居民“敞开”,让居民与中小学生“共享”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

  按规划,武汉主城区及南湖、后湖片等居住新城,小学服务半径将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控制在1000米左右,让中小学生就近入学。

  现状:新建住宅缺少配套学校

  家住东西湖金山大道的陈先生:孩子在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读书,从家到学校需花半个多小时,上下学很辛苦,学习状态也受到了影响。因工作需要,陈先生夫妇也不能天天接送,孩子一个人每天来来回回家长很不放心。

  家住花园三村的黎女士也有类似感受:孩子课程任务很重,但因家住得远,孩子不得不很早起床上学,这又给孩子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据统计,目前,武汉市共有600多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缺少配套学校。较集中的地区包括:汉口火车站站北地区、江岸后湖地区和惠济地区。

  此外,东西湖金山大道、武昌友谊大道沿线等地区的新建住宅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但不少地区都没有建设配套学校,使得这些小区成为教育资源“盲区”。这势必造成局部地区的“入学难”。

  还有一些地区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江岸区的蔡家田;江汉区的站北地区、常青路沿线、马场角至唐家墩一带;汉阳的琴台路沿线、四新地区;武昌的积玉桥地区、中北路沿线;以及青山的友谊大道沿线等。

  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用地

  规划:建校时考虑“流动花朵”

  武汉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此次中小学布局规划中,是以包括暂住人口在内的实际居住人口为基数,武汉主城中小学建设规模的确定,已经是建立在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和适龄入学人口比例的基础上,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首先在学校用地上得到了保障。也就意味着,农民工的孩子与城里孩子享受的人均教育用地一样,从而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现状:“简易学校”用地紧张

  目前武汉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适龄入学人数达14万之多,全市有292所公办学校免收借读费接纳农民工子女,70%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入学,但仍有30%进入民办学校(或简易学校)就读。

  按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武汉市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即“流动花朵”)如在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读,将继续免收借读费(借读费一般为小学400元/学期,初中600元/学期)。

  此外,在入学就读、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入队入团、表彰奖励、考试评价、毕业升学、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收费管理等10方面,“流动花朵”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的待遇。

  目前,部分民办学校的校舍十分简陋(即“简易学校”),有的甚至没有体育、音乐、美术等各种教学教材,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条件,教学状态堪忧。

  开发商不得再建“微型学校”

  规划:学校用地“圈起来”保护

  到2020年,武汉市主城区范围内普通中小学规划用地总面积将达到1027公顷(目前为607公顷)。考虑到人口变化状况,规划将从用地上保障所有适龄人群在武汉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武汉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按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今后将不鼓励新建楼盘自己配建学校,将在居民集中地区,按照标准划定中小学用地范围。

  根据规划,武汉市普通中小学用地将在城市建设空间上优先得到保证。规划控制的中小学用地不得随意减少数量、降低规模或改变性质挪为他用。若需调整或修改,则应建立联席审查制度,必要时可采取听证和向社会公示。

  今后,主城内所有中小学用地将用“橙线”圈起来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而“橙线”的出现,将成为武汉市继红线(城市道路控制线)、绿线(绿地控制线)、蓝线(水域控制线)和紫线(文物保护控制线)之后,第5条城市公益设施控制线。这就意味着,三镇主城500余所学校在完成规划布点后,学校用地将接受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

  现状:“微型学校”浪费土地资源

  目前,武汉市只有1/3普通中小学用地面积达到国家标准,按规划要求,设定中小学用地强制控制线,2020年学校用地达标率将是百分之百。

  近年来,武汉新建小区内不停地冒出一幢幢高楼。可是,当初满心欢喜入住的居民却往往会发现,小区内没有建设齐全的幼儿园和小学。家长们只好带着孩子四处借读,被迫承受昂贵的择校费、借读费……

