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报告解读⑧--五大布局构建和谐河北(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10:26 河北日报

  ■塑造民魂,构建和谐河北的精神支撑

  [报告要点]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构建和谐河北,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培育和谐文化与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

  [专家解读]

  积极塑造民魂,核心内容是部署和谐文化建设与培育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作支撑,难以生生不息、历久不衰;一个地区没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作支撑,同样难以携手同心,团结奋进。特别是在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多元化深入发展,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作为一个区域人群的共同性格,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我们要重视制度,但也要重视文化,因为制度的土壤是文化,制度的根基是文化。制度的特性是强制性,不考虑人的主观感受和思维习惯。但人偏偏是有思想、有意识、有习惯的,追求快乐、做感兴趣的事情是人的天性。

  因此,制度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在依赖制度的同时,我们应当利用文化的渗透内功,以人为本,顺应人的天性,使其从被动地服从变为主动地接受和享用,从而达到制度要求与个人观念、习惯和修养的契合,这样,才能取得根本的、长效的结果。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只有将建设和谐文化上升到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的层面上来认识,将河北人文精神作为今天构建和谐河北的强大文化和精神力量来弘扬,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人心中,才能指导每个人投身到和谐河北的建设中,努力成为和谐河北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建设者,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是报告着眼于构建和谐河北,对建设和谐文化提出的明确要求。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我们要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在理论、新闻、文艺、出版、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中,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设、不断推进。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向上、共同前进。

  ■以两个精神为纽带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就是要深入进行和谐精神、和谐理念教育,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和谐创建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要充分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对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和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我们应通过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积极营造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思想道德力量。我们应通过发现培养、宣传表彰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向李家庚、林秀贞、陈印田、范振喜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心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宣传舆论单位应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要把和谐文化建设落实到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实践中,落实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落实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进程中。

  ■弘扬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

  报告提出,要着力弘扬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支撑。

  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是与和谐河北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央精神在河北的地域化。它以民族精神为根,时代精神为魂。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根本的文化精神或文化的一种根本精神,深深地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凝炼出不同的人文精神。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既寓含着人类共性的人文精神,更彰显着自身个性独具的人文精神。这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河北人文精神是在河北这块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因而理所当然地显露出河北地域与历史的特色,富含河北文化的风骨和神韵。

  我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孕育形成了既与民族精神相统一,又有地方特色的河北人文精神。古人提及的燕赵风骨,其核心就是“慷慨悲歌、任勇尚侠”这八个字。这独特的人文传统是我们今天建构新的河北人文精神所凭依的基础和源头活水。但是,在耿直、仗义、敬诚、刚烈之外,受农耕文化影响河北人文传统中又有比较安于现状、缺乏较强进取精神的一面。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突出表现就是观念保守,商品经营意识差。

  当前,河北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实现了“翻两番、三步走”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河北人民又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伟大历史使命。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人文精神。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我们立足于河北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现代主体身份反思、透析并重新阐释我们的人文传统,充分开掘和弘扬其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培育和建构既体现崭新的时代精神又具有鲜明地域文化个性的新河北人文精神。

  因此,报告对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作出了“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概括,力图使其成为具有河北特色的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精神支撑,凝聚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巨大合力,激发推动河北现代化步伐的不竭的创造力。

  ■促进民和,形成构建和谐河北的强大力量

  [报告要点]

  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党群关系的和谐,实现各族各界各方面的团结,既是构建和谐河北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目的。

  [专家解读]

  大力促进民和,核心内容讲的是增进社会团结和睦,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党群关系的团结和谐,是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任务。报告把促进民和专门作为一部分来讲,为的是强化全社会的和谐意识、团结意识、和睦相处意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构建和谐河北的强大合力。

  ■促进五大关系和谐是重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报告指出,在构建和谐河北中,要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真诚合作。

