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位专家把脉社会工作:警惕工作者成为社工官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10:20 公益时报

  编者按:“社会工作的春天来了!”自从社会工作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决议后,相关部门无不欢欣鼓舞,仿佛在不久的将来,充满奉献和服务精神的社工氛围就将伴着和谐社会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但是,正如一位年过七旬的社会学家所说:“春天并不意味着繁荣和收获”。实际上,在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建设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相关内容放在党建部分。那么,社工领
域如何解读这一决定?社会工作的内涵是什么?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如何?社会工作理论来自西方,实践中,我们应当如何建设中国化的社会工作?

  11月10日,10位来自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学者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些专家,年轻的只有30多岁,年长的已经70多岁,可谓老中青三代结合。于是,思想火花在相互碰撞中绽放。

  限于版面,本报只能选区部分观点与读者共飨,且当抛砖引玉,期望引发大讨论。同时,本报开设“社会工作大家谈 ”栏目,希望经济界、医学界、教育界、海归、居委会等领域的朋友踊跃投稿。

  让“社会工作”流行起来:十位专家把脉中国社会工作

  朱传一:警惕社会工作者成为社工官僚

  最近,很多报道都说社会工作的春天都来了。但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否乐观,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可以看出来。中国的事情要发展,首先要政府行为。而政府行为产生的后果,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社会工作官僚。这里的官僚,是指从行政体系中产生的人才,不一定是贬义词。我国的行政系统这么强大,所以社会工作官僚的产生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从春天到收获季节,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第一,没有好的种子,没有肥沃的土地,怎么产生好的果实?我们社会工作者的良好种子在哪里?10多年前,我曾在国内一个非常著名的慈善机构做研究与发展工作。当时的机构负责人是民政部的一个部级退休高官。他坚持不要民政部的人,而从社会上找了一批学医的、教育等领域的人才。当时我不是很理解。现在看来,这位老领导很有先见之明,因为从行政系统出来的人,容易成为官僚,而不像社会上招来的人,现在已经是那个机构的骨干。

  第二,要收获,就必须进行春耕、播种、除草等一系列耕作。在美国,最崇高的、最受人尊敬的三大职业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社会工作者,其后是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美国的社工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技能,我跟他们接触比较多,令人敬佩。我们要在现实土壤中培养真正的社会工作者,需要艰苦的过程。具体来说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找好种子。不要行政系统的官僚,找社会上的专业人才,比如护士、教师,吸收它们到慈善机构中去。

  第二,尊重社会工作者和义工。1998年大洪水,我所在的慈善机构来了大批义工,他们帮忙清理捐赠物品、进行物资分配,忙个不停,中午就领一份饭吃。但是我们机构的工作人员没有把这些义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和战友,而是像对待临时工一样,除了分配工作还是分配工作,连他们的姓名、住址等都没有登记。

  在国外,这样的事件正是一个机构建设拥护群的契机。但是他们连义工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都不知道。因此,很遗憾,我们不能借此机会壮大发展。

  我认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对义工的态度,反映了社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尊重义工,才能做好社会工作。

  第三,借鸡生蛋。多年前,上海浦东社会发展局建设浦东罗善会馆。怎么办?请上海青年基督教协会来办这个事情。很多人不同意,认为民政单位为什么把这个活给系统外的组织?我很赞成。第一,他们有宗教传统,成员慈悲为怀,从意识形态中种下了为善的种子。而且解放前,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我们就合作做个救济工作,了解他们的传统。让他们办事情,有精神基础在,能做得很好。我们建设社会队伍,同样也可以借助一些民间机构。

  陆学艺:社会工作是社会需要

  我这里有一组数据,1978年,公安部门立案的全国的刑事案件有55万7千起。98年,198万起。04年, 471万起。社会治安案件,小偷小摸怕窗户这些,1978年,123万起,98,323万起,04年,664万起。超过经济的8%。

  为什么搞成这样?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的几件事情是有问题的。1是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到后来“减员增效”,后面这句话,企业可以说,市长可以说吗?减到哪里去?社会能太平吗?3000多万人没饭碗了!2是90年代中期以后,大搞城市化,乱占耕地,征地,造成失地农民4千万。这部分人原来是中国最富有、最有文化、最会经营的人。但是失地后,大多数生活下降。3是拆迁户。对拆迁户来说,失房等于失业,比如他住在城区,可以登个三轮摆个地摊,拆到了郊区后,这些活都干不下去了。

  90年代以前,差距拉大,分配不公,大家有意见,但是其差别是龟兔赛跑,速度一不但都在进步。但是后来很多人没与进步,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这十年正是我们国力蓬勃成长的时候,经济非常好,但是后续工作没做好,恰恰在这十年里矛盾凸现了,群体事件增多了。

