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3年前《合肥晚报》最早报道,现在,大孔祠堂终于等来它的最好结局——— 百年历史“孔庙”今动工修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2:09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本报讯经过多年的栉风沐雨,本报2003年最早报道的面临困境的“大孔祠堂”,终于等来了自己最好的结局——昨天,这座位于包河区大圩乡学堂村,合肥地区唯一保存较完整、面积最大的宗庙正式动工修复。

  孔子后人合肥建祠堂

  大孔祠堂距市中心南向10公里,离巢湖仅2公里,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其始建于清末民初,是时任甘肃省督办御赐二品顶戴和总统右江各军的孔华清(繁琴)为家乡族人所修建的宗祠,始建于1905年,至今已有100年历史,是江淮晚清时期的一组较为完整的宗族公共祠社建筑。上世纪80年代初,该祠堂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孔氏家族由山东、河南迁入古庐州府时,人丁兴旺,当时一分为三,大房留在了学堂村,二房分往肥西发展,三房则分居在现在的肥东县陆家坝一带。因学堂村的孔氏祠堂属于大房,故名“大孔祠堂”。据各种史料记载,这个祠堂修建时征得山东曲阜孔庙掌门人同意,按照“山东夫子庙”的建筑布局来修建。所以,很多人都说大孔祠堂与曲阜孔庙同出一宗。

  省内两块御碑之一藏于此

  据介绍,原来的大孔祠堂坐北朝南、四合院落,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子,祠堂内原有房60多间,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其青砖红墙筒瓦,雕梁画栋,清一色苏式油彩绘画,古色古香。祠堂大院正中原先矗立一座具有民族风格、全木结构的“藏书楼”,其高约30米,气势不凡,上下两层各三间,造型独特,雄伟壮观。顶端竖有一个亚葫芦状、高约2米的锡制楼顶,方圆数十里内都能看见。原来站在祠堂正中间的全木藏书楼上,可以眺望到巢湖的点点烟帆。

  大孔祠堂采取了清代《营造则例》中所规定的一系列官式做法,但在尺度处理和细部特征上又体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特别是枋上发现残存有大量的彩绘,其中还有彩画中的最高等级——和玺彩画图案,这在江淮地区难得一见。

  此外,在大孔祠堂中还存有安徽仅有的两块御碑之一。昨天,记者见到了这块现镶嵌于后殿东边山墙上一块光绪皇帝钦赐的御碑。据了解,这块被附近百姓称为“打虎碑”的石碑,记载的是孔繁琴保护圣驾,因打虎而受圣旨表彰的事。据69岁的老村民陆勤友介绍,“文革”时,有“小将”要求学堂村将这块打虎碑当作“四旧”砸掉,为了保护这块石碑,村民们故意将当初作为粮仓的祠堂内粮食堆到房顶高,掩盖起这块碑,才成功保护下这块御碑。

  着力打造“安徽的孔庙”

  为抢救保护这一重要且不多见的古建筑,此次大孔祠堂修复工作将投入280万元,除对730平方米祠堂现存的建筑进行彻底修缮外,还将恢复山门殿的东西配殿、东庑殿一间、西寮房三间以及藏书楼和整个祠堂的围墙、庭院绿化等。修缮后的大孔祠堂建筑面积为1080平方米。

  合肥市包河区与文物部门联手,通过招标确定了修缮的施工单位。据了解,这家单位曾成功承担了城隍庙、李鸿章享堂等多个类似建筑的修复工作。据悉,包河区将全力将大孔祠堂打造成“安徽的孔庙”,未来将成为合肥环巢湖旅游风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临近的卫立煌故居、吴氏炮楼、宋登科故居等古迹一起,沿南淝河形成一条文化氛围浓郁的全新旅游路线。

  (李爱文毛晨文/图)

3年前《合肥晚报》最早报道,现在,大孔祠堂终于等来它的最好结局———

  图为将来修复后的效果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