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给科技企业家成长创造空间 党代表建言科技创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08:08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家”,激起了党代表们的强烈共鸣,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政府视点:领军人才既要“自然生长”,也要“重点培养”

  “这个举措非常切合江苏的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也切中了江苏的‘
软肋’。”身为省人事厅厅长的赵永贤代表说,江苏是人才大省,但还不是人才强省。前者体现的是量,后者体现的是质。江苏不缺一般性人才,缺的是经济、科技领域里拥有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导型人才、拔尖人才。

  这类人才,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长”环境,也需要“重点培养”。赵永贤介绍说,目前我省正在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一是积极实施企业家赴境外培训工程。每年选派100名到国外进行短期、中期培训,还准备到世界500强企业里进行“跟班”培训。二是选拔百名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作为科技企业家的后备力量到企业挂职。三是开展百名科技企业家引进工程。这主要以海外归国人才和在国际上成功的创业人才。

  让科技企业家竞相涌现,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此省有关方面也推出了一系列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新政。如在改革权益分配上加大了激励力度,规定高校与企业横向科研课题的节余经费,允许用于兴办科技企业的注册资金;成果完成人可享受有该注册资本金对应股权的80%,学校享有20%。以股权投入方式,其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20%的股权等等。赵永贤说,可以预期,一个激励科技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正在形成。

  高校视点:要从观念领先走向机制领先

  “省委、省政府一直不断鼓励和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但是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理想,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王卓君代表是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对此体会尤深。

  如上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高校人才的自身原因,更多的还有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原因。目前高校体制改革发展还没有与市场、社会的需要接轨。王卓君坦言,大学的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这几年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趋统一,但也必须看到,科研体制管理和科研成果评价体制依然是一大“束缚”。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上,还要勇于实践,敢于突破。

  围绕推动自主创新,最近江苏做了很多工作,如推出科研成果转化基金等,这说明政府决心很大。王卓君认为,还要通过一定的平台,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投入一定风险投资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政府支持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合作,解决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形成自主创新成果。目前苏大正在酝酿“姑苏创新人才计划”,这个计划是苏州大学与苏州市通力合作,准备全力引进国际国内具有创新及创业才能的拔尖人才,使其落户苏大,参与苏大部分教学科研,但主要工作在于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创办科技型公司,而苏大则为他们配备研究生、提供实验室,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推动这些创新人才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企业视点:成功的关键是要“按需”研发

  “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产业化,睡在深阁里,就没有价值,”郭宏新代表是南京中圣集团董事长。他说,江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科教实力雄厚,但科技成果真正走向市场的不多,这与科研人员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科研人员往往讲求完美,但完美是需要高成本的。"郭宏新以自己的实践体验提醒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出于成本的考虑,需要牺牲科技成果的部分优点,来换取企业和社会的认同。这就要把眼光放远,在滚动过程中产生效益,而不是急于一次性挖取“一桶金”。

  “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把创新主体放到企业,让企业来提出问题,科研人员来解决问题,这个决策很有前瞻性。”郭宏新说,市场经济不能全靠政府,关键是科技人员自己。

  郭宏新对科技企业家的生存环境有着自己的理解:真正的创新点来自实践,科研只有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才有用武之地。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资金没有产业基础,怎么生存?只有靠技术,靠盯住企业技术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实现“按需研发”。政府唯一需要做的,是建立诚信机制,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激发、保护科技人员产业化的激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