  幸好,16大以来越来越重视这些问题。开始这个词提出来,叫“社会更加和谐”,现在叫“

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升华。这个文件可能带来一次大的转变或者突破。

  怎么看待社会工作的内容?我认为,狭义的社会工作,就是民政部下面的业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广义上,社会工作可以包括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现在看来,实现和谐社会,主要是实现经济和社会两大块的目标。前段时间,经济大大的发展。2020年按照9%的速度,人均3000美元不在话下。但是只有经济建设不行,下一步,应该发展社会领域。社会工作是社会需要,有需要就有动力。

  王思斌公共管理也是社会工作的内容

  我们的社会工作不是美国式的路子,只有服务功能,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仅是服务的,还是社会管理的。

  怎么发展中国式的社工队伍?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作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比如,思想政治工作是否纳入社会工作者队伍中?再比如,居民调解,如果大学生按照专业流程,先登记、再访谈、最后慢慢跟进,5天做不了这个事情。居委会主任就会开门见山,什么事情啊,当场就解决了。两者相比,那个更有效率?所以我说,不要小看居委会主任,他们的方式很符合中国国情。但只有经验也不行,社会工作者还需要专业训练。

  需要强调的是,社工不仅限于民政,所有跟社会工作相关的部门都需要社工人才。我想,事业单位下一步改革,可能要求从业者懂得社会工作,不能仅仅是MBA,因为他不懂得社会服务。所以,我们发展社工,就要主动拉工青妇等部门,一起来发展这个事情。

  此外,按照中央说法,社工与NGO有关。如果社工不进入NGO,NGO没有社工,都不行。社会工作应该是NG O(行业协会除外)最主体的部分。这次文件规定了,社会工作应该在社会服务和管理中发挥作用。那好,MPA也应该需要社工人才。我们的学生实习,一般都所以我认为,“以专业为核心的,以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可能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

  邓国胜:社工要跟NGO发展相结合

  中国的社工怎么发展?我们可以参考台湾的经验和教训。

国民党在经济发展之后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和社会工作。但是钱也花了,选票也丢了,因为国民党没有坚持对社工的领导。但是加强党对社工的领导,我们要注意社工官僚化,而且。不仅强调技能,还要强调为人服务的理念。

  民间组织是社工服务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激励方面,据我了解,当年香港的很多民间组织也没有使用社工,但是政府的资助跟着社工走,这样就逼着民间组织加强社会服务的专业化。同时也激励社会服务机构使用社工。当然,现在香港政府的资助是根据机构的具体项目而定。

  中国现在不缺社工人才,一两百所学校都在培养社工专业学生,但是真正在做这些事情的人太少了。他们都去哪里了?他们学非所用,是我们的培养体系出现了问题。很多学校从西方搬过来,注重理论技能。

  我们不仅要培养社工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立有活力的NGO,这样也是创造更多的平台供社工发挥才能。市场经济发展后,我们需要很多岗位提供公共服务。但是目前这些岗位很少,所以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创业,鼓励社工专业学生深入基层和农村去创造这样的机构和平台。因此,社工要跟NGO发展结合,哪怕他到官办NGO,也需要改造那里的氛围、提升那里的能力。

  陆士祯:构建中国化的社会工作理论

  我们学校是国内高校第一个开办社工专业的,现在规模最大。大概有30%的毕业生去了教育、民政、扶贫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等对口的机构。

  确立一个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最主要的有4个元素,第一是跟别人不一样的独有的工作领域。医生、律师等就是这样。社工完全是一个西方成熟的专业,跟中国原有的领域怎么划分,需要明确。第二,必须要有一个支撑这个专业行为的理论体系。我听了我们学校的二三十门课,发现老师都是照搬西方理论,这是一个问题。第三,要有独特的专业伦理价值。西方社工大多数有宗教背景。我们学校社工系学生信教的比例也逐渐增多,这点应该引起重视。第四个就是技术。

  我有四点建议,1、社工协会成立一个理论专业委员会,专门研究社会工作中国化理论的构建。因为我发现社工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像我们这样的,办了十四五年,师资相对雄厚,有从美国、香港回来的博士。但是他们说的话跟中国现在的语境不吻合。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根本就不是社工专业的老师,没有社工实务经验,只能照搬西方理论。

  2、营造有利于社工发展的舆论环境。在西方,社会服务一定是专业社工指导下的群体性的互补性的行为。专业人员和老百姓的互助,是社工真正运行起来的标志。为什么社工的长久健康发展有赖于助人文化的构建?目前,我们从慈善到助人可能都有距离。我觉得深圳的从飞是一个有时代感的人。他有一个很好的理念:我帮人,我满足,我快乐,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自我的充实,把助人当成生活的必需,而不是我特高尚。这是我们需要构建和宣扬的理念。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社会工作的发展就有难度。

  3、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分层次构建社工人才。首先是一线的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的专业人员。比如民政部处理福利院管理条例,护理员等,这个可能需要职务的具体要求和分级标准。这个设计到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问题。对能力要求,越具体越好。第二,管理人员,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比如我们高等学校培养的基本是这个层面的,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主要工作在社会服务领域(包括国家

