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感动校园”人物·志愿者篇 女孩单身支教成就感人日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8:50 上海青年报

  2005年7月,当大部分的学生正在享受着暑假的清闲时,华政18岁的殷浩哲只身踏上了一条未知的支教之旅,前方是遥远的贵州山区。20天,她辗转于贵州最为贫穷的毕节地区,吃住于村民家,白天上课,晚上做社会调查。她默默地走着、看着、问着、记着,手中的笔记本因翻得太频繁,最后散架。

  2005年11月,《读者》原创版上发表了她的支教日记,贫穷的现状,顽强的生命,
对外界的渴望,6000字的日记,只是简单的叙述,却激起了千万人的关注。

  贵州黄泥乡石丫村新寨小学,因此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金钱和实物援助,学校不仅多了一位老师,周边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开始飙升。在回到上海的殷浩哲的继续努力下,新寨小学更是有了被转为公立小学的希望。“力量不在大小,汇集起来便是洪流。”这是殷浩哲平凡的信念。

  本报记者刘晶晶

  设法“骗住”父母独自一人出发

  原声回放:因为是一个人的行动,出发前我遭到了各方的反对。但是我仍铁了心要去。只是觉得跟当地都联系好了,不去对不起人家,就这么简单。

  2005年春节时殷浩哲就动了去贵州的念头,受到的是2004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感召。看到了电视纪录片,一时冲动就想和他联系,“也不知道联系了干什么,就是想知道更多贵州那边的情况。”自己去爬天涯热帖“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教师”,找到了徐本禹的电话。第一次与他通话,怕家里人知道,是在外面偷偷打的,殷浩哲只记得自己问那边缺什么,说是缺老师,东西倒不缺。“这时才真正动了要过去的心。”

  去贵州,开始遭到了所有人的不赞成。连徐本禹也在电话中反对,因为与一般有组织有计划的支教行动不一样,这是一次纯粹的个人行动,还是个女孩子,安全完全没保障。

  本来想在学校找同学一起去的,后来都遭到了家里反对,学校方面连校团委书记也出面找她谈话,“最后只剩我一人了。”殷浩哲说,她倒没有动摇,因为是下定决心要去的。7月1日回了趟家,给家里扣住了,全家老小一起做思想工作,父亲的司机曾经在贵州当过兵,也“吓唬”她,她仍铁了心要去。“只是觉得跟当地都联系好了,不去对不起人家,就这么简单。”

  与父母谈判的结果,一定要有伴。殷浩哲自己到母亲所在的聊城大学贴海报,搞宣传,在7月8日临出发的前一天拉到了三个人来帮她“稳定家长”,怕人临时变卦,告诉别人:“只要帮我去对付我爸妈,去不去无所谓。”当天晚上拉着同伴回到家里跟父母交差,好说歹说过了父母这关。“那时真的是一腔热血,现在想想其实有点后怕。”殷浩哲说。

  当时校团委书记找她谈话,说贵州“有泥石流,有滑坡”,“一个月不能洗澡”,殷浩哲笑着说:“书记还真都说对了,滑坡天天碰到,一个月不能洗澡也给见识到了。但贵州是没有泥石流的,调查了才有发言权。”

  20天穿破一双鞋写破一本笔记本

  原声回放:不算来回火车路程,我在贵州大概也走了有几百里山路了吧。从山东到贵阳,再到安阳,再到大水乡,要换两部火车一部汽车,整整3天的路程,路上还遇上发大水,而这都抵不过20天里所走的山路艰辛。既然来了,就想尽量多去些地方,多看看。

  殷浩哲在短短20天里,穿破了一双鞋,写破了一本笔记本。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讲的就是贵州。殷浩哲主要支教于两个地方,大水乡大石中学和黄泥乡石丫村新寨小学,其间还去走访了大水乡其他几所学校。两所学校之间的山路就有15里,全是黄石陡坡,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路窄到只有30-40公分,如果是下雨天,泥泞的道路上只能“滑行”,赶路要花3个小时。乡里有时有车送,但天不好时车在山路上根本走不动,马、驴要靠牵的,只能扛行李。人?只能靠两条腿了。

  殷浩哲带了两双鞋,一双凉鞋一双旅游鞋,回来的时候旅游鞋的底已经全部脱落;山里泥重,凉鞋没法穿,花了14块钱买了双靴子,一边走路一边“盛泥”,脚就在里边磨,每天都是两脚的血泡。“最多时脚上贴了5张创可贴,太搞笑了。”泥太多,一开始还洗鞋,后来学聪明了,晒一晒,一拍,干土就哗啦啦全掉了。

  走那么多路,只是为了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更多。山里天说变就变,数码相机后来进水没法拍,信号不好,连打个手机也要站到高点的土堆上。殷浩哲只能靠最原始的笔来记。来时带的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被记得满满当当。

  “其实时间很紧,每天都在走路、备课、上课、与老乡聊天调查中度过,写东西的时间很少,只好抓紧‘边角落’的时间。”在路边等马队过去的两分钟,吃饭的时候,早上上课前,甚至晚上不睡觉,上面沾满了泥渍、水渍,厚度增加了一倍。由于“生存环境”实在太恶劣,回来后终于没撑住散了架,“壮烈牺牲啊!”拎着那零散纸张的殷浩哲,笑得很没心没肺。

  这些零散纸张,最后成就了那篇引起轰动的支教日记。

  为点燃孩子们的希望还在努力着

  原声回放:我默默地记录着这份沉重的人生履历,如果有人为此而感动,不是被我,而是文中的他们。其实我一个人在那边没法改变些什么,但我们可以成为桥梁。

  新寨小学的老师陈婕,只有17岁,教龄已有3年。和殷浩哲一直通信,因为想让殷姐姐说说“大学的故事”。殷浩哲也一直为她提供教学必备的参考书。上个星期,殷浩哲给她寄了本2006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她一直用本很老的那种小本的新华字典,这本辞典,收到一定会很高兴。

  日记发表后,新寨小学受到了社会关注,条件开始改善。现在殷浩哲仍与在贵州的徐本禹联系密切,希望通过他的帮助让新寨小学转为公立,能得到政府拨款,那样金老师就不用老为学生垫付学费了。

  “其实我一个人在那边没法改变些什么,但我们可以成为桥梁。”回来后她在网上发起了“大学生暑期支教计划”,希望可以像社团化的运作,组织大学生到云贵川贫困地区,并非长期的支教,而是过去看看,让山里的孩子能够看到山外世界的精彩,点燃他们的希望,也把他们的生活真实地展现给山外的世界,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感动更多的人。

  这个计划需要考虑的很多,经费、安全、组织,她也尝试争取一些赞助。现在加紧准备考研,“这样就可以发动自主能力更强的研究生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