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求“名医”但求“明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4:3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医患关系无非‘忠恕’二字;行医数十载,不求‘名医’,但求‘明医’。”10月30日,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现已80岁高龄的老中医李孔定被

  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这位从医半个多世纪,攻破无数疑难杂症,桃李满园的传奇人物这样理解医德最高境界。近日,记者对李孔定老先生

  进行了专访,并有幸浅读了一位名医的现世悲欢……

  医术治病先得治心

  11月1日中午12时30分许,绵阳市中医院住院部8楼内四科主任办公室,一位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者伸出右手,轻轻摁住面前一位女性患者的脉搏。“这种情况有好久了?服过什么药?……”仔细询问后,老者耐心地为患者解疑开方,并逐一提醒注意事项。患者频频点头,愁眉舒展。“你的病情我都写在纸上,有何不明白你随时查看,给我打电话……”此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

  这位老者正是名中医李孔定。李老称,治病固然重要,但治心才是根本。只有医生和患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流,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

  医道“明医”比名医更难

  一患者长期睡眠不好,一次感冒咳嗽两天后竟出现舌头外伸、口流涎水、烦躁不安等症状。经过许多医生治疗都没有效果。李孔定开始也感到困惑,施治无效。回家后,辗转难眠的李孔定翻遍医书,最终改用镇肝熄风、养心滋肾的办法,一剂中药便解除症状,续服三剂告愈。

  李老说:“名医不是说所有病他都能治好。一个好的医生不过是医错时间少,医错程度轻,错了自己能发现并及时改正,如此可称‘明医’。作‘明医’比作名医更难。”

  医德言传身教献义诊

  1997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李孔定开办中医高级研修班,招收学员。从郊外教学,认采草药、学习古典文化和到山区和街道义诊,李老都是亲历亲为。72岁高龄的李孔定带着这批学生爬山涉水,根据各季节多发病况,有针对性地采药赠送贫民。李孔定称,野外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仁爱之心,良好的医德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婚姻黄昏恋相濡以沫

  “人说婵娟美,不及我妻美且贤……孟光清照,闻之亦觉惭;我才无忧无虑,展志医坛。甜蜜的生活,幸福的家园。是前世的预约,天赐的良缘……”这封写于1994年的赠妻书,展现了老年佳偶温馨浪漫、情深意笃的幸福生活。

  1993年3月,在朋友的介绍下,成都某高校56岁的张女士和李孔定相识相爱。回想起当年的黄昏热恋,张婆婆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张婆婆称,第一次与老李的邂逅并没有吸引自己。当日天色已晚,老李穿着随便,显得老态龙钟。次日,朋友结伴游山,老李突然西装革履出现在自己面前,气度非凡,和昨日形同两人。游玩过程中,老李出口成章,谈诗论赋,不禁暗动芳心。而李老对张女士也是一见如故,顿生爱慕之情。之后,他每周传信一封,使张女士毅然决定提前退休后移居绵阳,结为夫妻。如今两人相濡以沫已有13年。张婆婆称,婚后,她才发现老李糊涂得可爱,对家务一窍不通。

  养生用餐以素菜为主

  李老和张婆婆年纪虽高,但气色动人,思维清晰,上山采药走半天不言累,许多学生自愧不如。两位老人到底以何养生?保姆罗姐向本报独家揭秘:每天早晨,李老按时信步花园,以中医健身操八段锦开始一天的生活。早餐由木耳、银耳、花生等混煮沙锅饭,并配一个鸡蛋。餐后,读书写字。午餐三菜一汤,以素菜为主,饭后小憩。晚餐多为稀饭配以面食。一生基本不用化学药品,有病则用中药保健调理。下午散步两小时。

  名医档案

  1926年5月,李孔定生于蓬溪一农户家庭,始任小学教员,因目睹旧社会农民贫病交加,缺医少药现状,遂决定弃教从医。后成为医治各种结核、妇科等疑难病症的名医。他收集民间验方,编印出版的《常见病中草药防治手册》,不仅受到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乡村贫困病人欢迎,而且对于发掘祖国中草药宝贵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记者舒张惠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