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判决时无华人在场 新华社记者花钱抢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1:00 青年周末
萨达姆判决时无华人在场新华社记者花钱抢新闻
手持《古兰经》的萨达姆在法庭上很强硬

  -判绞刑当天无华人记者到场

  -新华社记者花钱抢新闻

  ◎口述/新华社驻巴格达记者 张伟 ◎文/本报记者 马军

  经过长达一年的“世纪大审判”,萨达姆在11月5日的庭审中被判处绞刑,新华社驻巴格达记者张伟对此发回大量报道。当本报的国际长途前后三次打到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时,接电话的张伟都正在赶着发稿。他说:判决当天并无华人记者到法庭采访,他虽没去现场但也不觉遗憾;在非常环境下,记者的采访也选择了一种非常方式:主要依靠伊拉克内政部和警察局的线人在电话中报料,来进行新闻报道。

  ◎脸谱◎

  张伟:新华社驻巴格达记者。2年前从中国人大毕业后进新华社。3个月前被派驻

伊拉克

  ◎声音◎

  如果当时我在阳台上站着,可能就被飞来的子弹击中了。

  当时我若在阳台就会被击中

  萨达姆判决,我没去法庭看。那天全城戒严,没法出去。大街上很多警察,车和人都不让上路。从我这栋楼的窗户往外看,很少看到行人。

  你跟我通电话的这会儿,外面还有不少爆炸声和枪声。这很正常,每天都有。晚上枪声能响一夜,12点之后还有迫击炮的声音。不影响我睡眠,因为习惯了。

  就在审判前一天,子弹都打到了我们的阳台上。当时我正在屋里工作,就听到一阵很响的枪声,嗒嗒嗒,后来在阳台上我捡到了子弹头。

  我们这边的几个阳台,全部遭到了枪击。隔壁的墙上,甚至被打出来一个洞。

  我们住的曼苏尔饭店,海湾战争前以人质事件闻名世界。对面是底格里斯河大桥,子弹可能是从桥上打过来的。但他们是不是有意朝我们这边打,我不清楚,也可能是乱枪。

  在巴格达,有人在自家被飞弹打死。如果当时我在阳台上站着,可能就被击中了,那就甭想活了(笑)。

  局势很乱,但现在大街上的行人还很多,因为老百姓要生活啊。到市场上买东西的人仍然很多,该工作的也还得出门工作。

  没见证“审萨”我不遗憾

  采访萨达姆的庭审,需提前申请,这工作我们倒是做了。因为审判萨达姆很多次,都可报名参加,通过审核就能去。我同事此前都去过。

  但这次判决萨达姆,我们没人去。国内也没有其他记者去。可以说没一个中国人到现场。

  我们没去的原因很简单。分社本来有两个记者,但首席记者回国休假,现在驻巴格达的记者就我一人。我要去现场,分社这边的这摊活就没人干。真没法子。

  此外,我们的报道设备也不行。在现场发不了稿,如果回分社再发,时效就差很多。差一两个小时都有可能。或许别人的英文稿都出两小时了,我们的稿子才出来。

  虽然没去现场,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萨达姆被判处绞刑,我个人觉得没多大意义。因为他已经属于过去时代的人物,从现在伊拉克各界的反应来看,他的影响力早就在下降。

  这次萨达姆被判绞刑,我前后发了十四五条中文稿,七八十条英文稿。最近几天,主要在搜集一些民众的反应,看看普通民众怎么想,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情绪又如何。

  萨达姆被判绞刑没啥反响

  7日早晨,巴格达的戒严开始解禁。前天我出去了一次,主要是采访当地一些民众。因为局势一直都有危险,我一般会带一个雇员和一个司机,他们就是当地的阿拉伯人。

  巴格达相对来说还算平静,跟以前的差别也不大,可以看出判决对局势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影响。

  这跟一开始许多人的预测大相径庭。当时人们认为,可能会有一段时期动乱事件上升。但现在的局势恰恰表明,逊尼派的不满情绪来自其他方面,倒并不在于他们对本派别的萨达姆本人有多么深的感情。比如说,他们对美国人很不满,而这种不满由来已久,现在也并没特别加剧。

  其实包括逊尼派在内,很多当地人对萨达姆的看法都很客观,就是认为萨达姆的确犯下了罪行。萨达姆也不是没支持者,但主要集中在他老家提克里特,那儿的人以萨达姆的儿子自称。至于巴格达这边的逊尼派,据我了解,他们对萨达姆真没什么好感。

  这里的局势一直都这样混乱,在国内你没法想象。平时我们不出去,就待在分社的这栋楼里,相对较安全一些。如果出去采购,也是当地雇员去,要是外国人的话就危险了。

  伊拉克爆炸太多不值得采访

  9日,巴格达市中心凯拉代区发生一起汽车炸弹爆炸袭击事件,3人死亡、23人受伤。那个区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不过我没去现场。这样的小爆炸太多了,每天都有,不可能都去。这边的采访环境很不正常,你不能以国内的采访标准来衡量我们。

  电话采访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电话,我们能够直接联系到伊拉克的一些政府官员,比如内政部官员、警察局官员等等。要发生什么事,我们就通过他们来获得信息,能够得到伤亡数字等一些具体的细节。所以也没必要到现场去。

  这些官员就是我们的线人,我们要塞money给他们的(笑)。倒也不是采访一次给多少钱,而是需要他们长期提供消息。我们对时效性的要求很高,很多新闻我们是首家发,就因为有这些线人。也正是靠他们,我们不光报道及时,消息来源也可靠、权威。

  比如去年8月底的巴格达踩踏事件,当死亡人数超过600人时,我们首先从官方渠道得到了消息,在我们的快讯发出10多分钟后,三大国际通讯社才陆续发出同样的消息。

  至于他们会拿我们多少money,这个不方便说吧(笑)。他们不光拿我们的money,还拿其他一些新闻媒体的money。其实在伊拉克,其他一些著名通讯社的记者,即便有出去采访的,也多是当地雇员,要是西方记者,出门危险更大,他们也是通过同样的渠道来获得消息。

  我觉得这不是腐败,也不算贿赂。为新闻付费,在很多国家都认为挺正常,是种合理付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3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