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造“四大经济” 构建实力吴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1:46 光明网

  近年来,吴江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率先实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

  发展片区经济

  片区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人才集聚。吴江市地处长三角中心部位、沪苏浙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吴江提出了构建沿苏、沿沪、沿浙、沿湖“四沿”经济片区,以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提升北部沿苏州片区发展水平。目前,沿苏州片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集聚地。该区域引进电子信息企业500多家,注册资本近40亿美元,到帐外资20多亿美元,已发展成为国内电脑及周边产品、光电子、通讯及网络、IC封装、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2005年电子信息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18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42%,是吴江市的第一大产业。

  推进东部沿上海片区开发建设。为积极主动呼应接轨上海开发开放,成立了吴江临沪经济区,完成了临沪的两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加强资源的有效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吴江将进一步发挥管理新体制活力,以更大的气魄、更快的节奏、更强的力度,依托上海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和产业的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创新开发机制,做美区域环境,承接上海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打造物流集中区,建成具有休闲度假等综合功能的上海后花园,成为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

  放大南部沿浙江片区联动效应。丝绸纺织业是吴江市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以盛泽为核心的南部片区。该区域拥有7万多台无梭织机,年产各类纺织品近70亿米,真丝绸年生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8和1/6,东方丝绸市场年交易额超过300亿元,成为我国丝绸纺织业主要的生产基地和薄型面料价格形成中心。

  实施西部沿太湖片区保护开发。吴江做好沿太湖区域的规划和开发启动,加强对太湖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进入,积极开发旅游、度假、休闲和生态观光等相关产业,打造中国太湖优美的生态示范区和生活休闲区。

  全力推进规模经济

  坚持要素集聚与三业协调相结合。吴江市以“三二一”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在新形势下的协调发展,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机联动的产业结构。一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市自2004年提出实施服务业“振兴计划”以来,全市服务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额70亿元,实现增加值133.4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1亿元。今后,吴江市加快推进研发设计、软件产业、现代物流和会展业;培育新兴服务业,着力打造以“住在吴江、绸都盛泽、古镇同里、太湖风光”四大品牌为主体的旅游业;同时加快以商贸、餐饮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的提档升级。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提升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等支柱产业,延伸发展缝纫机、电梯制造等特色产业,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业、基础材料业以及环保、新能源、医药保健、软件等新兴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形成年销售额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2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3-5个。三是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大力扶持一批有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

  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目前吴江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160家,3家企业集团进入中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行列,4家企业跻身江苏省民营企业百强。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重点扶持集群产业排头兵和百强企业的发展提高,鼓励和推动企业通过增加技改投入、实施股权改革、争取境内外上市等手段做大做强,支持和引导企业采取兼并联合、参股控股、跨行业重组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优势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形成8-10家销售收入超50亿元,其中2-3家销售超100亿元的集团型企业。

  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近三年来,吴江市民资投入完成工作量和引进注册外资每年都保持在100亿和12亿美元以上,通过投入促进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占工业经济总量的7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吴江市将实施一批对增强发展后劲有重大保障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一批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改项目,一批重大基础性制造业项目和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投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并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结构调整的技术制高点、市场制高点和价值制高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着力打造品牌经济

  吴江市在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效联动中创出具有鲜明的地方个性和特色,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在2005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吴江名列全国县级市第3名,并入选“2005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打造魅力城市品牌。实施城市化战略,在高起点编制城市化规划的基础上,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得到强有力的推进,吴江市3年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重点推进了水、电、路、气、绿化、信息等“六网”建设,优化了城市形态,提升了城市品位,完善了城市功能。为进一步打造城市新形象,吴江市将加快推进松陵、盛泽两个城区和芦墟、震泽两个副中心建设,建设现代江南水都;抓紧规划建设城市快速干道,实现松陵、盛泽两大城区功能互补和联动发展;以20个示范村为起点,科学编制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打造优势企业品牌。始终围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加大对优势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吴江企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同行业的知名度。积极实施“创名工程”,以提高产品研发水平为突破口,加速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知名品牌,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各4个,并形成了一批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下一步充分借助已有的国家级品牌资源,实施品牌纵深开发利用,实现名牌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同时,以“做强、做优、做名”为目标,进一步提升企业层次,塑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努力打造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行业“航空母舰”。

  打造优美环境品牌。吴江市先后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为创建全国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将吴江建设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区域集中治污,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改善自然环境质量。

  打造政府服务品牌。以建设保姆式、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我们加快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目前,吴江市各类审批事项减至307项,实现了窗口办理事项应进全进。今后要继续从发展大局出发,进一步简化办事手续,削减审批事项,降低收费标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实现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切实提高机关服务效能,及时与基层企业群众沟通,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投资环境更优、商务成本更低、政府服务更好、效益回报更大的发展新平台。

  合力形成富民经济

  以创业有门道、就业有渠道、生病有医保、失地有保障、贫困有补助、养老有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六有”增收致富体系基本构建形成,吴江市“十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450元和8760元,年均递增17.7%和11.6%。

  注重城市与农村统筹。吴江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形成农民增收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就业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提高农民投资性收益。二是形成农业提升机制。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形成农村建设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对农村道路交通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注重效率与公平并重。构建“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吴江市共有近20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有12余万个被征地农民进入土地换保障体系,其中3万多个已到龄的被征地农民开始享受基本生活保障;近9万个老年农民按月享受基础性养老金。今后要继续巩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重点抓好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等对象的参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全力做好农保土保工作,积极探索农村保障体系与城镇保障体系的接轨。

  注重创业与就业结合。吴江市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作为富民的关键措施,开发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援助,按照产业行业特点,创新就业培训形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切实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本地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力度,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