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定襄集群经济如何跳“国际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0:00 山西日报 | |||||||||
农民年出口创汇近亿美元,国内十大媒体聚焦探访——— 本报讯 (记者班彦钦 通讯员张伟 菅峻青)定襄作为忻州市土地面积最小的县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在全市独占鳌头;作为没有地下矿藏资源的地方,却无中生有地出现遍地的集体私营企业。这里有频闯阿联酋等国的农民;这里有两次跟欧盟打官司的老板;这里是中国锻造之乡,世界最大的出口基地和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这里的游乐业遍及全国几
11月上旬,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搜狐、中国产经新闻等国内十大媒体记者云集定襄,聚焦采访,解析定襄集群经济科学发展之谜,探讨更快、更好、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先后采访了管家营法兰制造园区等四个纳税千万元以上大户,同农民促膝交谈,了解风俗民情、企业技术、人才构成、融资方式、市场拓展等内容。新华社记者张小林认为:通过转移农民,实现农民致富增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实可行的路径。人民日报社记者张宇说:从散打式的作坊企业到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园区,走外向型之路,使集群经济做大做强,对于打造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日报社记者薛志伟直言定襄模式为北方的温州模式,唱的是国际歌,他们跳的是国标舞,以利益为纽带,以技术型劳动力为支撑,使千家万户踩上了千变万化国际市场的鼓点。 搜狐网女记者则从环境与资源的角度论述了定襄之路的可贵。不少地方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定襄农民则依靠那只看不见的手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走出了村村冒烟,户户点火的怪圈,形成了形散而神不散的联合体大产业。本报记者认为:做强做优铁打的江山,架起了农民达小康的桥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