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学发展引领新苏州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0:00 扬子晚报

  --苏州小康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思考

  2005年和2006年,将注定成为苏州历史上两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年份。苏州人的“小康理想”,在这个历史时段画出了一道闪亮、全新的起跑线。

  2005年,苏州胜利完成了省定小康社会建设的各项指标。让每一个苏州市民骄傲的
“第一个率先”目标任务,在期待和拼搏中陆续结出硕果。2006年,苏州实现“第二个率先”的号角接连吹响,建立于巩固小康成果、提升小康水平上的“现代化理想”已经展开气势恢弘的追梦之旅。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苏州的小康建设是在科学审视发展形势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率先发展大计,科学选择发展路径的过程。未来苏州,在现代化的大合奏中,将努力建成一座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现代经济强市、文化教育名市、文明法制城市和社会和谐城市。

  科学审视:小康苏州的瓶颈在哪里?

  回想三年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0公里起点”,当时一句看似普通的问话,体现了苏州人在发展转折阶段的清醒和理智———按照我们现在的工业化速度和方式,到2015年左右,苏州的城乡将再也摆不下工业项目。那个时候,我们的苏州还是小桥流水的苏州吗?

  ——苏州敏感地意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出现失衡。

  ——苏州及时考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承载力之间的“剪刀差”。

  ——苏州更不讳言“强市”与“富民”之间出现的阶段性不匹配。

  科学的审视,让苏州人清醒地意识到:眼下的种种矛盾和困难,都源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的客观发展规律。在这样一个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的关键时期,如何才能避免资源消耗、社会承载力消耗的发展怪圈?如何使苏州发展的后劲更加强劲,苏州人的生活更加富裕?

  在试图避开“拉美陷阱”的关键时刻,苏州在鲜花和掌声中面临着未来发展目标的严峻抉择。而正是科学发展的理念,把一把决策的金钥匙给了苏州。

  科学决策:全面小康的新定位

  对于小康,苏州人并不陌生。苏州,是伟人“小康思想”的故乡。1983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苏州。就在这一片春意萌动的江南热土,伟人提出了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构想:小康社会。从此,伟人的点睛之笔为一个民族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发展蓝图,也燃亮了苏州人民的一个光荣之梦。

  2003年8月,省委在以苏州特别是昆山为典型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4大类18项25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果断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省委对苏州的要求非常明确:到2005年,率先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苏州是一个出经验的地方。近年来苏州的发展速度最快,开放度最高,对全省的贡献最大,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好。苏州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军,全国率先发展的排头兵!”在随后召开的省委扩大会上,省委书记李源潮为苏州热情鼓劲。

  科学执政:开拓新苏州之路的多元路径

  全面小康,是新苏州之路的“第一目标”。2004年秋,小康社会建设紧要关头,新任市委书记王荣经过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提出了四句话:“立足于快,服从于好,着眼于新,致力于本”。这16个字,体现了对十六大精神和全面小康的深刻理解和科学诠释:苏州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努力加快建设一个不含水分、让老百姓得实惠,得到老百姓的真心认可的小康社会。

  江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被量化为一套科学而严密的指标体系。这个综合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4大类18项25条。在苏州的实践中,这个指标体系中的10项指标被强化为“两个率先”核心指标。全面小康多元的目标体系,决定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路径选择的多元化。当苏州面临的不再只是一两项经济指标的考量的时候,也就开始了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路径之一:产业升级,让“世界工厂”走出“微笑曲线”

  站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风口浪尖上,苏州的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与日俱增。一种“微笑模式”理论将这种被动解释得很清楚。

  科学思想赋予苏州人的是理念的更新。苏州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世界工厂”迎来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手术。

  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和外资“生根”战略,苏州人更加精细地开始了产业大布局。三年时间,沿江开发、沿苏嘉杭高速产业带“风生水起”,而沿沪产业带更是一路高歌,提前两年完成“IT产业双倍增”计划。三“带”合一,一个旗形的国际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在长三角“横空出世”。苏州在第三波招商引资“卡位战”中赢得了先机。

  技术创新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苏州市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推进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重点实施一批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骨干项目,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

  ——路径之二:富民行动,延续苏州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些年来苏州经济日益繁荣,老百姓为何富得不快?市委、市政府领导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了症结所在:苏州人的收入结构有问题。一方面,受制于外企“打工经济”,苏州的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另一方面,和浙江等地相比,苏州人还缺少资产性收入,更缺少创业收入,而这两者恰恰是构成合理收入结构的重要因素!

