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通断头路 架起连心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10:59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王润年王辉

  立冬前后,暖阳高照。赶在不日即将来临的大幅降温前,家住长安区枣园村的贫困残疾人王省娃,已经早早地搬进了政府为他们建盖的新房。一家三口在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区乡各级政府亲民爱民的务实精神。年初至今,长安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把各级财政收入的三成以上近亿元资金,全部用在了
帮助农民盖房修路、发展产业和科技致富等民心工程中,打通了无数“断头路”,架起了座座“连心桥”。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生活和出行条件,是各级政府“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去年以来的几次洪水,冲毁了位于大峪河、镐河等流域的3座桥梁和近千米生产路,给王莽、韦兆、五台、王曲等乡镇近30个村1200多户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为了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长安区把修复水毁路、打通“断头桥”列入区乡各级政府夏忙前的重点工作优先落实,先后投资近30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受灾的3个乡镇的30多个村600多群众出工出劳,进行修复建设,赶在忙前彻底打通了困扰近1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断头路”和“断头桥”;区上还通过财政拨付、向上争取等办法先后投入近200万元,在杨庄、鸣犊等乡镇实施人饮解困工程16处,新打机井16眼,新修水塔、蓄水池13座,解决了1.7万余人的“吃水难”问题;累计总投资9700余万元,新增通村水泥路182公里,使全区的油路通村率一举达到67.1%,从根本上化解了80个行政村、1.4万群众的出行难题。同时帮助近半数行政村同步实现村名标志化、照明路灯化、垃圾定点化等“八化”标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硬件建设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帮助农民寻找致富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是促进农民彻底脱贫、持续增收的关键。长安区皅里乡上原村是远近闻名的药用皂针种植专业村,可在两三年以前,这里还是长安东部旱塬上一个水利设施落后、基本靠天吃饭的穷村庄。近年来在乡政府和区科技、农业等部门的支持和帮扶下,农村能人方邦周、王社利终于在塬坡地上试种药用皂针并取得成功。如今他们联手创建的西北最大药用皂针种植基地已成为皅里地区的农业龙头产业,并实现了种植面积突破500亩,亩产皂针500公斤、每吨售价8000元的可观效益。“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正迅速带动本村和周边10多个村300多农民从事皂针种植,尽快脱贫致富。

  培育大量知识型、科技型社会主义新农民,是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加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此,长安区把农民科技人员培训和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技术和培训力度,迅速组建起了一支近300人的农民科技队伍,使一大批先富起来的农村能人成为懂技术、会管理中的“田秀才”和“土专家”。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科技、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区和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奠定了人才基础。在这些乡土人才的共同带动下,全区又形成了“蔬菜村”、“皂针村”、“蘑菇村”等60多个种、养、加特色专业村,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了40%以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