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胶南科技创新路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3:4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胶南科技创新路线图
一切都在表明,科技创新正呈现出继往开来的井喷态势,催生着中国经济又一波次的奇迹增长。胶南,这个青岛西海岸的都市新区,同样靠科技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犹如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并最终开花结果,这里的科技创新体系日趋清晰,请看——

  他是个普通的农民,可他研发的10W电子节能灯,能产生50W白炽灯的亮度,节电率高达80%。他研制的40余种节能灯、20余种镇流器,被中国照明委员会及国家经贸委列为绿色
照明工程重点推广产品。

  他就是胶南市胶河经济区西下泊村的朱仕和。今天,老朱的“科海电器”注册商标如今吸引了海尔、青岛港务局、济南电力工程公司、西南电力工程公司许多客户,甚至内蒙古的客商也慕名而来,其产品畅销全国,业内无不称奇。

  事实就是如此,当前,胶南不仅企业创新声声急,农民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也同样信心十足,成果令人惊诧。

  目前,胶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先后荣获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山东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称号,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发展到18家,明月海藻集团企业技术中心更是成为首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

  胶南的创新成果如此耀眼,关键是构筑起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

  2003年春,冒着“非典”的危险,立志追赶世界微生态前沿技术的“海归”专家崔云龙来到胶南考察,市委书记张大勇热情接待了他。

  是投资商,胶南就欢迎。可崔云龙没有资金投入,他有的只是揣在怀里的6项国家专利、9个新药证书。这样的投资商,胶南还是第一次遇到。

  但敏锐的市委书记看到了这些“纸”的价值。他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研究入驻的政策。选址、土地出让一周完成,各种配套一步到位,市政府帮助企业融资6000万元。当年,微生态药品产业列入了胶南的国民经济重点发展产业。以后,市委书记张大勇每年到企业调研超过10次,并现场帮助解决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问题。

  事实证明,胶南的眼光是正确的。崔云龙的东海药业公司从成立到产品上市,仅用了18个月,2005年10月份,投资1亿元的二期工程完工,总产能将达60亿元,“东海”由此成为中国最大的微生态药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企业还是地区,一把手的科技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企业或地区的创新进程。”国家科技部一位领导在山东考察时曾经这样指出。从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山东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胶南的“一把手”正是这一观点的实践者。

  在胶南,党政一把手有“四个亲自”:亲自制定科技工作的思路、亲自研究科技工作的措施、亲自协调科技工作的问题、亲自总结推广科技工作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胶南把科技工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年的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中,考核分值达到25分。同时,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调度会,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今年就先后为企业解决难题30多个。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部门资源力量,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和服务环境,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这几年,胶南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制定出台了《胶南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和措施,形成了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

  同时,他们还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科技投入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了科技三项经费逐年增长机制,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2006年安排科技专项经费2000万元,充分发挥了“种子”资金的引导作用。各项优惠政策也得到了切实落实,真正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把自主创新摆在第一位

  走马胶南,可见全国最大的无梭织机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手推车制造基地、世界第一海藻酸钠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微生态药品生产基地“四个全国之最”。“东海药业”在胶南创造了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经济神话,自主研发的4项国家“863”计划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GMP证书。而“泰发”、“明月”、“星火”却是胶南本地的自主品牌。青岛泰发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制造手推车的专业公司,年产量700万台,年外贸出口过亿美元,今年又率先自主开发出巨型轮胎。全国之最的星火纺机集团年产量1万台套,获“世界轻纺工业专业设备制造业500强第一名”称号。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亚洲第一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主导产品海藻酸钠年产8500吨,跃居世界第一,“膜集成技术提取甘露醇的应用研究”又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

  所有这些,无不闪烁着科学发展观的光芒,无不印证着胶南自主创新的灿烂。围绕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胶南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奖代补,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核心。胶南下大力气支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对新建的国家级、省级、青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财政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目前,全市已发展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明月海藻集团成为首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出青岛名牌10个,山东名牌4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

  同时,要极力促进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立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胶南已有50多家企业与80多家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得以迅速转化。在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期间,胶南邀请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胶南举办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并与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东佳纺机集团与中国石油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分别签订了兴办科研教学基地协议,天一集团与青岛大学联合成立了红旗纺机研究所。明月集团已被列为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近三年,胶南共有157个项目列入国家和青岛市级科技发展计划,取得科技成果140项,获青岛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3项。