  武汉市规划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前,该市一些中小学校的建设多随住宅开发项目进行配套建设,学校的规模以开发项目的大小来确定。这一配建政策,极易造成开发热点地区重复建校,并产生众多“微型”学校;此外,开发建设的长期性使部分开发商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分别立项开发,绕开政策控制,回避学校配建。据介绍,开发商将原本规划的学校盖成商品房或挪作他用,导致新建、改建小区孩子就近入学难,居民反映强烈。

  本报记者 姚德春 肖畅 曹青山

  □市民热议

  规划实施受多种因素制约

  武汉中小学布局规划出炉后,学校、家长、老师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员。

  在某些小区难推行

  家长彭先生说,《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是为了孩子们上学方便,初衷是好的,但按照规划的构想,要拆并“袖珍学校”,建立相当规模的学校,小学生走路上学不超过500米,这在某些小区并不符合实际,因为生源难以保证。小区的人口是否密集,适龄的入学儿童是否多,这些因素规划也应考虑在内。

  青山区一冶六小学校长张萍介绍,上世纪90年代该校有1000多名学生,但由于计划生育实施后新出生人口减少,旧城区改造后部分家庭搬迁等原因,学校的人数在不断减少。目前,学校有490多名学生,分14个教学班,主要来自附近“500米半径内”的社区。学校的规模比较大,但生源却少。

  规划受其他因素制约

  青山区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此规划表示质疑,“1000米的范围内能建2所学校?”该工作人员表示,等研究此规划后再发表看法。

  汉阳弘桥小学党委书记魏萍说,按照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的教育方针,基本是就近入学,每个区也基本划分了片。但有些学生家长并不这样想,综合考虑到师资、设施等因素,可能跨区为孩子报名,这就是“家长择校”。学生上学需要坐公交,或几个学生家长合伙包一个车,接送孩子,这早超出了500米的范围,所以规划的构想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学校相对集中需资源整合

  据了解,今年3月份,武钢集团、长航青山船厂、武汉船用机械厂(461厂)、武汉重工铸锻公司(471厂)四家中央在汉企业38所学校正式剥离企业,移交青山区政府。

  武钢八中办公室的尤主任说,整个青山区中小学的分布相当密集,学生“就近上学难”的问题并不明显。但学校的相对集中,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为了达到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的效果,政府在接收这些企业学校后,势必要进行改造,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他举例说,在青山区建设一路附近,和平大道以南不大的范围内,初中有4所,小学有3所,其中武钢九医院附近就有2所。学校的扎堆集中,是对有限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加以改造。但如何协调,拆并哪一个,又要使学生上学方便,这本身是一个矛盾,政府应慎重对待。

  记者 曹青山

  □延伸阅读

  南京中小学布局规划倾听民意

  据南京日报报道 从2006年10月10日起到10月24日,由南京市城市规划和教育部门历时两年编制而成的《南京市中小学校园用地规划》将在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公开“亮相”,接受市民建言献策后将上报市政府审批,并以政策和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规划涉及760所学校

  据了解,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展出30多块展板,详细介绍了整个规划的依据、概况、原则。特别是还将推出与《规划》配套的GIS(地理信息系统)网络,该网络将全市所有中小学的地理、自然等概况资讯“一网打尽”,市民上网就可以查询到学校的具体地址、规模等信息。据了解,《南京市中小学校园用地规划》是以2005年南京市教育现状为基点,2020年为远期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11个区县(高淳、溧水和沿江开发区除外),涉及400多所小学和360多所中学。规划分别针对老城、新区和郊区不同特点,通过改造、扩建、新建、重组和置换等模式,逐步实现全市中小学学校的合理布局。

  小学1个年级3个班

  据介绍,按照区别规划的原则,南京市将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尽可能保留建校历史长、规模大、教学管理水平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学校。按照规划,今后全市小学办学规模将全部达到1个年级3个班规模以上;初、高中将逐步分离,初中办班规模将不少于24个班,九年一贯制高中不少于36个班;高中教学功能逐步向新区疏散,全市各名牌中学将在新区设立独立的寄宿制高中;职业学校将快速发展,在校生均达1200人以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