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川渝交流犹如亲兄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1:58 重庆晨报

  从行政区划上“分家”后,重庆和四川走过了近10年,彼此的往来,也越来越频繁。成渝城际列车的开通就是证明。

  民间虽有川渝“口水仗”一说,但这应是兄弟间“拌嘴”,有什么大不了的?走亲访友还是继续。本报推出的“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特别报道,今天聚焦居民交流。“重庆和成都的口水仗,原本就是一个家里的两弟兄在拌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梁

  梁平,1955年出生,重庆人。

  当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山风流人风流》、《拒绝温柔》等6部,长篇小说《朝天门》。

  国家鲁迅文学奖终评评委。2002年调成都,现为《星星》诗刊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文化圈内,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梁平。

  “重庆和成都的口水仗,原本就是一个家里的两弟兄在拌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10日夜间,正在北京开会的梁平,通过电子邮件给记者发来他的观点。

  梁平现在是典型的“双栖”人:家在重庆,2002年却调到成都,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成渝拌嘴就像兄弟吵架

  “我不赞成说重庆和成都有一种恩怨,就像两同胞兄弟的性格有差异一样,两个城市性格的差异是有的,但不是原则的分歧。”谈及这个敏感话题,梁平十分平和。

  妻子、孩子都在重庆,这座城市还有他年迈的父母。所以,每隔两周,梁平都要从成都回一次重庆。

  “重庆人周末约上几个朋友到成都去玩,成都人周末约几个朋友到重庆走一趟,这已经成为高速路上一道风景,这就是情感的认同、城市的认同。”每每回重庆、返回成都,梁平都会发现这样的风景。

  成渝交流无处不在

  照梁平的说法,重庆和成都因为相互太了解,甚至连彼此身上的胎记都清清楚楚。所以,才有了重庆人开夜车上成都,就为喝一碗成都的“老妈蹄花汤”。

  最早听到这样的故事,是在5年前了。后来,也跟朋友一起开夜车去成都,同样是喝“老妈蹄花汤”。

  “你说这是不是合作交流?肯定是。”自认对成都非常熟悉的杜斌说。

  作为老板,杜斌的产业中包括餐饮,“外婆桥”就是他的品牌。成都人的舒缓、细腻,导致他们在包装上特别出彩。“但是重庆人善于创造,比如泡椒系列的菜,就是重庆厨师开发后,在成都包装的。”

  杜斌很看好这种互补性的交流合作。

  文,本报记者杨光毅图,本报记者黄宇兄弟间要看到双赢的前景

  “重庆和四川之间,民营企业往来很顺畅。我想,一个原因就是老板们把赢利放在第一位,而没有去争那些闲气。”区域经济专家、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说。

  重庆人喜欢自己的城市,成都人亦然。“只要眼光放长远了,大家绝不会再计较一时之短长,而是从双赢的前景,来促进重庆和四川的合作。”王崇举作了一个假设:一位市民发现成都有什么好吃的,引进到重庆,重庆人也就有了口福。这未尝不是交流,也未尝不是好事。

  “对自己的城市爱得太狭隘了,就像对孩子到了溺爱的程度。”重庆大学教授雷亨顺说,重庆的寸滩码头和九龙坡码头,吞吐量已能满足重庆、四川的水路物资需求。“但四川还是在泸州筹建大型码头,最后造成四川的重复投资,也损害了重庆的水路运输市场。”

  与重庆邻近的邻水、达州、广安等,这几年与重庆的交流不断。不久前,广安市广安区招商部门,专程到重庆招商。

  “各取所需。”经常跟成都人做生意,重庆老板杜斌说得很实在。“重庆没有的,从成都取,成都也可以从重庆,获得想要的东西。”本报记者杨光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