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技部:我基础研究实力提高 立项完成4大科研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4:28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1月15日消息(记者李仁主) 我国基础研究近年来发展加速,某些领域已进入国际前列。在15号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公布了2006年刚刚立项完成的纳米材料,量子调控,蛋白质和生殖与发育四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以实现我国基础研究和整体水平提高。

  据了解:“十五”计划以来,我国科学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了卓有成效
的研究,涌现出大批成果,其中一些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脑与认知科学及神经科学领域,提出了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和生物学上的证据;开创了果蝇面对两难线索的抉择研究。

  蛋白质结构研究先后完成了菠菜捕光复合体II(LHCII)、线粒体呼吸膜蛋白复合物Ⅱ、SARS冠状病毒系列蛋白、假尿嘧啶合成酶H/ACA完整复合物等蛋白复合物的三维晶体结构解析。一批膜蛋白和复合蛋白三维结构的成功解析,表明我国在蛋白质结构生物学方面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遗传学研究方面,发现了一个可高效用于哺乳动物的转座因子系统------PB转座因子,为哺乳动物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手段。

  在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方面,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5光子纠缠及量子态隐形传输,被国际物理学界评为重大进展;近期又通过国际合作成功实现了对两个光子组成的复合系统的量子隐形传输。

  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突破了以往该晶体的厚度始终未能超过1mm的极限;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棱镜耦合技术,实现了深紫外(200-193nm)激光的有效输出,向第四代光源的实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纳米材料利用模板和有机物催化热解法相结合制备单壁纳米碳管的技术,被国际同行认为是目前碳纳米管四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

  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于今年成功实现首轮物理放电,成为能支持国际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ITER)预研的重要装置。

  地层学研究近期又有3个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金钉子剖面)落户我国,目前我国已有6个金钉子剖面。

  开展了《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和《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工作。经过几代人努力,《中国植物志》80卷126册已全部出版完成,并正在编辑英文版。

  重要农作物水稻基因组测序的研究已经被同行引用七百多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发现并首次克隆出水稻分蘖基因MOC1。

  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通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发病机制的研究,建立了联合靶向治疗APL的治疗手段。在SARS、禽流感等新发重大传染病的病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病原变异及防治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等。

  在石油开采和清洁利用方面,从分子尺度上掌握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关系,开发出廉价、高效、无污染的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大庆油田现场试验表明,三次采油的采收率获得大幅提高。针对我国汽油产品中烯烃及硫含量过高这一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对烯烃反应网络的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异构烷烃催化裂化(MIP)、催化裂化汽油加氢异构脱硫降烯烃技术(RIDOS)等新工艺流程,并已在车用清洁汽油生产上实现了大规模应用。

  通过对钢铁凝固和结晶控制等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出以高洁净度、高均质和超细组织为特征的新一代钢铁材料,其强度约为目前普通钢材的一倍,已应用于汽车、建筑等行业。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反浮选理论和技术,原创的浮选脱硅法和改进的拜尔法有可能使我国可利用的铝土矿资源扩大2-5倍。

  与此同时,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总数从1991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5位。论文被引用次数从2002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05年第13位。对主要学科领域1992-2003年论文数、引文数、高被引论文数和热点论文数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在主要学科方面全部进入前25名,其中数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技术、物理学在基准线水平之上,地学和计算机科学处于基准线水平,生命科学整体上还处于基准线水平之下,但已出现强劲增长势头。例如,对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17个重要研究方向发展态势的分析表明,2001-2005年共有16个研究方向的论文总量进入世界前10名,绝大多数研究方向的被引次数开始进入世界前15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沉寂了25年之后,2005年中国学者在生命科学顶尖杂志Cell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加上参与国际合作的论文,共计有9篇,今年截至目前已在该杂志合作发表了7篇论文。另外,许多有应用价值的原始性研究成果已经形成重要专利。

  我国学者在获得重要国际奖励、国际组织和国际刊物任职方面一直是薄弱环节,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例如,近两年我国又有14位科学家荣获了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萨拉姆科技奖、杰出女科学家奖等国际科学奖,有4人当选为国际重要科学组织如国际科学院委员会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副院长等要职,有40人次当选为重要学术组织或其他国家科学院的院士(会士),有多人出任国际著名期刊重要职务,包括首次出任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

  基础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从2001年的7.88万人年增长到2005年的11.54万人年,增长了46.45%。2005年,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为136.48万年,其中基础研究人员的全时当量占8.46%。

  我国注重基础研究基地建设。截至到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约200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不断发展完善,一批大科学工程装置已经建成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教育部985工程在科研平台方面也给予高强度投入。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使我国科学研究实验设施和研究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