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秘洞探险 家属区现出口 居民称是人防工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8:39 重庆时报

  

秘洞探险 家属区现出口 居民称是人防工程(图)

  探险队员发现圆石桌

  

秘洞探险 家属区现出口 居民称是人防工程(图)

  昨日,渝中区化龙桥,队员们发现洞穴的尽头居然是一家属区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文彬摄

  本报讯(记者吴国才)化龙桥绝壁秘洞到底是汉代崖墓,还是清代避难所?神秘洞口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昨日,本报联合市洞穴探险队和攀岩爱好者冒雨进入洞内,洞口往里四通八达,其中一出口直通三铃公司家属区。当地有居民称系上世纪60年代人工开凿的人防工程。

  用对讲机确定位置

  昨日下午3点,市洞穴探险队和部分攀岩爱好者带着上升器、下降器、头盔、头灯、牵引绳等装备赶来。队员们四处打探,寻找洞口的准确位置。洞穴探险队员小罗带着对讲机奔赴山下,从下往上观察后报告洞口地点。

  3点半左右,确定洞口位置在绝壁顶一垮塌的木架中间。几名队员迅速在距该点右侧约1米的地方打下第一点;随后又在两点之间的石壁上用电钻打下第二点,固定牵引绳。

  半空中斜着身体进洞

  固定好牵引绳后,队员杨志拴上保险绳,戴上头盔、头灯等装备,沿绝壁一步一步向洞口靠近。到达洞口时,因洞口呈内凹形,杨志只得在半空中斜着身体进洞。15分钟后,杨志安全到达洞内。随后,郑凯、张骥、女队员小葱、南山等先后冒雨偏移进洞。在张骥下去时,因固定点松动,他悬空晃荡了一下,幸其经验丰富才脱险,吓出队友一身冷汗。

  一出口“藏”在家属区

  本报记者随探险队员进入洞口后,发现洞宽约3米,高约2.5米,洞顶呈拱形,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往内大约30米,左右两侧均有一条岔道,一路右行,洞内地面相对较干燥;越往前,拱形洞顶留有水泥封顶的痕迹,地面越来越潮湿;径直走了约100米后,右侧有一岔洞,入洞处有少量积水,其间还有用方形石块铺就的跳磴子,沿路探去,前面出现一块呈圆形的开阔地,大约20平方米,旁边还有一张圆桌,桌腿用石块堆砌而成。

  出岔洞继续往右约20米,左侧又出现一个岔洞,前方是一坡石梯,洞顶用红砖砌成,拾阶而上,一丝光亮突然从外面透进,探险队员通过一道缝钻出来,发现出口原来在一家属区内。

  至少还存有两出口

  洞内的通道四通八达,洞口左右两侧至少还有出口。洞内,记者并未发现任何关于崖墓的痕迹,通道相反比较现代———有人工凿痕、有水泥抹顶、有砖砌洞顶等。

  洞穴探险女队员小葱称,从他们所探的洞穴来看,该洞穴并非自然生成,估计是从里往外开凿而成。从洞内出来根据地面分析,通道一侧通向石油路,一侧通往化龙桥。

  秘洞上世纪60年代所凿?

  被发现的出口位于三铃公司家属区内,在石油路新影村。当地一年近五旬的居民称,绝壁秘洞是上世纪60年代所凿的人防工程,一出口在家属区内,另一出口在虎头岩附近。新影村一30岁左右的居民告诉记者,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下面有一个洞,但因入口被预制板盖住,从未下去过,听年长的老人说,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产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