  我省具有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省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需要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总之,要努力实现社会各阶层在政治、精神上的和谐,使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共同融入到建设和谐河北的伟大事业当中。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社会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触及,不同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避免顾此失彼。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团结一致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和谐河北由全省人民共同来建,又由全省人民共同享有。人民群众既是享受的主体,又是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建设和谐河北需要全省人民的齐心协力。而人民是由众多的家庭、乡村、街道、社区、团体、机构、组织等社会细胞组成的,系统要协调,其内部要素必须协调。构建和谐河北,培育互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互励、同心协力的社会细胞良性生态,有效地消解那些危害社会细胞良性生态的风气和行为,才能形成巨大的正面推动力量。

  ■五大关系中党群和谐是关键

  报告十分明确地提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团结和谐,是引领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而我们党是执政党,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获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就成为共产党能否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条件。这一观点,既总结了我们党80多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体现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对世界其他政党兴衰规律的思考。

  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历来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群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牢固、强化党群关系,就要少讲空话,少说大话,多想实事,多办实事,切实为人民的实际利益着想,拿出实际行动证明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

  党群关系的强化和增进要靠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要求全体党员必须用心、用真诚、用付出为人民的事业而努力,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共产党员既要成为带领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贴心人,又将在为人民服务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得到教育、提高,同时接受群众最直接的监督,从而更好地营造党和群众鱼水相依的联系,由此必将大大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只要我们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只要社会各个方面和衷共济,建设和谐河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就会变成现实。

  因此报告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本报记者 闫锐

  链接

  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

  坚韧质朴

  重信尚义

  宽厚包容

  求实创新

  ---摘自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

  名词解释

  ■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百姓心语

  离开土地也有"根"

  这两天,省会裕华区南栗村的田秋生特别关注省第七次党代会,他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党代会报告里专门提出要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前些年,南栗村被征地时,对农民的补偿仅仅是每人补助了几万元钱。为这,田秋生心里总觉得好像少了条“根”:“居家过日子,谁没有个三灾六难的,谁没有老的时候,万一真有啥事,征地给的这几万元钱够干什么?”

  近年来,附近的几个村也陆续被征了地,住在这些村的田秋生的亲戚们除了领到补偿金外,还普遍享受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田秋生羡慕不已。“现在省里提出来,要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不是我们这些离开土地的农民也能找着自己的‘根’了?”

  "看病不难"有盼头

  "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搞大病统筹、合作医疗,这可就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大问题了。"付继贤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薄弱、农民看病难问题深有感触。

  刚刚为乡亲做完简易外科手术的南宫市苏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付继贤说,南宫市共有11所乡级卫生院,大部分房屋还是改革开放以前盖的,有不少危房。由于乡村医疗条件差,城市看病又太贵,农民大多是小病自己扛,大病家里熬。"一定得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付继贤如此期盼着。

  听说前段时间上级已经开始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情况进行摸底,附近两家规模较大的乡卫生院还在上级的帮扶下翻盖了房屋,付继贤非常高兴:"现在我们最盼的就是省里的政策早一点全面铺开。只要有政策,哪怕是自己先添一部分钱买器械设备,也高兴!"

  "平安签名"永流传

  “治安良好、民风朴实是我选择回家乡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省会某家网络公司分支机构供职的陆女士说。

  陆女士的工作生活离不开网络聊天软件,而她曾经在MSN个性化签名里标注的“家在中国最平安地区”,曾在网友艳羡中引发过好几次争论。

  前不久,陆女士却悄悄把签名里这句话去掉了,因为她在下班的路上遭遇到一场虚惊,在一位陌生路人机智巧妙的提醒下,才避免了被匪徒抢劫。可是听说这件事后,网友们反而一致建议她把签名改回来。“网友们都说,素不相识的路人能够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正说明石家庄治安好,河北民风正。”

  “我准备把平安写回我的MSN签名里,并希望它能永久保留。我还要告诉网友们,河北最近在开党代会,提出保障民安、塑造民魂,我的家乡正在为建设安宁和谐、富有人情味的环境而努力。”

  文/本报记者 朱艳冰 闫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