公务员)。第三,社工理论队伍。现在的社工专业硕士点很少,唯一的社工专业博士是香港的导师带,但是其理论体系肯定不是马列主义指导下的。

  史柏年: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薪酬水平

  对于怎样来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我建议需要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要加快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中社工岗位设置,推动岗位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学生读社工专业,但是他们毕业后,由于国内的岗位、职业设置的局限性,没有合适的工作给毕业生。尽管深圳、上海浦东新区等地有相关职位,但那是少之又少。现在数百所高校设立社工专业,每年数以万计的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岗位。因此要大力推进岗位建设,有了中央的文件后,岗位建设将比预期快。

  2,改善和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薪酬水平,从而吸引优秀人才,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曾经有一个香港的机构向我校招人,我不回避的问他能给社会工作者的薪水和待遇问题。因为在中国,一个大学生读完整个大学后在社会上工作,需要承担许多事情。社工是一个帮助人的工作,同时自己的生活也得是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别人。

  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宏大队伍,如果不改善现在有些机构设立了社工岗位,待遇给得很不高,而且得到的社会认同也不高。尽管社工工作是凭着爱心其帮助别人,但是不会长久下去。因此,我们应该向社会呼吁,社工要有符合此专业的薪酬水平、平等的社会地位。不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个合适的薪酬,将势必影响未来社会工作者的发展。

  3,中央文件也提出要加快建设高等院校社会人才体系。这给各个高校提出的一个任务,我觉得应该给高等院校社会专业设立学位体系。目前,高校中,专科、本科由社工专业,硕士及博士没有社会工作专业。这样必定会影响我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在国外,社工专业发展很多年,硕士、博士都设有社会工作专业。此次中央出台这个文件,对于社工在高校设立更高层次的学位,是个重要时机。因此,我建议社工协会、社会教育协会推动教育部设置一个比较完善的高校学位体系。

  夏学銮: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统筹领导

  此次中央出台关于社工的文件,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我觉得很亲切,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我主要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解读和对社会工作的方向两个方面讲讲,我分成6点来谈,第一点是谈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源起;第二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第三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这三点,我看来都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第四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第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机制;第六是社工协会社会工作的方向。

  在谈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机制时,我认为首先应该加强党的统筹领导,这里有一个科学的问题,就是将那些有社会管理的人才集合起来,让有科学头脑的人进入我们的领导班子,从而改善我们领导干部的结构队伍。其次,是做好基层机制的工作,因为基层机制的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第三个就是社会工作,党中央头一次将社会工作提到这么高的高度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光荣、艰巨的任务。第四,要坚持反腐败的斗争,如过不反腐,我们的和谐社会构建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基础,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巫昌祯:社会工作的发展有赖于法制建设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的任务。我国社工目前还在起步阶段,而义工的地位和待遇也有待提高。

  六中全会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我理解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重在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不管干什么事,建立什么样的社会都要以人为本。

  目前我国没有是社会救助法,如果有法律依据,社会工作做起来会方便很多。虽然早就提出来了要建立这方面的法律,但进展不是太快。还有老人权益保障的声音也很小。

  郑功成:让“社会工作”流行起来

  十六届六中全会给我们社会工作带来了一股东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要借这股东风,鼓动民政部和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一些部门,尽可能的把六中全会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去,大张旗鼓的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形成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氛围。

  “社会工作”这个词要让大家普遍接受,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工作发展得更好。在我国对这个词理解的人不多,要达成共识还有相当一段长的距离。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使这个词能够流行起来,被大家接受。

  陈琳琳(联众力):推动社会工作走向职业化

  联众力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自从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做社会工作。我们能够给别人带来好处远远大于只做顾问。因为大家很认可我们的社会学专业。联众力成立三年来,为很多国内外企业以及民间组织的做咨询,包括200 5年的瑞典项目,对微软员工做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培训以及福特基金会等相关项目。国外项目请我们作评估就是因为我们有社会学背景。

  以前在人们印象中,社工工作主要是帮助残疾人康复以及社区建设等,而现在更多的社工工作转变成了一个个操作性很强的“项目”。如联众力的“社区调查”项目。有业内专家指出,社工经济,社工企业已经成为社工工作发展的良好的趋势。

  社工出身的工作者的优势在于其价值理念都是有基础的。但是现在推动社工工作的机构不是很多。这次会议也是给我们政策上一个支持。随着项目的进行,联众力以后将会建立相应的培训社工人员系统,为更多的社工提供专业的培训,更好地推动社工工作走向职业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1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社工 中国”的相关新闻
徐瑞新:中国社工发展迅猛 (2006-11-07)
中国社工协会向全国社区志愿者发出倡议书 (2005-10-02)
中国社工协会召开会议讨论养老服务社会化 (2005-04-20)
中国人寿为司法社工保险 (2004-11-04)
中国内地首批职业“社工”在上海出现 (2004-05-13)
未成年人刑案非监禁化 中国首现诉前社工帮教 (200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