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让212人获得光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3:48 都市快报 | |||||||||||
今年28岁的陈淑莹是我国第一位职业劝捐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劝人死后捐献眼角膜。她要听着别人痛哭,看着别人流泪,甚至还要忍受别人的怒骂。从2003年至今,她成功劝捐96例,帮助212人寻找到了光明。她的到来,对于临危的患者只是一种死神的召唤吗……
劝捐工作 每次面对的都是泪水 11月4日,当陈淑莹出现在深圳莲塘医院4楼时,47岁的邓到君顿时哭得涨红了眼,她担心只要陈淑莹一来,她的儿子将得不到全尸。 “她要拿走我儿子的眼睛,你要知道我是从这么小把儿子养大的。” 作为一个母亲,她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心情去面对眼前的这个人,因为她心里明白,只要陈淑莹一到,就意味着她儿子夏超明在这个世界上活不了多久了。更让她心如刀绞的是,陈淑莹是来劝她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出来的。 本来邓到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见陈淑莹的,但是头一天晚上,丈夫夏跃燕给她做了足足5个小时的思想工作,商量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出去。作为妻子,她实在拗不过丈夫,只好哭着勉强顺从了丈夫的意思。 捐赠角膜为回报社会 夏跃燕一直有一个心结,他想把儿子夏超明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夏超明是一名外来工,今年6月6日,突然觉得双脚无力的他,到医院检查后发现竟是恶性脑瘤。正当老夏愁着儿子医药费的时候,夏超明所在工厂的工人们自发捐款,凑了14000多元,解了老夏的一时之急。后来,社会上的好心人也给他捐了些钱,正是这些钱延续着夏超明的治疗。 儿子的生命是无法保全了,“我想来想去,怎么回报帮助过我们的人?我想到儿子死了,他的器官可以捐出来,可以帮助别人,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安慰。”老夏将他的这一想法告诉了医生,并且和陈淑莹取得了联系。 一人捐献可救五个人 下午5时,陈淑莹准时出现在老夏夫妇面前。哭得红肿了眼的邓到君靠在丈夫身后,有些害怕地听着丈夫和陈淑莹谈话。 “有人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他却把光明留下来,你可以在别人的眼中看到他的光明。夏超明有你们这样的父母,他会感到很骄傲,你们很了不起。”陈淑莹说。 “不是我们了不起,是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了不起,那些人感化了我。”夏跃燕说。 “捐献成功后我会给你一份证书,后事我们也会尽我们所能提供帮助的。”陈淑莹说。 “证书我不需要,也不需要报酬,有报酬的话就意味着我要卖儿子。儿子病了,我却连医药费都付不起,还要别人来帮助,我感觉特别内疚,这样做也了了我的心愿。”老夏说。 “捐赠的事先不要跟孩子讲,让他能安心地走。”陈淑莹说。 “没有跟他讲,这个太残酷了,我们想让他带着生存的希望走。”老夏说。 下午6时,老夏填写了一份《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志愿书》,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和其他一些人体器官。如果这次捐献全部成功的话,夏超明1个人就可以救5个人。 公公婆婆 不知她具体工作 陈淑莹是广东梅州人,1996年,从广州护校毕业后,成为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护士。 2003年5月,陈淑莹得知深圳眼库要招一名专职的劝捐员,当时报名的时间期限只有一个星期,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一个没结婚的女孩子想当专职劝捐员,陈淑莹的这个决定让许多人都惊讶不已。 男友反对她,父母也不同意。 “妈妈说我一个女孩子还 没结婚去干这个,就算男友不嫌弃,以后公公婆婆也会嫌弃。” “不要以为这份工作很好做。”一位同事也特意提醒她。 “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大家认为难做的,我偏要去试一下。”陈淑莹并不在乎这些。 除了男友外,为了避免一些麻烦,她的公公婆婆至今都不知道陈淑莹的具体工作。 初次劝捐 差点被家属扔了出去 头一次的劝捐经历让陈淑莹至今难忘。 “我差点被家属扔了出去。”陈淑莹对此仿佛还心有余悸。 那是2003年7月,当陈淑莹听说一家医院有一位遭遇车祸,但是已经脑死亡的年轻病人后,她匆匆赶了过去,准备在病人去世前对家属进行劝捐。 出事的是一位20岁的男孩。两天前出了车祸,医院诊断他已经脑死亡。初次劝捐的陈淑莹怯生生地对男孩母亲提出劝捐请求后,这名妇女发了疯似地扑向陈淑莹,一把抓住她的头发,撕扯着她的衣服,两眼发红地吼道:“你是什么人?你为什么要毁我的儿子,他还活着!你想咒他死吗?” 无数难听的话语将陈淑莹攻击得体无完肤,她只得低着头、红着脸,不做声地任由家属们谩骂。要不是医生和护士拦着,男孩的伯父甚至准备将陈淑莹扔出门外。 但陈淑莹并未就此放弃。接下来的几天,她还是不顾家属们的白眼,每天到病房做家属的思想工作。一周后,男孩彻底停止呼吸,亲属也同意了眼角膜捐献。 做这一行 要把挨骂当作一种享受 有一段时间,陈淑莹感觉做不下去了,“每天我看到的都是人生最灰暗的一面。我当时都快疯了。”这时陈淑莹想到了一个调节心理的方法,找卖保险的人聊天。 “卖保险的和我们都是要做人的工作,后来我想通了,做这一行要把挨骂当作一种享受,这样慢慢走出来了。” 劝捐工作也遇到质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医院设立的专职岗位来做劝捐,也遇到一些质疑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医院的谋利行为。而更多时候,她面对的是难以诉说的委屈。一次经历让她至今难以释怀,一位病人家属愤怒地对她说,“你那么有爱心,怎么不去劝你的爸妈?你拿去要卖多少钱?” 深圳市眼科医院的姚晓明博士说,“尽管劝捐员的岗位设在医院内,但陈淑莹其实是在为深圳市红十字会工作,劝捐来的眼角膜也不是全部由深圳眼科医院来做手术,还有一些是捐给外地急需的病人。医院只收取眼角膜的保存费用和手术费用,眼角膜本身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医院做一例眼角膜移植手术的费用约6000元,相当于其他地方的一半左右。加上医院的一些费用支出,往往做一例手术还是亏的。”姚晓明博士说。 今年10月,深圳成立首支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陈淑莹是队长。服务队是自愿成立的,队员有企业老板、白领等,主要做宣传活动,有时候也会帮着陈淑莹去劝捐。 “一般我劝说10次,成功的只有一两次。大家都慢慢关注到这个事业,我感觉很欣慰。”陈淑莹说。 ■新闻附件 200万病人 等待角膜移植 目前,我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城市设立了眼库,并且有能力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但一个普遍性难题是可供移植的眼角膜严重短缺。现在,我国等待眼角膜移植的病人有200万,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和儿童。而全国各大医院每年总共可以完成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只有2500例左右,大多数的人只能在黑暗中等待着。 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加入到志愿劝捐的行列中。重庆、杭州、汕头等地都出现了专职、兼职或义务的劝捐工作人员。 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