  此外,还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扶持专利的政策措施,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且成果转化效益明显的给予5万元奖励,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在计划立项、成果鉴定、科技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充分调动了企业创造发明、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82件,居全省县级市首位。涌现出9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有4家年申请专利100件以上,其中东海药业公司和同春电子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两项高新技术还分别申请了美国和德国专利,实现了胶南国际专利零的突破。

  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胶南坚持把产业集群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提升了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具体说就是主动承接大青岛科技产业辐射,不断加快与青岛“三大特色经济”和“四大产业基地”的对接步伐,积极组织实施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扩大增量、激活存量、提高含量”。

  扩大增量,就是加大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力度。胶南市突破县域工业分散布局“小而全”的格局,规划开发了临港经济开发区、董家口重工业、灵山卫造船、王台纺机物流“四个产业基地”,引进建设了中国铝业集团再生铝、海尔胶南工业园、美国普洛斯物流、德国蒂森克虏伯机械加工等一批内外资大项目,成为胶南最大的产业承载平台。其中仅临港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106个,总投资210亿元,吸纳2万人就业。这些项目的引进和投产,成为胶南工业发展的重要一极,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依托“四个产业基地”,他们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市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食品与药物、家电电子、橡胶轮胎“四个产业群”,共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0家,达到570家,带动镇村发展配套企业1500多家。

  激活存量,就是壮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着眼于培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源型企业,制定了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培养企业以创新求生存、以世界为市场的眼界和气魄,形成了具有胶南特色的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明月海藻集团承担过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五”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万吨糖醇项目已正式投产,海藻纤维的研制与开发、降农残植物生长素的研究已进入小试阶段。目前该企业在同行业中生产规模已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琅琊台集团的衣康酸生产技术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衣康酸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5000吨,居世界首位,其衍生物缓释阻垢剂、衣康酸二甲酯、二丁酯等产品相继开发成功。

  提高含量,就是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重点围绕纺机、化工、食品加工、橡胶轮胎、造纸等产业,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东佳集团通过应用CIMS系统,提高工效3倍多,降低产品设计费用三分之一,他们聘请了2名中科院院士作技术指导,3名农民出身的技术人员享受到国务院津贴,目前正在积极探讨与俄罗斯合作生产片梭织机事宜。在改造传统海洋渔业方面,狠抓了优质苗种和先进养殖技术的引进、推广,全市已发展养殖水体25万立方米,育苗水体10万立方米,深水抗风浪网箱776个,成为江北最大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基地。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2005年1月26日上午,我国首台300立方米/时模块式冷凝油气回收设备,在青岛石化成功安装,该设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油气回收率达到95%以上。这台“国内第一”的主创专家——王建基老人显得特别兴奋。

  王建基今年已经71岁了,原来是华东石油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退休后,他一直没闲着,这项冷凝式油气回收技术就是他的晚年杰作。这项技术要想产业化,面临不少难题,特别是资金方面,一台装置的试制费用就高达近百万元。胶南市晶体元件厂得知这件事后,主动和王建基联系冷凝式油气回收技术开发。经过协商,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组建青岛德胜油气开发科技公司,王建基以技术作价20%成为股东,并被聘为总经理。

  这是胶南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胶南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坚持引进、培育、使用并重原则,大力加强了党政干部、企业经营和科技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他们下大力气引进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按照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的模式,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发挥其在推动胶南经济发展中的牵引作用。目前,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美国联合大学、中国兵器工业研究院等众多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已入驻建设或达成入驻意向,这将为胶南培育科技创新源头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在引进人才上广开渠道。通过采取创业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先后引进浦发金桥、莱钢建设、清华紫光等一批产业化团队来胶南创业;成立“胶南市高级专家协会”,建立专家智囊团,实施选调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工程。

  胶南全面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近三年已培训500余人,大大提升了企业科技队伍素质。目前,全市已有初级职称人才20277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1873人,其中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5名。还实施了乡土人才开发战略。

  为真正留住人才,他们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的选拔引进、人才评价、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创业,重奖突出贡献人才,设立了“贡献突出人才奖”,对来胶南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了领导干部与高层次人才结对联系制度,并开展了评选“荣誉市民”、“优秀外籍人才”等活动,设立了青岛西海岸人才嘉园,为在胶南创业的高层次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家”的氛围,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活泼局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