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嫖赌费用开成接待费 我国公务接待腐败触目惊心 新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2:10 生活报
新华

  公务接待在公务活动中不可避免,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不少地方、部门,公务接待明显已经超出了“合理”范畴,成为腐败的一种重要表现,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加以规范和改革不可的地步

  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规范党政机关公务接待,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反腐倡廉、改进机关作风的一件大事。国务院所属部门
要带头贯彻执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认真规范公务接待行为。

  ■现状隐忧全国公款吃喝3700个亿

  对于近年来公务接待中的腐败迹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公务接待耗费巨大,超标严重。

  今年8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引用的有关数字为: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这些数字尽管没有得到有关权威部门的确认,甚至遭到有关部门的否认,但人们从自身周边实际来感受,认为公务接待支出确实是惊人的。

  在公务接待方面不按标准,进豪华酒店,喝高档酒,吃天价宴席,到豪华娱乐场所进行奢华消费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只要能与公务接待沾上边的,都要由公家埋单,公款旅游、私客公待、公款送礼等现象很普遍。公务接待成了个筐,什么费用都可往里装:吃的开成办公用品,用的开成资料费,礼品、旅游费开成会务费,甚至嫖赌费用也开成接待费,实在没有正规发票,那么就用假发票甚至打白条。而且主管领导明知有问题,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笔一挥,什么违规费用都可报销。

  此外,许多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参观学习、培训考察和会议,以各种名义发放的补助、津贴,以及新建所谓公务接待的豪华楼堂馆所等,都造成了公务接待费用过快增长,导致了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二是公务接待呈现恶性发展势头。

  公务接待违规消费日趋公开化。在公务接待中,进豪华宾馆,享受豪华服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变得肆无忌惮。一些单位领导居然在办公会议上集体讨论确定日趋增多的违规公务接待费用报销办法与支出渠道。

  而且,违规公务接待牵涉人员和范围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公务接待违规消费不仅涉及一般工作人员,也涉及领导干部,甚至整个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身边的人包括配偶、子女、亲朋好友、秘书、司机等。在公务招待的名义下,考察、会议、差旅等,“一桌饭一条牛、半月考察十日游、大包小包装满兜”等等就是对这些现象的形象写照。

  在一些公务人员看来,只要不贪污、不受贿,多吃点、多喝点、多玩点,没有关系。在思想上,许多公务人员对公务接待违规的容忍度在扩张,传统上被视为“灰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白色腐败”,而一些历来被视为“黑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灰色腐败”。

  ■深度剖析

  现行公务消费体制缺失

  一些制度脱离了公务消费实际,或者是制度规范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规范公务接待活动。

  比如,多年来在差旅费报销和出差伙食补贴标准方面,财政部门规定的住宿标准为:省部级干部60元/晚,厅局级干部50元/晚,县处级干部40元/晚,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30元/晚,而伙食标准统一为12元/天。这些早年出台的标准明显脱离了现行宾馆、酒店住宿和用餐消费的实际。如果完全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出差人员和接待机关都难办。于是,派出单位只好对出差人员的一些违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出差人员的一些违规与超标消费行为。此外,这也导致了下级部门对来自上级部门的出差人员进行补贴等现象。尽管最近一些部门和地方调整了报销开支标准,但仍与实际情形相距很大。

  在财政体制对公务接待的规范方面,也存在的主要腐败隐患。

  大量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的存在。按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政府所有财政收入与支出都应该纳入预算,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政府预算归一化问题远没有解决,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制度外资金,存在着为数庞大的“小金库”。

  预算编制粗糙,没有细化。在公务接待方面,没有在预算上把各部门及部门内各单位的接待费、差旅费、考察费等定额明晰。同时,预算编制和执行都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既是预算的编制者,也是预算的执行者,这极容易使财政预算变“软”,约束乏力。

  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工作者都谈到,以统收统支、先开支后报账为特征的现行公务接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异化为权力消费。统收统支、现金支付、先开支后报账的财务制度在管理上存在许多漏洞。

  此外,我国在此方面的监督乏力。首先是人大监督缺位。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上也享有财政权,但这一权力在实际中的行使很不充分,在目前的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及其执行的权力分配格局中,实际决定权掌握在政府而非人大手中。其次,行政监督乏力。由于公务接待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加之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使公务接待中的问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于界定和发现,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出现监督“死角”。

  再次,社会监督疲软。在发达国家,对公务消费的监督,媒体、公众的力量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无所不在的媒体几乎是拿着放大镜在挑公务人员特别是高级公务人员公务消费方面的“毛病”,而一旦被媒体曝光或被公众举报,往往引发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相应的法律与行政制裁。世界上廉洁程度高的国家都有严格的控制公务接待的制度。在芬兰,上至总理下至普通科员,一起吃饭的有哪些人,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都要巨细无遗地在网上公开其清单,人人可以看得到,件件都能查得清。芬兰就曾有中央银行行长级别的高官,在公务接待中一不小心上了一道鹅肝,传媒上网查阅菜单后曝光,行长就因此而下台。而在我国,在许多公务接待的消费项目上,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在处罚方面,大吃大喝、私客公待、公款旅游等等浪费上万元似乎也没有明确规定该受何种处罚。

  ■改革方向在哪吃饭、点了什么菜要公示

  近年来,理论界对公务消费的改革进行了许多理论探讨,各地也在公务消费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的实践探索。总的方向可以归纳为:制度化、货币化、个体化、市场化、公开化。

  制度化。即要以严密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来堵住公务接待的黑洞。要在科学界定公务接待范围的基础上,明确各项具体的接待标准、条件、范围、程序等,使公务接待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有关规定上升为法律,提升其效力和约束力。

  货币化。要尽可能使公务消费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如公务接待、差旅费、考察等等费用,均应该在科学核定的基础上以货币形式计算并包干到个人,实行限额消费,超支不补,节约有奖。

  个体化。即要使公务接待由现在的大锅饭式消费变为个体化消费,要尽可能落实到具体的人,无法量化到人的,则要尽可能量化到具体单位或项目。

  市场化。即要在公务接待中引进市场机制,哪里价廉物美、服务周到就去哪里;甚至公务会议的后勤服务,也可采用政府采购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

  公开化。公开透明是最有效的防腐剂,要把各部门、各单位、各类项目的公务接待范围、条件、标准、总额等制度规范向社会公开,比如和谁在一起吃饭、在哪里吃饭、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等,都要如实地、以方便公众查阅和监督的方式公开。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