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推进教育公平面临政绩等四大阻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1:01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电 (记者刘丹) 推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今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突出强调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这表明我国政府已经重视并努力探索实践教育公平。然而,在当前,我国推进教育公平主要面临四大阻力:政绩阻力、民众阻力、融资阻力、惯性阻力。如果不重视这些阻力,我们所期待的教育公平,可能只是"镜花水月"。

  政绩阻力:教育"锦标主义"打造"五好通途"

  在我国,教育往往与政绩挂钩。政绩思维下的教育,要突出亮点,要建设标志性工程,而教育的亮点和标志性工程,在很多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看来,就是"重点学校"。为了建重点学校,地方政府不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形象工程"。

  近年来,国家要求"取消重点校,办学不分重点、非重点",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地方政府想出各种办法,将重点学校摇身一变,取而代之以"示范学校","换汤不换药",让重点校"名亡实存"。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为何如此热衷于办重点学校?原因在于长期盛行的"教育锦标主义"风气。比如,许多地方政府,经常把当地有多少学生考上全国重点大学、考上国内一流高校作为政府工作业绩,对考上好大学的学生以及培养他们的学校、教师实施政府奖励。这种教育的"锦标主义",很显然会使政府想方设法维持教育的"举国体制"--集中所有办学优势资源,对一些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构建"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的"五好"通途,以少数学生的"成功"替代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民众阻力:公平理想"碰壁"强权现实

  政府的办学思路,实际上还有"民意基础"。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日益关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日益旺盛。

  强调教育公平,必然改变以前"锦上添花"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而更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很显然,由此一来,势必将影响这一地区以前的"重点""示范""特色"学校的办学经费,进而可能影响其办学质量。

  推进教育公平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费局限,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好学校办差,差学校没办好"的情况,而这正是民众,尤其是强势民众所担忧的,"择校"最常见的形式是"权、利择校",一些经济条件不错,同时也拥有"话语权"的家长,往往就会对此施加压力,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而政府在大家日益提高的教育质量要求下,也就难以作出"均分蛋糕"的决策。

  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近年来人们一直呼吁要重新分配重点大学的地区录取名额,这种呼吁,也受到现实的阻力。对于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原有政策的得利者来说,就坚决反对重新配置名额的改革。试想,如果把清华大学在北京的328个录取名额(2006年计划文科25,理工科303),缩减到全国各省市平均数110人(清华大学一年招生总人数/全国总省份数)--这个招生人数只是原来规模的三分之一,北京市民会都答应吗?把复旦大学在上海录取的1400多名额,也砍为全国平均数,那么将在上海考生中造成怎样的影响?因此,理想的设计,一到现实就会碰壁。

  融资阻力:教育产业化"名亡实存"

  发展教育需要资源,这仅靠政府的投资是不够的,需要吸引社会资金。怎样吸引社会资金?将教育作为一项"产业"?很多教育主管官员不承认这一提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走的正是这样的"路线"--把优质的资源民办化,用教育质量的差异,来开拓教育的"市场",来作为收取高额学费的理由。

  基础教育方面,在不少地方,公办转民办的小学、初中,均是最好的学校,这些最好的学校,收取高额的学费,拥有最好的师资。这些学校的存在,既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的法律,架空成一纸空文,也将政府禁止"择校"的命令,变为"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政府为了拓展办学资源,转制了优秀的办学资源,就是为了他们在择校中获得发展机会,禁择校令只对公办学校有效,对民办学校完全无效。

  惯性阻力:教育公平连遭"质疑"

  推进教育公平,还遭遇"惯性阻力":一是环境惯性,由当前教育不均衡现状、教育投入管理模式以及社会诚信环境形成;二是思维惯性,由简单、绝对的分数公平标准与特权意识形成。

  在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根据经济学的马太效应原理,教育的不均衡情况,如果没有积极的外在措施,将可能更加严重。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导致人才匮乏以及教育观念落后,这将进一步影响教育的发展;而发达地区,人才聚集、信息畅通,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的教育,拥有进一步发展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从目前我国教育投入、管理体制来看,还无法根本改变教育财政支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而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些差异会加剧地区间的教育不均衡发展。

  而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改革措施,即便是针对教育公平的,由于我国的教育现状也会产生新的教育公平问题。我国的高考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近年来每推出一次改革举措,都会受到影响教育公平的质疑。

  我国推出的集中时间分省命题的高考改革,被人们指责为妄图以不同的考题,来抹去统一考题造成的地区分数线差异--分数线是由当年考生考试情况,各高校在当地的录取名额确定的,在统一命题时,北京等发达地区的分数线要低于中部一些省市100多分--有人甚至提出,高考改革应回到以前全国一张试卷上,并确定全国统一

录取分数线,不再分地区指标进行录取。这是"分数"公平的典型表现--只有卷面的分数才能较好地避免大家作假。

  此前,中国政法大学推出的按各省市人口比例分配录取指标的改革,初期被大家欢呼为教育公平的好举措,认为各地区的学生能享受到公平的入学机会,而随着大家讨论的深入,有人也开始责难,我国教育事实上存在的地区质量差异,按各省市人口比例分配录取指标,无异于"奖懒罚勤":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学生考得好的地区,与教育质量差的地区、学生考得一般的地区,"居然"获得的升学机会是一样的,这对教育质量高的地区,是制造了新的不公平。大家预测,如果这种招生制度在所有全国重点大学推行,那么将会导致新一轮的高考移民,一些有能力的人,会把自己的子女向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移民,以获得升学的优势。

  大学的自主招生,以及考研中将笔试与面试成绩综合计分录取的方式,也被大家担忧,会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强调面试的自主录取中,一些来自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受到的教育相对落后、见识不广,面试表现显然处于劣势,在以前的笔试考试中,他们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而面试录取则有可能使他们的机会缩小;二是当前的教育体制与诚信环境,会让有权有钱者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为此,一直被批评为"一考定终身"、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完善的高考制度,却成为老百姓接受度最高的制度,也被专家们认为是"最不坏的制度"。很多人相信,在我国,如果引进美国的

高考录取制度(综合SAT成绩、高中成绩、学校面试表现、社区服务成绩,各高校对学生进行自主录取,以及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高考录取将乱成"一锅粥",公众对教育公平缺乏信心。

  专家指出,发展教育公平,必须在直面以上阻力的基础上加强对策研究。否则,我国的教育公平将在缩小教育不公平的旗帜下,行拉大教育差距之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3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教育 公平”的相关新闻
童大焕:按考生比例配额有利于教育公平 (2006-11-14)
志灵:公平性才是职业教育最大的软肋 (2006-10-21)
中国教育加速迈向公平 (2006-10-03)
“保研”制度有损教育公平 (2006-09-19)
何文义:教育越公平,北京越迷人 (2006-09-16)
哈佛大学为教育公平取消提前录取 (200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