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感恩家书成学生“独角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7:54 长江商报

  本报讯 (记者 何辉 通讯员 李维德 袁于飞) 今年10月,武汉科技大学对近5000名新生进行亲情教育:提倡学生每月给父母写一封家书。一个月后,尽管一些学生对写信仍抱有热情,但令人尴尬的是,很多家长却反应冷淡,不愿写回信,家书竟成了学生们唱起的“独角戏”。

  ☆学校倡议:新生每月写一封家书

  “让学生给父母写信,这是我们对新生进行的一项亲情教育。”武科大黄家湖校区老师黎伟说,这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一种方式。据介绍,尽管现在时代进步了,电话、手机普及度很高,有些地方还用上了宽带,但有些学生仍觉得给父母打电话是件麻烦事,有少数同学甚至出现只有没钱用的时候才想起给家里打电话。还有一些新生,独自来武汉报到后,也不记得给父母报个平安,让家人担心不已。

  正是出于这种亲情沟通上的考虑,学校才想出让新生给父母写信的做法,提倡学生每个月都写一封家书。黎伟说,写信不仅能让父母知道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情况,而且更容易表达感情。

  ☆遭遇尴尬:家长回信并不是很多

  今年10月中旬,该校4700名新生在学校的倡导下,每人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家书一寄出,就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欢迎。到10月下旬,一些学生陆续收到了家长的回信。

  “女儿,接到你的来信我们很高兴,你长大了许多,会体谅父母了。”10月26日,该校大一女生吕洁就接到妈妈的电话。医学院药学(2)班班长刘红慧的母亲给她回电话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以前你在家没什么牵挂,现在老惦记着你,希望以后能与我们多交流,告诉我们学校里的情况。” “这说明,写家书能在家长与学生之间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该校化工学院06级辅导员余婷老师说,她会督促新生将这一活动延续下去。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很多同学却没能收到父母的回信。记者了解到,该校化工学院064班共有32名新学,10月份无一例外地给家里寄去了认真写好的家书,但其中收到家长回信或者回电话的不到十分之一。一些家长收到信后,要么打个电话说信已收到,要么就是完全没有回音。该班一名男生说:“爸爸、妈妈都只是叫我好好学习就行了,没有钱时就给家里打电话。”另一名来自甘肃的女生则说:“父母都不怎么认识字,收信时要请人帮忙‘翻译’,回信肯定更麻烦了。”

  “写信如果收不到回信,这种亲情沟通还是没效果。”大一女生小倩说,老爸老妈总是很忙,说没时间写回信。

  ☆背后隐情:要么联系很方便要么不识字

  既然学生写了家书,那家长为什么不愿意回信呢?昨日下午,记者通过部分大学生提供的联系方式,电话采访了一些家长。

  夏斐(化名)的家在湖北荆门,前几天她接到家里电话,明确表示不写回信。其父夏先生说,他不善言词,平时都很少提笔写字,更别提写信了,“我知道女儿在学校很好我就放心了,让我写信,实在有些为难,如果有时间,我会到武汉去看看女儿”。

  该校化工学院袁清(同学)来自武汉市,家里条件不错,不仅有固定电话、手机,家里也装上了宽带。袁清的父亲袁先生说:“我们家在武汉,小孩不仅可以经常回家,平时我们也可以在网上进行视频聊天,还有写信的必要吗?”

  家住山西吕梁的刘老伯则说,他们家祖辈都是农民,根本就不识字,“这让我们怎么写回信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