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谐社会”是什么——论用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和谐四川”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06:4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编者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集中研究和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和谐四川”建设,本报即日起以“用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和谐四川’建设”为主题,集中推出8篇评论员文章。敬请关注。

  当前,我省各地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广大干部群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表现出建设“和谐四川”的满腔热情。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紧密结合四川实际,扎扎实实推进“和谐四川”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站在这样的高度,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一个根本问题:“和谐社会”是什么?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决定》,进一步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方针、政策系统化、纲领化,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新的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从“社会和谐”到“和谐社会”,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省委从四川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和谐四川”的战略任务,适应了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得到热烈响应和广泛赞同。

  构建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更高

  用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和谐四川”建设,必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

  构建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后,我们还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奋斗。现阶段,主要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发展目标出发来思考和确定建设“和谐四川”的任务,首先解决那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和谐四川”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很大程度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用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和谐四川”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来的,因而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等等,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发展。对四川来说,发展不够仍然是建设“和谐四川”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协调发展消除不和谐因素。

  实践表明,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如果发展长期不协调,不仅发展本身难以持续,而且会引起社会不和谐。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很大,“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环保问题特别突出,不能不更加强化“五个统筹”,不能不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不能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能不实施就业优先、教育优先和环保优先的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用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和谐四川”建设,必须更加重视化解社会矛盾。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重要的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法治四川”建设,推进依法治省;更加重视文化强省,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形成遵法纪、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新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才能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由全体人民共建共享

  综上所述,只有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才能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根本目的,也才能扎扎实实推进“和谐四川”建设。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在这里,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乌托邦”。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天时、地利、人和。用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和谐四川”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让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入手,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本报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