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街头“抱抱团”,能否消除冷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02:58 沈阳网-沈阳日报

  余晨曦胡芳叶锋

  如果你漫步街头,眼前突然冒出一个陌生人,想要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或者向你“索要”一个拥抱,你会接受吗?在一些城市,最近“兴起”一项名为“抱抱团”的活动。据说,这种“予抱”或“索抱”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陌生人之间的冷漠”,然而,这种做法引起了不少争议。

  突如其来的拥抱

  据了解,“抱抱团”源于澳大利亚新近兴起的一种名叫“FREEHUG”的游戏。当地有青年在悉尼街头发起“给予陌生人拥抱”活动,以传达一种“来自陌生人的关怀”。

  上海“抱抱团”发起人是一位网名叫“白骨”的IT企业职员,他在网上看到澳大利亚“FREEHUG”的视频后,“被深深地感动了”。当天,他特意拥抱了自己的父母,“我想,你也很久没有拥抱自己的父母了吧?”

  随后,他在网上建立了一个“上海抱抱团”的QQ群。几天之内,就召集了10名声称自愿在街头“索抱”的网友。11月4日下午1时,他们每人举着一张写着“来吧,抱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拒绝冷漠”等字样的牌子,来到上海南京东路。10个人分成两批,分别从南京东路东、西两头出发,开始“抱抱团”的首次行动。

  网友“小呆雪”在她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一对情侣从我身边路过,先生和女士分别拥抱了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看到我的牌子,很高兴地张开双臂拥抱我;一个坐在花坛边休息的女士,把她5、6岁的小男孩推到我旁边,说:‘去,跟阿姨抱抱’。那个小孩很害羞地抱了我一下;有个抱小孩的女士,把她手中的小孩交到我手里……还有很多中年人、年轻人,主动从老远张开双臂来拥抱我。真是让我很感动!”“天天”、“Richard”等参加活动的网友对自己给予陌生人拥抱而感到快乐,他们说:“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每一次拥抱都会留在我的记忆里。”

  拥抱引发争议

  一个微笑的男子或者女子,举着“抱抱,拒绝冷漠”的牌子,向路人展开双臂———你会拥抱他(她)吗?如此热情奔放的肢体语言,能否被含蓄的东方人接受?

  除了快乐,“抱抱团”在南京东路的第一次亮相还收获了其他感受。活动开始不到二十分钟,就“招来”了警察。警察让几个“抱抱团”成员到公安分局“协助调查”。警察对从未见过的这种行为感到疑惑。最终,“抱抱团”被警察劝离。

  首次活动以后,“抱抱团”成员将拍摄的活动视频、图片、日志在“猫扑网”、天涯等发布,引来了更多关注。一些讨论“抱抱团”的帖子在网上大打“口水战”。

  上海松江区张泽中学的高老师说,如果自己在街头遇到“抱抱团”,是否会拥抱他们要看心情而定,如果心情不好就不抱了。此外,性别也是一个因素,如果是男的她觉得还是不容易接受。不过她并不反对这样的做法。她认为,年轻人应该抛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容易疏远的城市。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陆长玮提出疑问:“一刹那间的拥抱,或许会让人感到慰藉,但这样的温暖能长久吗?”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拥抱首先是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这是关系亲密的人才会去做的一件事;而大街上的公然拥抱则让人觉得突兀,这种突然、奇怪的事情不但对人不尊重,还会让别人觉得好笑。

  拥抱能否消除冷漠?

  街头拥抱是否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漠视呢?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表示,在现代社会、工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抱抱”是对“冷漠”象征性的提醒,对消除冷漠来说是很微弱的人文补充。温情是可贵的,但一个突然的拥抱不能维持长久的温情。保持温情更需要养成日常习惯。

  复旦大学人类艺术研究所戴民朝博士说:“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要让人们在交往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人们应该给自己信心,给他人信任,在以行动表达温情之前,人们应该在自己心中首先唤起温情。”

  于海说,一个眼神、一个点头可以表示一种善意、尊重,一个手势、一个微笑能够透露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抱抱”行动不乏新意但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营造生活中的温馨和谐,“更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