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站在学者肩头享受文化北京讲座族的快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9:41 石家庄日报

  “听讲座去!”在北京,日益丰富的周末文化讲座正逐步演变为一种文化时尚,就像那些不定期看一场小剧场话剧就浑身不舒服的“雅皮”,热衷听讲座的人群已经把听讲座当成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一种浸泡在文化之中的“诗意栖居”。听讲座让他们获得知识,更让他们收获信心和快乐。站在学者的肩头享受文化

  北京“讲座族”的快乐生活

  11月的料峭寒风,无法阻挡“讲座族”们在北京各大文化讲座中往返穿行的脚步。

  听到有人用“讲座族”描述他,55岁的王志坤有点得意。他手里有多张文化讲座的时间表:周六上午,北大;下午,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涵芬楼;周日上午,国家图书馆、科技馆;下午,首都图书馆、现代文学馆……一个周末,王志坤通常要赶四五个场。

  44岁的田女士从单位内退后也成了“讲座族”:周末,她会打扮得光鲜齐整,往返在几大文化讲座之间,如饥似渴地聆听,并用心在一个大笔记本上做记录,有时还带着微型录音设备把精彩讲座录回去反复听。

  对于随着周末公益文化讲座的兴盛而大量涌现的“讲座族”,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业务部负责人曾军这样概括他们的生活:像打仗似的从一个讲座赶往另一个讲座,也在讲座上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把周末听讲座看得很重要,就像参加每周一次的盛大节日;很多人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对知识满怀虔敬。

  校园里也有不少“讲座族”。在北京大学,11月10日音乐家小柯的一次音乐与创业的主题讲座就让不少学生异常兴奋,来自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的研究生匡伟立刻圈定了它。“每个周末都要仔细挑选几个讲座,认真去听,有时候讲座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出课堂学习。”他说。

  校外的“讲座族”也喜欢跑到北大“三角地”,仔细记下有哪些讲座,然后带回去认真挑选,或介绍给别的人,“听讲座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今年已经从北大法学院毕业的小郑告诉记者,周末,他和朋友还会返回校园延续从前的习惯:成群结队赶往不同的教室,给演讲者送去真诚的赞赏和掌声。

  王志坤是2005年下半年开始迷上讲座的,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三联韬奋书店的周末讲座几乎每场必到。社会学家郑也夫的演讲《衣食住行的社会学思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跟大师面对面交流,非常有助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很多讲座的内容,回去我就给家里人复述,尤其是儿子,受益匪浅!”

  涵芬楼另一场文学家们的“豪门盛宴”让30岁出头的董先生大呼过瘾,这是一场名为《卡尔维诺沙龙:为什么读经典》的讲座。主讲者是莫言、李敬泽等8位当代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他们向听众剖析了意大利先锋派作家卡尔维诺的写作特色、经典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经典对作家的影响以及对时代的影响等,让董先生这样的外国文学爱好者深受启发。

  11月10日晚,北大经济学院举办的小柯讲座不仅让现场数百名大学生热血沸腾,也吸引了不少IT业者和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一家电脑公司任职的小刘认为,小柯及其朋友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极具启迪意义。

  曾军认为,文化讲座给“讲座族”带来巨大的心灵满足,让心怀文化理想的人们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尤其有利于人们站在专家学者的肩头认识和解读各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学会以文化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社会生活、应对飞速变化的客观现实。

  在北京,各种各样的公益性讲座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科技馆、涵芬楼、三联韬奋书店、中央电视台以及北大、清华等一批高校都开办了自己的讲座,有的特色鲜明,有的无所不包,有的精深缜密,有的深入浅出,其范围囊括文学、美术、影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建筑、计算机、教育、健康等几乎一切领域,吸引着大量受众,给北京人略显浮躁的周末生活覆盖上一层厚重、温润的文化气息。

  “社会不仅仅需要娱乐。”一位署名阿森的“讲座族”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当越来越多的戏说和娱乐让一个民族日益浮躁和浅薄,讲座催生出来的“讲座族”,或者说“讲座族”催生出来的各种讲座,实际上是对更具有严肃精神内涵的学术文化的积极肯定,一个优秀的民族永远需要自己的精神家园,更需要培养甄别各种文化的能力。

  涵芬楼业务部负责人张战生认为,近年来人们对物质的追逐和反思促使精神和文化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起来,通过与当代一些重量级文化人物的对话,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清自身与时代的关系。

  郑也夫向记者介绍说,不仅北京,其实全国各地的公益性文化讲座早已风起云涌,南方治学开讲的风气更盛。但他认为公益性文化讲座有其先天局限性,“不容易做大,注定是小众的,它吸引的是那些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以目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很不错了。”

  在北大,讲座承办方有各个院系、校团委和协会,每年上千个讲座,层次各有不同,内容涉猎极广,对此,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郑清文呼吁更多的“讲座族”积极参与,“千万不要以为校园讲座只是书生意气的清谈,在北大各种讲座上露面的都是在其学科领域内得到肯定的大师或专家,非常有利于各种社会身份的听众解惑释疑、开阔眼界,更能促使年轻人进行职业谋划、思考未来。”

  记者采访的几家讲座主办方都认为,公益性文化讲座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讲座和“讲座族”仍然需要引导,让听众和专家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拆除交流的藩篱,由浅入深,共同探索知识的奥妙,从而使更多的人成为知识的受益者。新华社记者陈鹏、郭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