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3年帮212人找回光明 首位劝捐员的心路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2:09 生活报

  核心提示:今年28岁的陈淑莹是我国第一位职业劝捐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劝人死后捐献眼角膜。她要听着别人痛哭,看着别人流泪,甚至还要忍受别人的怒骂。作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最前沿的一名工作者,她走着一条异常艰难的路。从2003年至今,她成功劝捐96例,帮助212人寻找到了光明。她的到来,对于临危的患者只是一种死神的召唤吗……

  11月4日,当陈淑莹出现在莲塘医院4楼的时候,47岁的邓到君顿时哭得胀红了眼,
因为她心里明白,只要陈淑莹一到,就意味着她儿子夏超明在这个世界上活不了多久了。更让她心如刀绞的是,陈淑莹是来劝她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出来的。“她要拿走我儿子的眼睛,你要知道我是从这么小把儿子养大的。”

  本来邓到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见陈淑莹的,但是头一天晚上,丈夫夏跃燕给她做了足足5个小时的思想工作,商量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出去。作为妻子,她实在拗不过丈夫,只好哭着勉强顺从了丈夫的意思。

  捐赠角膜为回报社会

  夏跃燕一直有一个心结,他想把儿子夏超明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夏超明是一名外来工,今年6月6日,突然觉得双脚无力的他,到医院检查后发现竟是恶性脑瘤。正当老夏愁着儿子医药费的时候,夏超明所在工厂的工人们自发捐款,凑了14000多元,解了老夏的一时之急。后来,社会上的好心人也给他捐了些钱,正是这些钱延续着夏超明的治疗。目前由于癌细胞扩散,夏超明的下肢已经全部瘫痪,“任何治疗都没有用了。”老夏说。

  儿子的生命是无法保全了,“我想来想去,怎么回报帮助过我们的人?我想到儿子死了,他的器官可以捐出来,可以帮到别人,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安慰。”老夏将他的这一想法告诉了医生,并且和陈淑莹取得了联系。

  虽然遭到亲人们的反对,但老夏还是坚持做了,“除了做老婆的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做我弟弟、妹妹的工作,如果他们以后说出去,会在村里将我的名誉臭得不成样子的。”

  一人捐献可救五个人

  当日17时,陈淑莹准时出现在老夏夫妇面前。哭得胀红了眼的邓到君靠在丈夫身后,有些害怕地听着丈夫和陈淑莹谈话。

  “有人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他却把光明留下来,你可以在别人的眼中看到他的光明。夏超明有你们这样的父母,他会感到很骄傲,你们很了不起。”陈淑莹说。

  “不是我们了不起,是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了不起,那些人感化了我。”夏跃燕说。

  “捐献成功后我会给你一份证书,后事我们也会尽我们所能提供帮助的。”陈淑莹说。

  “证书我不需要,也不需要报酬,有报酬的话就意味着我要卖儿子。儿子病了,我却连医药费都付不起,还要别人来帮助,我感觉特别内疚,这样做了了我的心愿。”老夏说。

  “捐赠的事先不要跟孩子讲,让他能安心地走。”陈淑莹说。

  “没有跟他讲,这个太残酷了,我们想让他带着生存的希望走。”老夏说。

  “阿姨也不要太难过,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夏超明走得安心一点,千万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我代表患者感谢你们,是你们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陈淑莹说。

  18时,老夏填写了一份《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志愿书》,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和其他一些人体器官。如果这次捐献全部成功的话,夏超明1个人就可以救5个人。

  公公婆婆不知她具体工作

  当日20时,陈淑莹离开医院,开着车回家。每一次离开劝捐现场,她都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心态,让心情从沉重得令人窒息的劝捐中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在三年半前,当陈淑莹决定踏上劝捐岗位的时候,她没有考虑到这份工作居然要承受这么多。

  陈淑莹是广东梅州人,1996年,从广州护校毕业后,成为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护士。2003年5月,陈淑莹得知深圳眼库要招一名专职的劝捐员,当时报名的时间期限只有一个星期,一直拖到星期五她才报了名。一个没结婚的女孩子想当专职劝捐员,陈淑莹的这个决定让许多人都惊讶不已。

  男友反对她,父母也不同意,“妈妈说我一个女孩子还没结婚去干这个,就算男友不嫌弃,以后公公婆婆也会嫌弃。”一位同事也特意提醒她,“不要以为这份工作很好做”。

  陈淑莹并不在乎这些,“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大家认为难做的,我偏要去试一下。”

  除了男友外,为了避免一些麻烦,她的公公婆婆至今都不知道陈淑莹的具体工作。

  劝捐工作也遇到质疑

  只要有一例可能劝捐的人,陈淑莹总是尽全力去做。去年在休产假期间,只要“报料”来了,陈淑莹仍然挺着大肚子往医院跑。快临产了,她还到医院跑了一趟劝捐。

  随着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陈淑莹。“越出名,我的工作反而越难做了。一些病人的家属看到了,他们会说原来我对他们这么好,也是有目的的。”而由医院设立的专职岗位来做劝捐,也遇到一些质疑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医院的谋利行为。

  深圳市眼科医院的姚晓明博士说,“尽管劝捐员的岗位设在医院内,但陈淑莹其实是在为深圳市红十字会工作,劝捐来的眼角膜也不是全部由深圳眼科医院来做手术,还有一些是捐给外地急需的病人。医院只收取眼角膜的保存费用和手术费用,眼角膜本身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200万病人等待角膜移植

  3年半来,陈淑莹一共成功劝捐了96例,让212人获得了光明。陈淑莹说,“原则上一只眼角膜救一只眼睛的,但眼角膜太缺了,双目失明的人只能先做一只眼的移植,以帮助到更多人。还有一些眼角膜的边缘部分也可以医好一些人。”为了这212人的光明,陈淑莹不知劝捐了多少次,“一般我劝说10次,成功的只有一两次。”

  目前,我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个城市设立了眼库,并且有能力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但一个普遍性难题是可供移植的眼角膜严重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等待角膜移植的病人有200万,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和儿童。目前,全国各大医院每年总共可以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只有2500例左右,大多数的人只能在黑暗中等待着。

  按照法律规定。眼角膜捐献完全是自愿无偿的行为,有时候病人家属提出的要求往往让陈淑莹为难。有一次,一个女孩的妈妈得了心脏病,当时陈淑莹前去劝捐。女孩子告诉她,要给妈妈办身后事,要5万元钱。“这种情况肯定是满足不了的,如果实在是要钱,我们也只有放弃。”

  今年10月,深圳成立首支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陈淑莹是队长。服务队是自愿成立的,队员有企业老板、白领等,主要做宣传活动,有时候也会帮着陈淑莹去劝捐。(据《广州日报》报道)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