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农水”抗击百年大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7:09 大众网-大众日报

  

“小农水”抗击百年大旱

  秋旱,百年一遇

  今年以来,全省降雨量仅为537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16%,比去年同期偏少32%。特别是进入9月份以来,全省降雨明显偏少,9、10两个月降雨量只有18毫米,比历年偏少81%
,比去年同期偏少92%,为1916年我省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历史同期降雨量最少的之一(1957年14毫米、1918年15毫米)。加之气温偏高,造成农田失墒严重,旱情发展迅速,对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造成了一定影响。

  秋旱,百年一遇。截至11月2日,全省农田受旱面积已达4015万亩,其中重旱740万亩,全省有190万人、116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全省有近350万亩农田因干旱失去最佳秋播时机,只能推迟或白茬调整待明年春播,山区丘陵地区已播种的小麦因墒情不好,已有70多万亩小麦出苗不齐或缺苗断垄。但近日记者在沂蒙山区的莒南县采访时发现——

  这里的麦苗绿油油

  11月,该播种的小麦都已播种完。记者从莒南县农业部门了解到,今年该县完成小麦播种面积49万多亩,比上年减少几千亩,基本完成预定任务。而且,已经播种的小麦大多出苗良好。

  大屯村是一个丘陵村,位于莒南县石莲子镇,村里的土地大都是丘陵薄地。但在该村位置最高的岭上,记者却看到一个被成排柳树环抱着的大水池,足有半个篮球场大。水池周围的地里,都是葱绿的麦苗。

  “这方圆1500亩的耕地,原来只能靠天吃饭,曾经连续4年种不上麦子。”该村的曾兆海站在水池边,指着绿油油的麦田说。2003年,又遇上大旱,镇里和村里的干部组织村民连续大干三个多月,修建了独出心裁的“连环井”:打了10眼井,并在地下8米深处用高、宽各一米半、总长1800米的通道连接在一起,再经过二级提水把水提到最高处的大水池里。“这种连环井水很旺,连续抽5天也干不了。虽然当时吃了很多苦,但天再旱地里也能浇上水,村里还靠它建了200多个大棚,吃上了自来水,大伙心里很高兴。”曾兆海言语里很是自豪。

  “小农水”,大水利

  在莒南县,像这种因地制宜、群众自创的“小农水”模式,还有很多。洙边镇结合小流域治理,采取层层打坝、节节拦蓄的方式,把平时的雨水积蓄起来。目前,该镇已经把辖区内的11条河道治理好,共建桥涵220余座,拦河坝350道。一个个看似不大的小水坝、小水库,星罗棋布,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很可观的蓄水量。记者在这儿采访时看到,虽然已经几个月没有下雨了,但这儿的河道里面还在流淌着清澈的水。洙边镇靠这些“小打小闹”,增加蓄水200万立方米。

  十年九旱,促使莒南县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四种治水节水模式:一是河道梯级节水模式,在多河道的丘陵山区,通过修建梯级拦水坝,提高地表径流的拦蓄能力,直接为农田灌溉提供水源;二是渠道防渗节水模式,在低山丘陵区采用建石渠、衬砌等方法,提高渠系的利用率,缩短灌溉周期;三是库区管道节水模式,将灌溉支渠进行改造,实现自压输水灌溉;四是高位水囤节水模式,在山岭制高点,根据控制面积建造“水囤”,作为补充水源进行灌溉。

  如今,一个个小的水利设施,已经撑起了该县的农业大水利建设。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近年来,全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的势头有所减缓,面上农田水利建设甚至一度呈滑坡趋势。从投资、出工、实际完成工程量和项目数等方面看,2003年以后一直在下降。但在莒南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直没有放松过。

  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关键在于该县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11月7日,葛迎昌在他家的茶园里给茶树浇了一遍过冬水,水就从离茶园不远处的一个小水库里抽的。这个小水库是村里依河道修建的,围绕着水库发展了许多茶园。谈起种茶的收入,这个有些腼腆的庄稼汉脸上满是笑容:“一亩茶年收入六七千元不成问题。”

  有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农民就有了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通过产权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了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对小型水利设施工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人、集体、民营企业或外商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发展民营水利和股份合作制水利项目。据悉,在整个临沂市,民营水利工程已达7万多处,群众自发投资4.6亿元。

  在兴修水利时,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一是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莒南县,县乡村分别制定了中长期规划,每年都组织乡镇规划评审汇报,做到“一届跟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道岭,一治一个流域。二是政府财政要加大投入。全县县乡财政每年投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少于2000万元。为解决好管理粗放的问题,莒南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程管护领导小组,水利部门制定了具体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程,引导成立了灌区协会、农民用水协会。在技术服务方面,充分发挥县抗旱服务队和基层635个水利服务组织的作用。

  图为农民在浇水抗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