  在及时“输血”的同时,以鼓励民间创业为主要特征的“造血”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苏州人开始大力发展富民经济。伴随着“人人想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创大业”的口号不断深入人心,老百姓创业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

  ——路径之三:城乡统筹,“鱼米之乡”梦圆“世纪憧憬”

  跨入新世纪,城市化浪潮席卷中国,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即使是最发达的城市,“三农”问题仍不能被回避。苏州也不例外。

  在这样背景下,苏州广大农村的小康建设怎么搞?规划的龙头作用被始终坚持并得以放大。2003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构建起以特大城市(苏州中心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5个县级市城区)为枢纽、小城市(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区域城市框架。到2007年,苏州中心城市、县级市城区和中心镇建成区总面积比2002年翻一番,全市城市化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路径之四:科教腾飞,“科技新城”培育“文明薪火”

  世纪之交,一条国外来的消息曾令所有的苏州人兴奋一时,美国《新闻周刊》郑重公布了他们评出的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名单,而苏州是亚洲惟一的入选城市。从此,苏州又多了一个城市名片———“科技新城”。

  高素质人才培育始终是打造科技新城的关键环节。2002年8月,占地10平方公里的苏州研究生城在城东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成功奠基,与苏州城西已建成的苏州科技中心遥相呼应。这个研究生城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政府支持、自主办学、运作企业化、后勤社会化”的开发方式,将借助国内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的教育科研优势,力争用8到10年时间,使研究生城逐步发展为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高等教育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苏州市科研产业基地以及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以及智力资源的桥梁和载体。

  科学发展引发长远效益——对小康实践成果价值凸现的分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历程及其丰硕成果,不难发现这份“超值大礼包”不仅对苏州继续“第二个率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苏州城市复兴亦具有意义深远的世纪价值。

  价值凸现一:苏州在新世纪初跨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本身就包含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和目标要求,它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十分明显;而通过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进一步增强了苏州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意识,促进了科学发展观在苏州的贯彻落实,推动了苏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苏州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跨越。

  价值凸现二:苏州在新世纪初赢得了更大的领先优势

  小康社会建设启动前的1999年和2004年数据对比,将这种领先优势体现得更加清晰。两年半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间,苏州的GDP总量、人均GDP由全国排名第7跃升至全国第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全国第9跃升至全国第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全国第6跃升至全国第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国第10升至全国第9,农民纯收入由全国第3位跃升为全国第1位。

  价值凸现三:苏州在新世纪初形成了更强的竞争能力

  全面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三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州各级坚持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苏州特色的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直面21世纪纷繁复杂又日趋激烈的国际化大势,苏州的整体竞争能力已大大提高。

  “回顾总结苏州小康社会建设实践,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的精神和苏州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条经验始终值得我们继承和光大”,在挥手告别“十五”之际,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如是说。

  说好科学发展的“苏州普通话”

  ——“新苏州之路”经验试读

  对于小康实践的成功经验,苏州人有着自己的理解:小康实践,必须怀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说好科学发展的“苏州普通话”。

  ——“小康经验”试读之一:抢抓机遇是真本事,科学发展是硬功夫

  苏州人始终坚信,发展就是硬道理,抢抓机遇才是真本事,科学发展才是硬功夫。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委换了9任书记,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接力棒”却手手相传,不断创造出一个个“小康接力赛”新记录。

  对照省定小康社会建设标准,苏州人来了个“缺啥补啥”,既保证了目标任务的时序进度,又“趁机”拉长了“短腿”。苏州的经济对外资的依存度太高,不利于自主经济发展,苏州人就在坚持扩大开放、提升开放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苏州经济繁荣,但居民富裕程度不够,就多管齐下,加快富民。一道道难题的破解,深刻体现了苏州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智慧和勇气,也生动反映出苏州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在探索中学会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扎实功力。

  ——“小康经验”试读之二: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思路决定发展速度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创业创新之路,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踏上这条“跑道”,苏州人就认准了一个理:我们就是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创前人没有创出的经验。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昆山之路,“亲商安商富商”的园区经验,苏州的“三大法宝”如今已是全国闻名。在小康建设中,苏州人赋予了“三大法宝”新的解释和内涵———“张家港精神”突出一个“搏”字,“昆山之路”重点是一个“闯”字,“园区经验”注重一个“合”。而这三个字共同蕴涵的时代特征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小康经验”试读之三:敢于争先,勇于胜利敢于争先,勇于胜利,这就是苏州干部的责任意识。苏州的人口占全省的8.1%,土地面积占8.3%,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却占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22.4%,进出口总额占60.4%,实际利用外资占41.5%,苏州必须为江苏的发展大局多做贡献,多探索新路、多提供经验。

  在谋划“十一五”发展大计时,苏州提出了下一个“黄金五年”的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到2010年,总体达到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求。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要达到当时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较高水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